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杨建营、程丽平的《大武术观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中又将武术概念概括为“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徒手和持械为运动形式,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体运动文化。”[4]这些研究内容涉及武术概念的研究、再认识、新探等等。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武术概念仍然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状态。目前,最为权威的“武术”概念是 2009 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河南登封举办的“武术定义与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上的武术概念。伴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呈现在大家面前,它的内涵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使它更多地是以一种中华民族传统身体文化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1.4.2 武学
据《辞海》解释,“学”有学问之意,“武学”即是指“有关武术的学问”.[5]“武学”一词的概念具有很强历史性,原指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 年)始设,数月即废,熙宁五年(1072 年)恢复,始于王安石变法,其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东京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以唐前七种兵书为《武学七书》,即七种主要教材。又设武学博士等官,“掌以弓马武艺训诱学者”.乾道七年(1171 年)七月庚寅,诏武学该赴解试人,以五十人为额。淳熙五年(1178 年)置武学国子员。其后庆元五年(1199 年),诸州州学置武士斋舍,按其学生武艺而选任官员,闲时耕种,“籍在官荒田,以备饩廪”,但此制过了不久便废止了。明朝曾设置过武学,但并无定制,迅速被废。后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后来与“技击”、“武艺”、“武术”等概念似同但又包含对其内在规律及形而上属性和特征的探讨,甚至包括传统哲学、医学、兵学对“武术”滋养的思考。即不仅包括武“术”,同时包括武“道”的内容。金庸武侠小说每每谈到武林泰斗级高手,不会评价他的“武术”水平,而是说他的“武学”造诣。这与金庸先生历史学家的学术背景及其对“术”和“道”兼重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孙禄堂先生亦执此概念,通过他留给世人的着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以及他提出的“武学与文学一理”可以看出他不满足于“术”的文化定位,主张将“武术”提升到“学”的品位上来,以致于孙剑云先生将他的着作合编时,定名为《孙禄堂武学录》,看来剑云先生是完全领略孙禄堂先生此理念的。此概念约出现于清末,但无论怎样包括“术”以外的东西,这个概念始终是以武“术”为核心、根本和主体的,其研究广度和深度受当时学术背景所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学科不断创立,武学渐渐成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科概念。在现代科学和社会背景下,我们在构建一门现代学科,从教育、体育、运动、技击、社会、哲学、医学、生理等多角度对包含武“术”和武“道”在内的“武”这一多元文化现象进行无限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的研究。武“术”仍是其核心和根本之一,但已不足以为主体。“武术”与“武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中国武学是哲学,是禅学,是人体力学,他主张性命双修。中国武学不研究招法,却处处是招,处处得法。要求得机得势,先发制人,但后发也要先制,里面充满了学问。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武学是指通过对武术的研习所总结出的规律、道理、理论体系等,是武术中深刻、高深、系统性的层面;同时,由于与其他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还具有总结、继承、发展理论系统,普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乃至体悟人生等诸多作用。
1.4.3 武学思想
在人类发展史上关于某一时代某一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非常多,与之相比,武术界名人的思想研究,却屈指可数。而近几十年来,学术界有关武学思想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进行关键词文献检索,其中,博士论文有上海体育学院张路平的《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一篇;硕士论文有河南大学万会珍的《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及陈东罡的《基于<十三刀法>的王余佑武学思想研究》两篇;期刊有《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李小龙武学思想透视》、《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的意义与构想》、《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剖析》、《孙禄堂儒学思想的儒家文化印痕》、《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苌氏武技的武学思想研究》、《‘蔡李佛’创始人陈享的武学思想研究》等十几篇。通过独秀学术搜索,搜到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着作有谢永广编着的《意拳心法姚承光先生的意拳事业与武学思想》、童旭东的《孙氏武学研究》、关文明的《一代英豪李小龙》等几部。“就资源式导向思维模式而言,多数学者对”武学思想“之类的词汇形成了思维惯性,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它的概念内涵,并未对其进行界定。”[6]
鉴于武学思想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词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
要对武学思想进行界定,先要理清“思想”的内涵,所谓“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7]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思想”一词有七种含义,分别是“想念、怀念”;“想思”;“思忖、思考”;“思维的调理脉络”;“念头、想法”;“思想意识,指道德品质方面”以及“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也指某种思想体系。”因此,“所谓武学思想是指人们在武学研究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等思想体系。”[8]
1.4.4 李成银武学思想
李成银武学思想是指他在对中国武术练习及武学思想研究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等。李成银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他自身习练武术与武术教学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二是他的相关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刊发的相关期刊文章。主编学术专着三部,参编着作 5 部,其中参编全国高校武术教材 1 部,主审全国高校武术教材 1 部;主要代表性专着有:《中国武术咨询大全》、《中国气功咨询大全》、《实用保健气功》、《中华武术论丛》、《齐鲁武术史话》、《螳螂拳》、《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共计 20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 14 篇,学报、体育类期刊 50 篇,武术专业期刊 84 篇,及其他散篇文章 80 余篇;主要代表性成果:《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结构》、《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特征》、《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