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定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42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第2部分】鼓子秧歌在高校的传承创新绪论
【第3部分】 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定位
【第4部分】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分析与思考
【第5部分】高校推动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升级
【第6部分】民间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定位

  第一节 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体现

  1. 教育体系--重要引领

  在当下高校教育中,本科阶段教育人员数量占有较大的比例,在专业方向种类上也非本科莫属。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本科层次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从教育的阶段性来说,一般高校的本科学习为 4 年制,大一、大二老师主要针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针对所学专业的技能和文化底蕴的培养。有了对初级知识的学习后,在大三的时候,老师会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拓展,目的是在学生原有的两年基础上进行升华。到了大四以后,学生们有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拓展以后,在已有的专业知识积累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意,老师变为客体,给予少量的指导。最后一阶段的训练也是完成了对民间艺术传承的再创意。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高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体系,有课时、有课程设计、有课后评价,这就确保了民间艺术在高校内能有学习和考核的规范和标准。不依靠口耳相传,以文字和具体的动作教授作为课程设置,不会产生太多的偏差和遗漏。大学生是目前最为年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有现代主流审美的群体。当他们接触到民间艺术之后,会根据自我的需求和喜好,保留住相关民间艺术精髓的同时,演变和改进出更富有时代特色,更时尚的内容。在考核过程中,采取汇演、各种活动表演的形式,又进一步将民间艺术进行了对外展示,从中可以得到更多年轻群体的反馈。

  以现在我国的国粹京剧来说,许多高校都有开设京剧鉴赏的课程,对于我国的京剧名家名段进行鉴赏学习,让学生能利用课堂的时间充分了解京剧的唱腔、念白和身段的欣赏方式,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许多文化的丢失,都是源自受众的减少。而不懂得欣赏是受众减少的重要原因。高校的教学体系,融会贯通教与学两个方面。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同时在学生中培养了对民间艺术学习欣赏的人群。通过教育,让人充分理解和了解民间艺术中的美感,主动自发的去参与欣赏和表演,才是民间艺术最好的宣传。在这一点上,高校的教育格外重要。

  2.人才培育与受众培养--传承关键

  民间艺术传承,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来完成,所以人的素质尤其是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间艺术传承的效果与持续性。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相关人员尚需拓展视野,增强创新能力;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相关人员更应提高素养,尤其需要提高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加深对各种艺术样式的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在过去只能秉承一种传统思想观念,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婿,传授的过程只能是将本人的理解,原封不动的教给徒弟。

  但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程度又各不相同,因此很难保证传承的一致性和持续性。这种陈旧落后,固步自封的“家庭式”传承方式,选择面十分狭小,未必能找到最合适的传承人,同时其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可能也会不加过滤的一并传承下去。再加上本人意愿的问题,许多民间艺术就此失去了继承人。而当民间艺术进入高校平台,高校就可以利用其招生机制,在众多有相关方面基础的学生按照志愿和学生条件综合选择,生源质量越高,学生受众越广,有条件的人才就会越多,符合民间艺术传承需求的学生也会增加,这样对于民间艺术传承来说,大大减少了传承人选择和受众缺乏的压力。

  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的系统、专业的教育,接受教育的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类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义,能更好的理解这类文化,这对民间艺术的推广也是一种受众的培养。我国的民间艺术传承中,很大一部分的文化传承保护只能依靠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的宣传,但是目前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传无非通过各种晚会强制植入,或是举办相关的表演活动之类极为有限的手段来进行。许多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在现代化社会丰富的文化产品面前,并不具备特别的竞争优势,原因除了文化观念的冲突,审美价值的差异之外,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许多受众无法真正理解民间艺术中的美感所在,缺乏了解和学习的渠道。而高校教育在民间艺术的推广中,恰恰可以起到培养受众,扩大接受者范围的作用。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孙丽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代表,多次凭借剪纸艺术获得国内外艺术金奖。但是她的儿女并没有继承剪纸艺术的意愿。可见,如果通过传统的传承方式,孙丽荣只能通过销售个人剪纸,收徒等方式,让大家了解她的剪纸技术,收效不会太明显,传承范围也有限。而她在吉林大学和四平师范学院担任民间美术讲师之后,将民间剪纸艺术带入这两所高校的课堂。每一年,有将近两百学生通过她的教学了解和熟悉民间剪纸艺术,学生们首先了解了剪纸艺术的鉴赏知识,理解了剪纸艺术背后所代表的民间艺术,甚至有许多学生都开始自己拿起剪刀,学习这门技艺。其中更不乏外国学生。这种传承方式,超越了地域限制,突破了传统传承的最大人数,提高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效率和效果。

  3.学术研究与理论基础--主要根基

  对于民间艺术来说,高校是学术研究的集中地,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高校云集着各种各样的研究者,且都具备较深的知识基础和学术成就,非常便于学术的交流。高校的学术研究,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学术资料,都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这是外界的研究场所不可比拟的便利条件。

  以湖南大学图书馆为例,大概有 4 万册左右的藏书。这是学术研究重要的基础研究条件。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学术研究,通过授课、课题、论文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具有规范化和科学化,得到的研究结果也较有权威。一个课题往往可以延续过往的课题,并与其他的课题进行合并研究,这就使学术的研究成为常态,课题的研究不必绕弯路。这样的研究条件,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研究来说,能带来更便利的条件,更准确的研究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都比较深入而系统。经过理论的研究与界定,原有的比较随意、杂乱的民间艺术传承就有了理论的依据与支撑,并有了通过民间艺术研究学者们从历史、文化本身、乃至经济学、表扬艺术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其文化意义加以提炼,并充分保留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通过对民间艺术理论的研究,在结合其它相关文化,比如与表演艺术、文化管理的结合,与文化宣传、乃至受众心理等学科的融合,最终提炼出符合时代需求,满足当前受众需要的新文化形式。原有的文化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作为民间艺术在高校平台所能得到的最有力的支持。

  4.对外交流--有效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的却是不断弱化甚至缺失的现实。根据我国民间文化工程保护中心的统计,1982 年我国的戏剧剧种还有 394 种,但是现在仍然在舞台上演出的只剩下了 100 多种,被人们所熟知的不到 50种。这些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也都一并在消失。

  民间艺术一旦进入高校教学后,规范的课程安排和合理的传承方式,能保障现有文化的持续性,并且利于高校形成较好的交流体系。这种交流包括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三种不同的交流。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在表现形式、表演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改进和空白空间,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可以弥补、改善和提升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形成新的艺术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与其他学校之间,可以通过活动竞赛、合作等方式进行交流,各校之间互相学习,针对性地总结出各自的问题与不足,弥补原有的短板。如全国 40 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2014 年 6 月在南开大学召开交流会议,会上提出“要以多种形式在大学教育中弘扬民间艺术”的共同倡议。

  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从学术研究、实践研究等各方面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学术研究,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来说,就显得相当宝贵。民间艺术的传承实际上还包括了“在发展中继承”这一概念。高校平台的传承实际上也能突破简单的继承,利用高校的对外交流资源实现民间艺术的对外输出。我国民间艺术的对外输出方式可以参考日本和韩国。2009 年,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将本国流行文化推向海外的努力不仅使日本文化产业获得发展繁荣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日本的软实力。

  教育逐渐在国际化,教育资源正在全球得到共享。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应外派老师、学生,进行对外交流,充分发挥出高校对外宣传交流的平台作用。

  第二节 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重要性
  
  高校职能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地扩展,一一从培养人才发展到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元职能共同发展的格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职能便应运而生。也就是说,高校纳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从宏观和微观来看相统一。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职能具有了一定的引领性。不可置疑,提起高校,教育职能是最为基本的职能,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明确服务社会职能的目标。

  这其中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所在地域和地区的实际,深入挖掘和整理文化遗产,加强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制定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发挥于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必须要把提高质量始终贯穿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各项工作之中;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定位,还体现在文化引领的层面。文化引领是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各种优秀的文化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思想,高校是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地。高校里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准,学生具有鲜活的思想和创造潜质,师生互动这一特性是传播和引领社会文化思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高校不仅满足了对文化传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文化前进的方向,并能够从中培养出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心力量,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现如今,在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培育艺术人才和受众群体,高校具有了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以及构建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并能通过对传入校园的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和更新进行学科化、专业化的梳理,使社会文化中最先进、最前沿的部分得以系统记录、广泛传播,尤其是将传统文化的内涵渗透到校园中,为社会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