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成银武学思想发展历程研究
武术在其形成过程中,一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秦朝收兵与汉代尚武,到两晋南北朝少林武术的发端和早期道教与武术的融合;从隋唐武举制的创立、尚武任侠之风到两宋确立套路演练的民间尚武及军事武艺的发展;从元代的武艺武戏的融散分合到明末清初各显其能的流派争鸣,从“保家卫国”、“扶清灭洋、强国强种”到现在的影视武打、全民健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等,目的上的变化带来了价值上的变迁,价值上的变迁又引发了武术在形式上的变化,如擂台赛式的生死相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表演性的越来越多,专职的行业变少了,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性、表演性。武术人物的武学思想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学识密切相关,分析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其武学思想的内涵的理解。
2.1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李成银武学思想萌芽阶段,于他的童年时期 1968 年与小伙伴吴力生学习中国式摔跤到 1976 年 10 月首去北京体院报到前为止,主要体现在他与武术的初步接触和对武术的热爱。
2.1.1 因尊严崇尚武术
李成银幼年生活在聊城东南部的李古泉村,那时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武术,而是常年伴随的贫困与饥饿。1959 年-1961 年聊城和全国一样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洪水淹没了良田和城市,蒋介石叫嚣着要反攻大陆,经常派遣特务从我沿海地区潜入大陆进行破坏,残留的特务分子也蠢蠢欲动,各地的地富反坏右也趁机进行反攻倒算;我国和苏联的关系也已恶化,苏联专家都已撤走,很多帮建的重大建设项目都已瘫痪,还催我们还债,整个国内外形势非常危急,田地里颗粒无收,这个年代的人很难吃饱饭;这时的李成银正是成长发育的时期,吃不饱饭影响了他的生长发育,面黄肌瘦,长的个子又矮,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受到街上弃学的孩子向他索要纸张、溜溜球等矛盾不断升级,有的开始要钱。对李成银的尊严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他非常希望自己能高大魁伟,有一身武术技能,能够保卫自己。
2.1.2 因启蒙热爱武术
李成银的启蒙武术老师有四个,谁也想不到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竟是同龄小伙伴,他的名字叫吴力生。吴力生的老师姓秦,是聊城南关付家坟村人,长得又高又大,擅长中国式摔跤,在聊城一带颇有名声,人称“大老秦”.吴力生自幼跟他学习中国式摔跤,他一生只教了四个徒弟,除李成银以外还有张建国,他后来到山东省生产建设兵团纺织厂工作,地点在泰安。还有一位叫许伟华,后来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分配在公安部,先后调至中央政法委和新疆建设兵团,现任副政委。他的第二个启蒙老师是聊城城墙上居住的蒋振海老师,他是回族,没有职业,业余传授武术。他主要传习的是谭腿、查拳、刀枪剑棍,李成银只跟他学了几天时间,十路谭腿也只学了三路。他的第三个启蒙老师是聊城地区水利局局长王乐酒,1940 年参加革命,自幼习练小红拳。与前面三位老师相比,李成银学习武术的时间较短,影响并不大,他的第四个启蒙老师是山师大体育系周永祥老师,周老师是山东潍坊人,自幼习武,终生练武。1959 年来山师体育系任教,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是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70 多岁时还利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赛的晨练时间向山西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所长陈盛普学习“鞭杆”,他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能睡,生活习惯非常规律,活到 95岁,一生遵循早睡早起,每天坚持晨练,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出差在外,一般都不间断,就是冬天下了雪,他都在宿舍前扫出一条雪路进行锻炼。他的这一习武方式对李成银影响很大。每天坚持晨练,这也成为了李成银的一种生存方式,并且一直是他教育学生的一项内容。李成银为了使学生出早操,曾到学生宿舍去喊,有时以身作则,带着学生晨练。李成银自 1971 年 5 月随周老师习武,一直坚持到 1976 年 10 月,周老师对李成银的武学思想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以上四位武术启蒙老师,逐渐奠定了李成银对武术的热爱。
2.2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初始阶段应该从 1976 年 11 月入北京体院学习始至 1979年 7 月于北京体院毕业为止。此这个阶段只是表现为零星的武学思想与观点,理论上并不成熟。
北京体院是李成银走向武术专业的摇篮。到了北京体院后,李成银先拿着周老师的介绍信和两盒济南特产“高粱饴”拜访了张文广教授,当时张文广教授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还没安排教学工作,除了白天上课时间,李成银跟张文广老师在早上练武,他从武术基本功开始,初来乍到因不懂专业训练术语曾被张老师误认为是偷懒,第一天就挨了张老师的批评,让他压腿四个八拍,他压了一会就过来锻炼。后来,李成银分到武术二队,主讲老师是朱瑞琪,他是广东人 、善长南拳类和自选长拳类和刀枪剑棍,1979 年后专教散打,北京体育学院是我国最高的体育学府,原名叫中央体育学院,是全国体育院校中惟一的一所国家 211 重点大学,教学管理严格而又灵活。它以老师的特长项目轮流执教,比如,张文广老师教的四路查拳、综合形意;门惠丰老师教的 48 式太极拳,朱琪瑞老师教的南拳,成传锐老师教的通背和劈挂,充分发挥多位老师的强项与特色,对学生的培养与提高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另外,北京体院较开放,经常有外校的老师来交流讲座,比如上海体院的蔡龙云教授来讲华拳拳理并现场传授“五路华拳”;武汉体院的温敬明教授来讲实战,传授散打技法;成都体院习云太老师来讲“武术史”等等。这种相关的学术交流,虽然每次时间不长,但对李成银影响很大。李成银在向老先生、老师们学习的同时,建立深厚的友谊关系,至今李成银还保留着与蔡龙云先生、成传锐老师的书信、张文广先生送给他的书,并且很多知名学者、专家都为他题词予以鼓励和支持。
在北京体院的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氛围中,使李成银接触了众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这也是他立足于武术界,成功发展的基础。也是他进入武术专业理论与技术学习与训练的起点,是培养他走向武术成功的摇篮。
2.3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完善阶段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完善阶段,从 1979 年 7 月来山师范学院报道起,期间从事武术教学及相关研究,一直到 1991 年为止。此阶段李成银武学思想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独立的学术观点,为以后武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上世纪 80 年代李成银关注武术技术提高和气功保健知识的挖掘和整理。
1978-1985,李成银教授多次参加全国体院及全国民间传统武术比赛,并获得劈挂掌、通臂拳、螳螂拳、长穗剑、双刀等 6 项一等奖。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和将来深入地研究武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80 年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首开“武术专选课”;1987 年为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首开“中国武术与保健气功”跨系选修课。自 1983 年后李成银教授思如泉涌,发表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各种与武术相关的报刊上。经过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搜索数据库等发现李成银教授分别在 1983 年 2 月、4 月、6 月有三篇《历届全国武术比赛》的文章发表在《武林》杂志上,相继在 5 月、6 月份有《练长拳对身体的好处》和《呼吸在武术中的作用》分别发表在《汴梁武术》和《武术与健身》杂志上,由此可见,1983 年李成银教授所发表的《历届全国武术比赛》是其从事武术理论研究的起点。1984 年 1 月份,在《北京体育》发表《延缓衰老锻炼法》,在《中州武术》上发表《青石条故事与武德》、《宋景诗的武术生涯》两篇文章;3 月份,在《中华武术》发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6 月在《体育文史》上发表《梅花拳源流》,12 月,在《武林》发表《开动脑子教好太极拳》。1986 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李成银的专着《螳螂拳》,1987年他设计编排电视专题片《中小学生眼睛保健操》获山东广播电视优秀专题片奖,1989 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他的专着《中国气功咨询大全》,荣获全国第四届“金钥匙”奖优胜奖,1990 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专着《使用保健气功》,1992 年“防治大学生近视眼实验研究”该成果在当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他在新加坡《武坛》杂志、《体育科学》《中华武术》、《武林》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作品 176 篇,20 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被美国、日本、新加坡、前苏联等国家有关学术机构邀请前去讲学、访问及进行学术交流;全国多个省市武馆学校聘请他为名誉教授,高级顾问。
这一时期是李成银教授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的时期,从而奠定了其在将来乃至全国的先行者地位。“武术发展呼唤理论,繁荣武术需要方法”是这一时期李成银学术思想的鲜明写照。这一时期着作、课题、文章主要集中在将武术置于中国传承几千载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来研究,探寻武术的文化根源,寻找其发生发展的理论支撑,以促进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体育科学》《上海体院学报》《山东体育科技》《山东体院学报》等多种刊物上有相应的武术文化研究成果发表;专着有《中国武术咨询大全》,参编全国武术通用教材《武术》(第二版)等,提出武术发展应注重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武术发展需要理论与方法的支撑。
2.4 李成银武学思想的成熟阶段
李成银武学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并与时俱进的过程,由于本研究的时间限制,本文李成银武学思想的成熟阶段,指他从 1991 年刊登在《体育科学》上的论文《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始,到 2013 年底这一段时间。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李成银认识到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在载体,他愈来愈认识到武术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这一时期李成银一面积极进行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一面注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并向世界范围内传播而不懈努力。其思想浓缩成论文的形势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等着名刊物上发表;主编主审有《中国武术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武术研究》、全国武术通用教材《武术》(第三版);专着有《子午门秘传功夫》;参编着作有《中国传统文化通览》等;录制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优秀武术套路如螳螂拳、双刀、通臂拳、梁山功夫系列、长穗剑等;主持了山东省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评审工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与技术的保护和弘扬做出了一定贡献。
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李成银近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其武学思想的发展动态,现统计其发表的可在中国期刊网检索到的文章篇数进行简要说明:由图可知,李成银发表的文章篇数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达到第一个高峰,李成银此时思想活跃,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文章;90 年代中期达到第二个人高峰李成银此时以确定了研究方向,相关理论成果集中在此体现;21 世纪后,李成银发表的论文数量平稳,并呈现下降趋势,是因此时李成银已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课题研究中。
综上所述,可把李成银教授的武术学术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李成银教授的武术理论研究的萌芽时期(1968-1976)即由业余到专业的过渡阶段;二是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时期(1976-1979)即知识积累与学术研究初始阶段;三是武术理论研究的完善时期(1979-1991)即找准研究方向,积极探索武术理论相关研究的阶段;四是武术理论研究的成熟时期(1992-2013)即厚积薄发为武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