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民间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24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第2部分】鼓子秧歌在高校的传承创新绪论
【第3部分】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定位
【第4部分】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分析与思考
【第5部分】高校推动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升级
【第6部分】 民间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高校平台的传播和支持。近几年,集聚地方特色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样式也立足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在高校机构中开始了积极的探究和思索。民间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靠政府的支持、民间艺人的支撑,更需要发挥高校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意上,高校更应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给予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空间。在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样式进入高校以后,我们看到了通过媒体、人才培养、文化教育的弘扬,产生了广泛、深刻的传播效果。

  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我们一方面,提高创作意识的培养,二方面是有机平台的拓宽。提高创作意识,这就需要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创意人才是基础,但创意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就这着学科技艺基础之上的创造,而是更多的要结合其他学科---比如艺术学和心理学,从中增加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作为一门民间艺术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摆脱停留在模仿和抄袭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提高创作意识,摆脱模仿不仅是民间艺术的源头,也是当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平台的拓宽,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前瞻性眼光,指引学生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创意,并进行清晰的挑选,最终形成具有丰富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创意环境。有了创意在先,依托高校平台转型升级,大到能够输出有效的文化产品,小到创意成果带动生产力,打开市场通道。在这种环境中,不仅能够培养艺术市场人才,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拓宽了渠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艺术的更新也并非静止,传统的民间文化,在跟随时代变迁的同时,不断的融汇、交融和吸收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代并行。当然,民间文化的创新不是为了能够追逐时代的潮流,而是为了能够在把握自身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拓宽民间艺术的传承空间。只有这样,民间文化才能更好的进行良性发展,并产生出兼备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创新性艺术作品。

  在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我们通过高校培养创意人才的同时,也在同时培养未来的民间艺术的消费市场,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立足民间文化资源之根的信念,并能够运用手中的文化资源,帮助改善和完善民间艺术现有的形式,形成大的创意环境。
  
  参考文献
  
  [1]金光。着。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年11 月
  [2]金光。着。艺术与社会---艺术文化研究的探讨与思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年 11 月
  [3]潘红 主编。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年 3月
  [4]王文章 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年 10 月
  [5]杨恩寰、梅宝树 主编。民间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10 月
  [6]郑新闻。主编。艺术管理概论---香港地区经验及国内外案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年 8月
  [7]向勇,陈名杰 主编。文化创意战略,创意与科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年 9 月
  [8] 于蔚泉。编着。鼓子秧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年 1 月
  [9]陈学孟。编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商河鼓子秧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年 11 月
  [10]黄龙光。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J].文化遗产。2012 年 1 月20 日
  [11]杨耀录,史鸿武。以高校外事活动为平台加强中国民间艺术的输出[J]. 中国科技教育。2012 年第 3 期
  [12]田建国。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J].中国教育报。2011 年 4 月 30 日
  [13]马力学。谈民间舞蹈素材的选择提炼[J].舞蹈期刊。 1981 年第 1 期
  [14]严春燕,庄勒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5 月 10 日
  [15]后晓莹。高校如何助力民族文化传承[EB].光明日报。2013 年 10 月 16 日
  [16]沈燕。新时期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创意发展[EB].合肥日报。2011 年 8 月
  [17]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和经验[EB].中国文化传播网。2011 年 10 月 27 日

  后 记

  行文至此,我的论文也接近了尾声。整个撰写的过程中虽然充满着无尽的艰辛和波折,但在整个写作中从调研、思维的拓展以及视野的改变也逐渐磨掉了我的脆弱和浮躁。也曾无数次的被推翻、重蹈再来,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和沉淀中,才使我收获了这份较为完善的文本。伴随着时光的飞快流逝,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也即将结束,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学习的过程和生活的点滴,就要开启了新的征途。恐怕在我一生的旅途中,都不会有这般深刻的三年,比起四年本科我体会到成长的意义所在。同时,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也很难体会到潜心读书的快乐和幸福。

  衷心感谢在我三年求学中每一位同学、师兄师妹在我最困难、走投无路时给我的帮助和支持,为我驱走一路上的跌跌撞撞,使我深受到如家般的爱和关怀,谢谢你们填满了我最青春的记忆。在此,我特别想感谢我的导师金光教授和潘红教授。感谢金老师不远万里的越洋授课,给我们带来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为我们的学术提升最坚实的理念。金老师厚重的品格将影响我的一生,三年以来金老师的不弃与耐心的提点与鞭策让我万分感激,在金老师的潜心栽培下,读书的书单、定期的交流,每一个过程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也使得我的学术思维和逻辑能力有了“质的改变”.感谢潘老师不辞辛苦的引导和温暖着我们的团队,对每位同学倍加厚爱和关心,每节课都为我们量身定制,多次给我们提供外出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有您的鼓励和鞭策,我倍感安心和踏实。两位导师在三年中付出的心血,已难以用语音来表达,在此深表谢意。师恩如山,终身受益,永存心间。

  感谢山东师范大学徐成龙老师、山东艺术学院陈喆老师为我提供的珍贵的材料。感谢山东省商河县鼓子秧歌传承人张吉友老师、杨克胜老师,不论我身在何处,两位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给我手中资料,还专门为我安排的鼓子秧歌演出。

  感谢我的父母,三年以来对我学习全方位的支持,每当我“跌倒”时,你们语重心长的话语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也谢谢你们让我继续三年的深造,让我见证和体验成长真正的意义。

  感谢这一生中我最重要、最难得的三年,我将永远铭记心中!

相关标签:民间艺术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