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城市中学中民族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个案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79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云南民族中学艺术教育现状研究
【第2部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分析绪论
【第3部分】走向城市的少数民族
【第4部分】艺术教育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5部分】 城市中学中民族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个案分析
【第6部分】民族中学艺术教育个案的总结与思考
【第7部分】云南民族中学艺术教育困境与对策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市中学中民族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个案分析--以云南民族中学为研究对象

  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大多数是青壮年,他们在城市打工生活,也在城市成家立业,他们中的一部分把孩子带着在城市中生活,在城市的学校学习。还有一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少数民族,通过国家政策的资助、或通过亲朋好友自费将孩子送入城市中的学校学习。这些在城市生活的青壮年和少年儿童因失去了传统民族文化滋养的土壤,成为民族文化流失最为严重的群体。

  如何让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能够继续传承自己的本民族文化?笔者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阵地,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为此,笔者选择了云南民族中学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云南民族中学,了解城市中学教育中是否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或活动设置?中学里开展民族艺术教育有什么意义?现存问题或经验如何?

  本章就是针对笔者在云南民族中学所进行的田野调研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调研对象的概述

  (一)本研究选择云南民族中学作为个案的理由

  笔者之所以选择云南民族中学作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有二:一是该校具备课题所要求的民族性质,是一所包含了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混合型"学校,这样的集体生动体现了校园里的多民族融合,具有城市民族中学的典型性;二是该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在艺术教育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调研空间和实质内容,使本课题更具有说服力。

  (二)云南民族中学简介

  云南民族中学是云南省教育厅直管、附属云南师范大学的唯一省属国有公办全寄宿制民族中学,是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主要成员单位之一,云南省一级高完中。学校前身为 1987 年创办的云南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1997 年更名为云南民族中学。

  学校主要面向全省十六个州市招收少数民族及汉族学生,特别招收云南省10 万人口以下 7 个特有的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及莽人、克木人等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大家庭,培养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人才。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于云南省的各个地州。学校每年都会定期在云南省各地州专门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选拔考试,目的就是让偏远农村地区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也能够进入校园环境较好的城市中学学习,尽可能的给予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机会,发现和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人才,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更好地完成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使命。

  学校占地 2.7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建有基于校园网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数字化视听教育督导系统和校园安全督查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室及理化生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绿草坪足球场、塑胶跑道运动场等设施。除硬件设施外,学校在职教职工 162 人,其中,特级教师 8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 3 人,省级骨干教师 2 人,市级骨干教师 3 人,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占85%以上。

  学校深入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开设开齐国家课程,完善了课程模块设置,建立了符合校情的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同时落实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开设,实施学分制管理,实现了课程管理系统化、信息化、便捷化。

  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特色,努力构建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使学校成为奠基各族优秀人才的摇篮,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的窗口,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了有机融合。云南民族中学相继被评为昆明市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师德工作先进集体、省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省工会工作先进集体、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中国和谐校园之星",被云南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三)学校的教学特色

  除了平时的学习生活,云南民族中学每年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可以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新学年的开始学校都会让学生先参加为期一个星期的军训,初一和高一的新同学还有初三的毕业班同学会到部队上进行全军事化的训练,其他年级同学在学校由军人训练,在部队上训练的同学,都要和军人一样经历夜晚轮班站岗,随时随地紧急集合等训练,训练结束后都会在学校举行汇报表演,暨开学典礼。

  2、每年三四月份,学校举办的彩云现艺术节,每个班级都要出一个节目进行比赛,节目内容要积极向上,歌颂青春,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自己班级的节目,学校也会统一组织两三个大型的舞蹈,然后进行汇报表演,学生家长都可以到学校观看表演。

  3、学校于 2011 年 5 月开始每学年开展一次"民族希望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民族希望之星"是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培养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进一步加强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塑造和树立云民中学生的良好形象,展示学生风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十一月份的红高原体育艺术节,同学们除了能参加其他学校运动会上的各种体育比赛,还有大型的歌舞表演。

  5、十二月一日,也就是闻一多先生的遇难日,学校会举行一二一歌咏比赛,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以合唱的方式参赛,参赛曲目为两首,一首是革命歌曲,一首内容不限,革命歌曲如《十送红军》,《长征组歌》等;除了唱歌,会乐器的同学,这也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歌咏比赛不尽展示同学们的才艺,也考验大家的合作能力,还能让大家感受到革命的艰辛。

  二、云南民族中学的艺术教育情况介绍

  (一)艺术课堂的教学情况

  学校目前开设艺术课程两门,即音乐课和美术课,在职音乐教师两名,笔者以旁听音乐课的形式对音乐课堂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学校现有两间音乐教室,每间教室放置一架钢琴,其中一间教室作为校民乐团和合唱团的排练教室,另外一间则是学生平时上音乐课的地方。由于受教室空间面积的限制,每个班六十多名学生无法同时开展音乐课,每节音乐课只能容纳一个班级一半的学生人数,而另外一半学生则留在教室上美术课,等到下一节音乐课时两边的学生再进行互换。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虽然看似音乐课堂受教室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同时上课,但从教学质量上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艺术课堂本就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果六十多名学生同时上课,首先课堂纪律上无疑给任课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更何况保障教育质量。

  音乐课程的教材是按照国家统一配备的中学生艺术教材,老师基本按照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授课。授课的内容以教唱课本上的歌曲为主,另外传授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以老师边弹琴边做示范和放映多媒体影音的授课形式相结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对音乐的理解更为直观和深刻。美中不足的是音乐课堂上并没有植入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内容,仅仅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容纳了多个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优势并没有在艺术课堂上体现出来。

  为了了解受教育者对于艺术课程的真实想法,更直观的表现学生的态度,也为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笔者开展了一次以云南民族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问卷共涉及学生 151 人,其中对于"是否喜欢上音乐课或美术课"这一问题数据显示结果为 121 人选择喜欢,5 人选择不喜欢,25 人选择一般,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艺术类课程还是充满兴趣的。在对艺术类课程重要性的调查中,仅有 4 人认为音乐课和美术课不重要,只有文化课才重要;54 人认为比较重要,但没有文化课重要;93 人认为音乐课美术课和文化课一样必不可少。从这样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艺术类课程的重要性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于艺术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学生从思想上正视艺术课程必定能够调动其参与艺术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无疑为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情况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于 2013 年 3 月成立了学生合唱团,同年 10 月成立了学生民乐团,此外,还形成了诸如街舞社、民族歌舞社等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极大的带动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艺术氛围。

  学校合唱团和民乐团目前各有学生成员五十人左右,由本校音乐教师负责管理。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向新同学介绍合唱团和民乐团的情况,吸纳有相关艺术特长的学生或对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由于合唱团和民乐团的队员名额有限,所以在吸收新成员时音乐老师也会对有意向加入的学生进行适当筛选,以保证团队的质量。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艺术只是感兴趣,之前并未接受过任何专门的训练,所以学校还特意从校外聘请相关的专家和教师利用学生放学以后的时间为民乐团的学生进行乐器的培训以及指导排练,期间的费用几乎由学校承担。

  校合唱团和民乐团每年都会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和演出,不仅为学校获得了许多荣誉,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3 年 5月,民族中学合唱团在云南省"我为云南歌唱"声乐演唱大赛中荣获少年 D 组大合唱金奖;同年 6 月,荣获昆明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艺术节合唱比赛二等奖;2014年 2 月参加纽约国际合唱节荣获金奖;同年 5 月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华夏艺术星秀"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荣获青年 A 组合唱类金奖;连续两年获得区里学生艺术节合唱一等奖。多样化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们增添了学习艺术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过程中劳逸结合。

  在完成正常的艺术教育任务的同时,学校也承担了发扬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任,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设置了民族歌舞比赛等环节,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笔者开展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参与问卷的 151 名学生当中有 111 人表示参过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包括校合唱团、校民乐团、班级小合唱、民族操表演、民族艺术节等。

  笔者在开展调研的过程中正赶上该校一年一度的"迎国庆,颂祖国" 2014年歌咏比赛,并有幸体验了整个艺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下面就这次的艺术活动展开一个详细的介绍:

  首先从活动的形式和规模上便可以体现出学校对于每年举办一次的"迎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十分重视。不仅制作了正式的节目单,而且借用离学校不远处的省教育厅会议中心为场地,灯光音响舞台设备一应俱全,还选派出校学生会广播站的两男两女四位同学担任主持人,除此之外还专门请来嘉宾和评委对比赛进行点评和指导,学生家长也受邀观看演出。比赛大致议程如下:1、主持人宣布歌咏比赛开始;2、全体肃立,奏唱国歌;3、介绍到场嘉宾和评委;4、云南民族中学校长讲话;5、评委主任宣布评分细则;6、各班级表演节目开始;7、专家、领导讲话;8、宣布比赛名次;9、学校领导颁奖;10、歌咏比赛结束。

  其次,从活动内容上来看体现出学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良苦用心。此次歌咏比赛的参与者以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为主,毕业班学生不涉及。

  要求每个班级出两首曲目,一首合唱曲目和一首民歌曲目,具体曲目由各班级自定,且民歌曲目要求以歌伴舞的形式表演,以唱歌为主以舞蹈为辅,完全由学生们自己编排。合唱曲目比赛环节,学生们身着统一服装,庄严肃立的演唱着《走向复兴》《歌唱祖国》《祖国万岁》,民族歌曲表演时舞台上尽显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生动活泼的演绎着彝族的《敬酒歌》、哈尼族的《长街宴》、傣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拉祜族的《芦笙恋歌》、佤族的《家林赛》等等。合唱比赛与民族歌舞表演的有机结合不仅达到了"迎国庆,颂祖国"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的热情,是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的有效手段。

  最后,从活动的效果上来看此次歌咏比赛总体比较成功。由于是班级之间的较量,所以每个班大部分的学生在合唱比赛环节都能够得到登上舞台的机会,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表演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现场秩序井然,整场演出有条不紊,作为观众的家长也收获了自己孩子在舞台上的表现。总而言之,作为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学校、学生、家长都有属于各自的不同收获。这样一场以民族歌舞为主题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见识到除自己本民族外的其他各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为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构建了一架桥梁,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三、对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笔者在对云南民族中学进行实地调研期间,观摩了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也现场感受了学校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在接受学校艺术教育的外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为了更多地掌握学生在接受学校艺术教育时的内心真实想法,笔者专门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活动。

  (一)问卷的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依据通俗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用通俗易懂的提问形式向受访者提出其熟知的问题,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相结合的问答方法,获得最符合受访者自身情况的答案,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云南民族中学高二年级各班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本次调研时间为九月份新学期刚开始不久,高一学生刚刚迈进学校的大门,大多数同学仍处于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对学校各方面都相对陌生,而高三学生又正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若将其作为问卷对象效果不理想,故本次问卷调查选定在高二年级中展开。

  在这次实践调查中,共面向云南民族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151份,收回 151 份,回收率达到 100%,其中包括汉族学生问卷 10 份,少数民族学生问卷 141 份。由于本次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故汉族学生问卷不属于调查范围,理应视为无效。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3.3%,符合预期的回收要求。

  (二)问卷的具体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 22 道问题,主要涉及学生的户籍情况、家庭状况、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掌握程度、接受艺术教育的途径以及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感受和建议等内容。笔者现将问卷中几个主要问题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详述如下:

  (1)学生的户籍情况:A 城镇 B 农村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141 名少数民族学生中拥有城镇户籍的仅为 49 人,而具有农村户籍的为 92 人,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 65.2%,这个数据清晰地反映出了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构成情况,即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地区。这些学生往往是通过参加学校每年在各地州举办的招生选拔考试,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才得以进入城市学校就读,这样的招生方式也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化课基础。

  (2)父母是否因为你来上学跟随你一起来到昆明?

  A 是 B 否 C 还没来,但有这个意向(3)将来想留在城市里生活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

  A 城市 B 家乡 C 都可以,无所谓在 141 份有效问卷当中,家长跟随孩子一起来到学校所在城市的为 16 人,有意向的为 13 人,89 人仍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在对未来的规划问题中,有 54人希望以后能够留在城市发展,25 人愿意回到家乡生活,62 人觉得都可以。问题(2)(3)共同反映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来自周边农村地区的学生及其家长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群体,城镇化的发展应当给予这部分人群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4)对自己本民族传统艺术(音乐或舞蹈)的掌握程度如何?

  A 精通(能唱能跳) B 略懂(会唱或会跳) C 完全不懂(不会唱也不会跳)(5)对自己本民族语言或文字的掌握程度如何?

  A 听说读写都会 B 只能够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C 只能听得懂,但不会说 D 完全不懂通过调查我们得出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和语言文字的掌握情况:其中只有 8 人对本民族的音乐或舞蹈能够达到精通的标准(即能唱能跳),仅占到总人数的 5.7%;102 人处于略懂的状态(即会唱或会跳),所占比例为 72.3%;有 31 人对其所属民族的传统艺术完全不懂,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22%.

  另外,22 人表示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或文字能够达到听说读写样样都会的状态;34 人只能够运用其所属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33 人表示只能听得懂,但自己不会讲本民族语言;52 人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完全不懂。这样的调查结果一方面是值得庆幸的,庆幸的是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仍有一部分人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这样的结果并不乐观,少数民族艺术和文化仍旧面临着失传的可能,同时也体现出加强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6)你觉得学校的音乐课和美术课对你来说重要吗?

  A 重要,和文化课一样必不可少 B 重要,但没有文化课重要 C 不重要,只有文化课才重要通过这个问题使我们能够了解学生对于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其中 60 名学生认为艺术课程和文化课一样必不可少;50 人认为艺术课程重要,但文化课更重要;4 人认为艺术课程根本不重要,只有文化课才重要。这样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体制的改革毫无疑问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但坚持文化课至上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在学生的学习观念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学生本身。

  (7)你在学校接受过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或培训吗?

  A 接受过 B 没有接受过 C 不感兴趣(8)你在学校了解到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通过什么方式?

  A 书本知识 B 老师知识扩充 C 自己看课外书 D 没有了解过据统计,有 61 人表示在学校教育中接受过有关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或培训,65 人持否定答案,另外 15 人则对少数民族艺术不感兴趣;此外,关于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问题,有 41 人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从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37 人是由于老师对于课外知识的扩充,42 人是通过阅读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课外书的途径,14 人则没有了解过少数民族文化,7 人选择了 ABC 三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教育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更应该加大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知识的扩充,提高少数民族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比重,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课堂。

  (9)你希望音乐课中介绍云南的少数民族歌曲吗?

  A 希望 B 不希望 C 无所谓(10)假如学校专门开设你自己本民族语言的选修课,你会去学吗?

  A 会,因为对传承民族文化很有必要B 会,但学不学意义不大C 不会,不想浪费时间(11)假如学校开设你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绘画、工艺设计等课程,你会选修吗?

  A 会,因为对传承民族文化很有必要B 会,因为自己喜欢C 会,但学不学意义不大D 不会,不想浪费时间这三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本民族艺术文化学习的倾向性,对学校音乐课中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歌曲持肯定或中立态度,并且愿意选修本民族语言和艺术课程的学生有 132 人,占总人数的 93.6%,仅有 0.64%的学生认为学习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是浪费时间。这样的数据是令人可喜的,它确切地证明了学生的内心对于自己本民族的艺术文化是具有求知和求学欲望的,这种欲望不正是我们需要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吗?

  本次问卷调研的结果反映出了该校艺术教育的很多实际情况。首先,学校应深入了解每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当代中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其次,从问卷结果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学生对于少数民族艺术学习的整体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不仅是体现在学生内心对于少数民族艺术学习的渴望,更是学校艺术教育理念对学生思想的积极引导,以及学校通过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最后,虽然该校相对于同类学校而言在艺术教育方面已经比较重视,但由于学校受到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上与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仍不相匹配,无论从教学投入、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求知诉求,在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