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研究综述
1.5.1 其他武学思想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武术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武学思想也空前活跃。科学家曾预言,21 世纪将是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世纪,所有的领域都会从这种协同作用中受益。随着学术交流气氛的日益浓厚,信息网络技术的全球化通畅,新知识、新方法等不断涌入、渗透和结合,新兴学科不断崛起,各门学科均积极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多学科特点的武学思想研究也日益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界的重视。
1.5.1.1 武学思想研究现状
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子期刊学术总库可检索到的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两部分作为参考数据,分析当代武学思想研究现状。以下就中国电子期刊学术总库检索(简称中国期刊网)检索的到的文章篇数为例说明:由图可知,有关“思想研究”的硕博论文在 20 世纪末开始起步,近十几年来增长迅速,2004 年后几乎每年以百篇的增幅迅速增长,在 2008 年前后达到近 700 篇的小高潮,2009 年经短暂回落后在 2011 年迅速反弹到近千篇,且保持平稳增长。有关“学术思想研究”的硕博论文 21 世纪初开始出现,且增幅平稳,数量较少;有关“武学思想”的硕博论文在 2007 年开始出现,且仅寥寥数篇。由图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关为“思想研究”的期刊文章增长迅速,数量较多;20 世纪 90 年代末有关“学术思想研究”的期刊文章有所增加,但增幅不明显且数量较少;21 世纪初有关“武学思想”的期刊文章才刚刚出现,且增长缓慢,数量较少。
综合两部分图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从建国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思想研究的文章非常少,几乎检索不到,专门介绍和研究武术人物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国家恢复高考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空前强烈。
有关“思想研究”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增长。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武林》、《中华武术》等刊物的问世和《少林寺》电影的播出,武术热潮开始,介绍武术人物的通讯、报道、文章逐渐增多。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硕博论文也在 20 世纪末逐渐起步,并且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在数量上赶超期刊文章的数量。但时至今日,系统研究武术人物及其思想的学术论文仍是凤毛麟角。
1.5.1.2 其他武学家思想研究
目前,关于武学家武学思想的研究见到的有关武学家思想研究的博士论文有 2011 年上海体育学院张路平的《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一篇;硕士论文有2007 年河南大学万会珍的《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2012 年河南大学陈东罡的《基于<十三刀法>的王余佑武学思想研究》、北京体育大学谢永广的《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研究》,2013 年《武禹襄武学思想研究》四篇。硕博论文总共仅有五篇,万会珍的《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一文,对孙禄堂在武生涯中形成的观点、观念等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研究与论述。认为社会环境和自身学识是孙禄堂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孙禄堂武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拳与道合,其理论基础是武学与文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艺与道艺之分的观点。孙禄堂的武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儒、道、佛、及哲学思想贯穿于孙禄堂的武学着作中,其武学思想体系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路平以“蔡龙云武学思想研究”为题,对蔡龙云的武术理论与技术、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观点进行研究,将蔡龙云武学思想概括的总结为“三观”、“六论”,即整体观、发展观、求实观和道德沦、教育论、学术论、技击论、艺术论、体育伦。蔡龙云武学思想体系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内涵深刻,对武术学术研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武术人物思想是武术运动的灵魂,有关武术人物思想的研究近年来也偶有出现,如孙禄堂、武禹襄、李小龙等,但相比其他领域来说,却是凤毛麟角武学认知可以和西方的真理相媲美,原因就是中国武学思想来源于实践的认知,是实际功夫造诣的体现。
1.5.2 李成银武学思想研究
作为承载最多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内涵最为深邃的、最能展示民族精神的的传统武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流失!值得注意的是,1984 年前后的三年中,中国武术工作者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及时拯救和保存了一些濒于失传的拳种。但对这些珍贵的资料,我们只是将这些散落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武术的资料进行了一次聚合,而没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这些资料的科学化整理和这些优秀拳种的继承和传播。时至今日,这些优秀的传统武术技术和理论仍在束之高阁和放任自流。这样的“保护”形式是非常勉强的,时间久了也会再次丢失。面对着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单一化局面,大约 20 世纪90 年代前后,一些关注中国武术历史命运的人士陆续在有关刊物发出了“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呼声。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武术主管部门也注意到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并把如何发展传统武术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还在国际武术联合会中专门增设了传统武术委员会。如今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也引起了大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不过要想真正的形成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互协调发展,还需要我们想办法怎么样来挖掘它、保护它、传播它、发展它。这种对传统武学的挖掘、梳理、保护、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或指导纲领。最早提出这些思想的那拨人是重要的人,所以基于这些问题,对我国当前即改革开放以来的武学思想家们的武学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尤为必要,那么限于篇幅所限,本篇论文的主旨仅讨论李成银教授的武学思想。到目前为止,关于李成银教授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一下成果:
1.5.2.1 宣传、报道类
据统计,有关报道及宣传有关李成银的文章和通讯共计 60 余篇,简单分类主要由以下几种:
一是对其本人的相关宣传报道。如 1992 年 9 月 12 日,姚中杰在《山东体育报》上发表《<他的爱,他的追求>--记山东师范大学武术教师李成银》,文中叙述了李教授的从学经历,从严治学的教学态度,德武兼修孜孜不倦的武术追求等,并对其武术理论研究成果等予以高度赞扬。1999 年鲁体发表《乐育英才无私奉献-记山东师范大学李成银教授》一文,讲述了李成银立足本职,以身垂范、勇于开拓,教学有方、勤于科研,艰苦笔耕的教学治学过程。2000 年9 月 29 日《山东师大报》刊登了题为“李成银教授的武术文化研究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一文,对李成银的理论研究成果予以报道和宣传。2000 年 12月 22 日 《山东师大报》 报道“李成银教授被推选为中国武术学会委员”.2001年 5 月 23 日,贾瑞君在《现代教育导报》发表《文武双馨献杏坛-山东师范大学李成银教授剪影》一文,文中报道李成银作为一名武术教师,除了对技术教学的重视外,还非常注重武术理论的研究。贾瑞军说李成银教授对武术文化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注重整个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又重点开拓了某个武术课题的深度研究,而且他还把哲学和武术联结到了一起,把哲学思维引入到武术文化研究领域之中,从而把武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高度,对武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003 年第 2 期《武当》杂志习武封面人物对李成银予以简要介绍。2004 年第 9 期《少林与太极》封面人物也介绍了李成银教授。2004 年 11 月 24 日,刘石泉在《山东师大报》发表“我的武术老师”一文,描述了在其选择跨系选修课当中,由开始对李成银及其所选的武术与气功课的轻视,到后来,被李成银特有的人格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上课的认真态度,对学生的宽严并济的教学方法所折服,到最后深深喜欢上李成银的课,进而破例报了两次李成银老师的课的过程。
二是对其科研及理论成果获奖的相关报道。如 2003 年 6 月 27 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刊登了李志坚对李成银教授出版的《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祝贺信,对其这一理论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2005 年第 9 期《武术科学》刊登题为“武术学人李成银教授”一文,对李成银予以简要的介绍。2006 年 11 月 1 日《山东师大报》刊登“李成银获武术论文奖”,2007 年 11 月 21 日《山东师大报》刊登“李成银获第八届优秀论文奖”一文,对李成银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予以报道和宣传。
三是,对其组织及举办的相关学术、社会活动宣传报道。从 2001 年至 2013年,由李成银教授与子午门第二十一代掌门人宋义祥倡导发起的全国子午门、少林民间武术争霸赛已经举办了十三届,《山东商报》、《济南日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都对这次活动一直予以宣传报道,并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2003年 8 月 12 中国武术文化研讨会召开,《山东商报》予以报道。2005 年 8 月初,在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之际,李成银携其硕士研究生在济南举行国术救国系列座谈会,《大众日报》、《山东商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山东侨报》、《济南日报》等报刊予以报道。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李成银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有关奥运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齐鲁晚报》、《山东师大报》、《山东商报》及“中国武术网”、“博武国际武术网”、“大众网”等多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5.2.2 评述类
评述类,主要是指对其相关武术理论与研究成果的评述。如 1996 年,孙豹隐在《武林》、《武坛》杂志上发表“武术发展呼唤理论,繁荣武术需要方法--评李成银关于‘武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一文,其中了追寻李成银成长的轨迹,并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了三大特点:其一,李成银教授投身于这门学科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选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他不是一般性的研究哪个武术课题,也不是孤立的在武术王国中奔突。他认定:“从事武术理论与方法研究,其主旨在于弘扬我国的武术文化,使这门历史悠久的体育学科发展于中华沃土,进而走向世界。”其二,李成银教授在“武术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研究中,既注重整个体系的建构和研究,也注重诸多重大问题深度的开拓上。
他在代表作《中国武术咨询大全》一书中,就集中笔墨对武术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和论述。其三,李成银教授在“武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研同教学相融汇。作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五名武术在职教授之一,李成银的功底深厚:他得益于自小醉心学武,拥有一副好身手。这为他把武术理论研究与训练方法有机的揉到一起提供了前提;探询武术发展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认为加强二者的结合,是发展武术运动的当务之急。李成银教授在平时的研究、教学中,身体力行,努力在研究与方法的经纬线上寻找焦点。[9]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宗刚,在《把思维掘进到文化的层面上--评李成银<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一文中讲到,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尽管我们也经常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真正做到这样自由张弛的,毕竟不是太多。
要不就是一习武而忘文,要不就是习文而远武,绝难把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难能可贵的是,李成银不仅把二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而且还努力促成这一方面的研究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在自己的学术传承中注重对自己的学生兴趣的提升和学术感知的培养,从而形成了自己显着的学术特色。李成银教授并不仅仅满足于对于武术所包蕴的丰富文化的发掘,而且还以世界的视野,来获得一种更为透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强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容的世界性特征,这可以在他的《论中国武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一文中窥见端倪。而这样的一种立论的哲学依据,也正是他自己所刻意追求的武术乃哲学的显性显现有着莫大的关系。李成银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包蕴的文化的学理,他所从事的这样一个研究工作,被李宗刚看成是对于一种被阻断了渊源的修补和疏浚。如果从这样的角度上来观照李成银教授的研究,姑且说是见仁见智,但就从哲学的视野进行的这种观照本身,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的价值。
1.5.2.3 研讨会类
从 2010 年至 2013 年,为传承武学思想,弘扬武术文化,由李成银教授武术学术思想研究会、《城色·武术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武术三观论与武术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在济南市长清区,已举办三次。会议主题是“李成银的传统武术创新与发展思想”研究,与会代表在回顾中国武术发展历程的同时,总结了李成银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突出贡献,论述了李成银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李成银武术思想中关于教育、技击、学术、训练、竞技与健身方面的精深论断。关于传统武术,学者们立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理性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客观形势,认真梳理发展中存在的切实问题,深化了对传统武术传承、保护与发展理论、方法及对策的认识。关于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与会者认为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关于李成银武术思想方面,学者们指出作为新中国武术事业发展的主要奠基人,研究李成银武术思想具有现实而又重大的历史意义。会议不仅开辟了武术研究新的领域,也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另外,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李成银教授的论文,但暂未发现关于李成银教授学术思想的相关报道和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有诸多对李成银武术活动的文章和报道,多为报刊和期刊刊发的一些零散的新闻通讯、宣传或研讨会。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系统的、以学术研究形式出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