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特点
前文已经论述了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李成银武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通过历史的、逻辑的、辩证的分析李成银武学思想体系,现得出其思想体系的特点与当代意义如下:
4.1 时代性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李成银教授所进行的各项理论研究及其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活动无不与时代的主题相呼应。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由于影视以武侠小说的兴起,武术曾在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热潮,但潜在的问题是武术自身的理论建设和武术科学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武术理解出现偏差,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李成银针对于此,进行了大量的武术理论研究,如“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气功效应与现代科学认识”等相关理论研究。而李成银教授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在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之际,2005 年 8 月 8 日上午在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 楼会议室举成功办了“国术救国运动专题座谈会”,紧接着于 9 月 4 日下午三点在山东师范大学东方红广场进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抗战英烈与武术爱国”的大型文字图片展,活动的主题为抗战英烈的爱国思想、抗日英烈的抗战活动纪实、抗日英烈的习武生涯,资料的来源均是由抗日英烈的后人提供。通过本活动使大学生鲜活、直观的了解了武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同时也使让人们认识到武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李成银教授的武学思想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对武术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宣传及推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4.2 超前性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超前性,主要体现在李成银教授所进行的各项理论研究及其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在 2007 年,李成银发表的《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武术宣传在以体育和文化为整体的前提下紧扣举办奥运会的三大理念,顺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即以“三大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宜传的参照系,配合奥运宣传的同时突出武术自身项目和文化特色进行宣传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宣传效果。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武术的明天会更好,应紧紧抓住举办奥运会这一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绝佳良机,使有利于武术宣传和推广的一切力量充分涌流,宣传好展示好武术,进而宣传好展示好中华文明、古老而现代的泱泱中华。此研究为制定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华武术的宣传思路、宣传方法、宣传形式、宣传思想、提高宣传效果、扩大中华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举办的社会活动如:在距 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前两年,即 2006 年 1 月 23 日,李成银教授在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了“2008 奥运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此次会议是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南京十运会期间声明的“武术不是 2008 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也不是 2012 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武术界部分专家、学者首次举办的关于武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转移这一问题的讨论会。针对新华社 10 月 16 日罗格的讲话,李成银教授在接受山东商报 10 月 17 日的记者采访中,在第一反应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武术能否成为奥运会项目,不是判定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唯一标准”,“武术走向世界应以普及开展的国家和习练武术的人口多少为基本标准”,“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想把武术推进奥运会,但一直未成功,当前,应尽快反思,研究制定后奥运武术发展战略目标,我们有能力,一定能够把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推向世界”.由此可见,超前性已成为李成银教授的一种思维习惯、生活习惯,他已把它应用到教学、科研、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4.3 创新性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创新性,一是体现在其发表的理论研究成果涉及范围广泛、研究深入、大胆创新。李成银教授的武术理论研究微观上有各个地域拳种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内容特点、技术原理与战术特点,如梅花拳、螳螂拳、华拳、太极拳、子午门功夫等;二是体现在其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致力于武术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李成银教授多次在全国及世界武术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对加强传统武术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2006年向第十届全国政协大会提出了“建立国家武术文化博物馆”等系列极具战略眼光的提案。其中,“建立国家武术文化博物馆”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大会列为重点提案,政协主席贾庆林做出重要批示,并给予特别奖励。近几年,李成银教授配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积极参与筹措、调研、挖掘、整理流失民间的传统功法,创造了武术的全新发展模式--武术功法运动,参与了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论证会、竞赛规程、评判规则的起草与制订。并先后担任全国武术大赛的调研组组长、仲裁委员、副总裁判长等职务,受中国武术管理中心的委托起草了《设置全国武术功力锦标赛的报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运动员段位评选标准与暂行办法》,为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4.4 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李成银教授对武术某一问题和某一方向性的系列研究成果。比如:他在九十年代初,较早的提出和确立了武术文化的研究方向,1991 年起始,他先后在《体育科学》、《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报上发表了“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结构”、“试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及特征”、“武术文化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等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武术学界的高度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李成银愈来愈认识到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之后发表了众多与武术发展、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等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发表在《体育文化导刊》、《搏击·武术科学》等国家重点刊物上的的“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论传统武术发展的四个关键”、“非遗视角下的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等系列理论研究成果。李成银教授提出的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大众化、国际化、竞赛创新化发展的三个方向,以及科学创新、政策与科学策略、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竞赛制度是推动传统武术发展的四个关键,为当时传统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李成银系统研究了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最早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从研究及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课题均可以佐证,他是一位在拓宽武术理论系统化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拓宽武术理论的系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5 实用性
李成银教授对武学思想研究的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实用性,表现为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在他的研究成果中充分展现出来,比如:1977 年 10 月在西安体育学院举办的全国武术学术探讨会上,他的成果被录用并在大会发言,题目为“创武术哲学出武术发展”.他较早的提出了建立武术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的论述了将武术哲学作为武术学科建设的支撑点及其作用和意义,阐述了建立武术哲学学科对促金武术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该报告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荣获中国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术研究院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也被 1998 年召开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用,全稿被编录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会编。
李成银教授对武学思想研究的实用性,还突出表现为他所策划和组织的“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全国武术发展战略座谈会”等学术活动中,比如:2006年他策划发起和组织了“奥运武术战略发展研讨会”,在该次研讨会上,他提出了奥运武术的宣传策略,探讨了在奥运前、中、后如何对武术进行宣传、应宣传哪些内容,并建议建立武术专门的宣传网站,出版奥运武术报刊,以及如何借助电视台、广播电视台、新闻报刊来掀起宣传中国武术热潮的方法及途径。
又比如 2007 年他策划的“全国武术博士硕士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成功举行,他又提出了“建立全国武术博士硕士联谊会”和“全国武术博士硕士学术发展基金会”等建议,这些建议是具体的、又是实用的,也是武术学术理论深化研究与繁荣发展急需要解决的,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另外,李成银教授还在《武林》、《中华武术》、《武术搏击》等学报和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较多的武术专业技术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思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充分显示出了他对武术理论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重视与关注,表明了他的研究成果重在为武术实践服务、为武术发展服务的实用性特点。
从 1949 年到 2013 年,新中国武术走过了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新中国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李成银在中国现代武术中占有相当重要之位置。李成银经过六十年的风风雨雨考验,从未流于偏激,却始终处于潮头,实事求是,表率群伦,其披荆斩棘之功绩、中流砥柱之地位令人仰止。
追溯历史,李成银对武术的看法曾得到了蔡龙云等老一代资深武术家的一致认同,他们共同缔造了新中国的武术事业;他的武学观念与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相契合,他对中国武术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建构,他为新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