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对体质健康概念的研究
2.1.1 “体质”概念的界定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在中医学界目前有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中医体质学》中对体质的定义,即“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1].强调了体质是个体生命独特的一种状态,人体体质的状况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发展方针,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指明了道路,一直指引着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从 1979 年起,在体育学范围内开始了对“体质”概念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最具有权威的解释为:“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在体育学的体质定义中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特性:
(1) 身体的发育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的形态、站姿或坐姿、身体成分以及营养状况等。
(2)生理功能水平:包括个体新陈代谢水平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
(3)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以及走、跑、跳、投等身体最基本的活动能力。
(4)心理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个性特征和意志品质等方面。
(5)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影响(紧张、突发事件和环境的变化等不利因素)对个体的应激调节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等。
目前,在其他国家都没有与我国“体质”一词相对等的概念,然而就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只有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与我国的“体质”相对应。最初美国把体质叫做“Fitness”,是体现个体与活动最合适的一种状态。随着对体质研究的越来越深入,美国健康和人类事业局把“Physical Fitness”解释为:“个体先天具有的与后天获得的共同作用对身体活动能力影响的特性”[12].日本对体质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学者众多,把体质统称为“体力”.大体上可分为广义的定义个狭义的定义两类:广义的定义认为体质是生命的基础,用来抵御外界刺激和维持身体健康的能力。狭义的定义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外界环境以及个体的生活习惯来决定人的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状态[13].
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把体质总结为先天遗传与后天获得两方面共同对人体的作用,使机体具有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以及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特征。遗传因素对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能受到人为的干预,而后天获得方面充足营养是人进行健康发展的保证之外,更重要的是身体的活动、锻炼。锻炼能够改善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生理机能的目的,是人体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所以正处在身体发育黄金阶段的中学生参与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是体质得到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2.1.2 “健康”概念的界定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文化的飞速进步,“健康”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健康观点单纯的指身体强壮,没有疾病。此观点简单明了且易于理解,但是太过于面片性。随后美国学者鲍尔提出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身体方面良好之外,对精神和精力方面的状态更加注重。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对“健康”的含义进行补充,使得“健康”的定义更加明确与完善,即:健康不仅仅是指人在身体上没有疾病或病痛,同时要求人具有健全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14].
2.1.3 “体质”与“健康”两者的关系
在理论层面上,体质和健康来自于不同的概念体系,因此所属范畴也并不相同,但是都是用来对人体的状态进行描述和评价;体质是机体的内在表现,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所以说体质与健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体质倾向于人的身体发育、身体素质和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健康强调的是人体通过卫生保健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手段达到机体和心理对外环境的适应。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体质是健康的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指标都包括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心理方面,所以在这里可以把体质健康一起使用。在操作层面:体质健康的概念及其范畴所包含的方面很广泛,通常在某人进行评价是对机体在运动和生活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等能力,其实是对体质中身体素质的评定。同时身体素质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健康水平、日常的运动娱乐、学习工作能力紧密相关。当前在体质心理方面的测量技术、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薄弱,对于心理发育水平以及适应能力的评价标准尚未明确,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在进行体质测量仅对身体方面,并未包含心理方面。所以把不包括心理方面的体质健康定义为狭义的体质健康。因此,本研究的测量指标主要是以体质健康的人的形态结构以及身体素质方面进行评定。
2.2 我国中学生体质研究的现状
张子龙,马军[15]等在《中国 2010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一文中,通过对 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抽取 30 个省市的 7-18 岁的汉族中小学生 215319 名,对其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其结果为抽样学生总体的体质健康评分及格率为 71.3%(其中男、女生的评分及格率分别为 74.2%和68.4%),评分及格率体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总态势;然而 13-18岁年龄段的体质健康及格率不足 60%;学校体育课课时充足的学生体质健康评分及格率要高于体育课时不充足的学生,说明了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质健康及格率明显低于非超重、非肥胖学生;另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建议不同地区结合当地情况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学生静态的生活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达到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姜志明,王保勇[16]的《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通过对 1985-2010 年之间(共五次调研),调研对象为 7-18 岁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指标结果进行了纵向对比,明确了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具体趋势,其结果如下:(1)心肺功能:肺活量是反应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历年来测得的肺活量均值进行比较得知:1995 年、2000 年、2005 年、2010年的数值比 1985 年相比,分别下降了 90.6ml、85.9ml、355.9ml、268.9ml,虽然2010 年的下降值有减少的趋势,但是总体趋势为学生的心肺功能连续下降。
(2)身体素质:2010 年 50m 跑的成绩与 1985 年、1995 年的成绩相比分别增加了 0.019s 和 0.208s;2010 年与 1985 年相比,7-12 岁学生的 50m*8 的成绩增加了 10.37s,13-18 岁男生 1000m 的成绩增加了 25.16s,13-18 岁女生 800m 的成绩增加了 25.64s,2010 年与 1995 年相比,7-12 岁学生斜体向上的成绩减少了3.4 次,13-18 岁男生引体向上的成绩减少了 2.3 次,13-18 岁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减少了 4.8 次/分钟。
(3)超重、肥胖检出率:城乡男女学生的超重检出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城市男生上升幅度最大;2010 年的学生肥胖检出率达到 13.33%,比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临界点高出了 3 个百分点。
(4)视力不良检出率: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逐年增多,2010 年城市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超过 80%,并且在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上出现了改观,例如身高、体重、和胸围指标呈连续上升趋势、握力水平、爆发力等指标下滑趋势得到了缓解,肺活量水平在连续 20 年下降后出现拐点,这是由于 2005 年以后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了作用。但是仍然有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连续增加,近视率再增加的同时逐渐趋向于低龄化。因此,要持之以恒的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及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的锻炼,敦促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和培养锻炼意识,使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能够真正的得到改善和飞跃。
2.3 关于羽毛球的相关研究
2.3.1 羽毛球运动与健身价值的研究
羽毛球作为一项高雅的、集竞技与健身为一体的体育项目以及在我国的竞技羽毛球水平一直保持世界水平前茅的背景下,喜爱甚至参与此项目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对于此项运动的健身价值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李玫,廖娴[17]的《羽毛球运动价值的分析》一文中把羽毛球的健身价值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1)有利于心理健康。在进行大强度和竞争性的羽毛球运动时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品质具有显着的作用。在观赏比赛时,优美高超的技术动作在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激发观众高昂的情绪,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有利于开发智力。智力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需要不断地判断球路的变化和改变击球动作,这些信息都需要大脑的快速加工处理,长期参加运动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4)实现体育健康的目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羽毛球运动,不仅能够提高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的目的,而且带动了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5)有助于娱乐交友。在比赛或练习过程中都需要与对手或者同伴进行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成年人来说是结识新朋友的场所。(6)促进中老年健康。羽毛球运动能够发展人体的灵活性、提高四肢和躯干的活动能力、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等,还能够调节精神状态延缓衰老。
张庆祥,王文婧[18]在《浅谈羽毛球运动在当今社会中的健身价值》一文中阐述了此项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健身价值。青少年学生经常参与羽毛球运动有利于自身的社会化发展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宏观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于成年人而言,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彻底的释放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改善人体机能以及提高工作效率,使能够保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对于老年人,能够锻炼机体延缓衰老的同时缓解老年的孤独感,丰富了晚年的生活。随着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羽毛球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2 羽毛球训练与身体素质的研究
2.3.2.1 羽毛球训练与力量素质的研究陈莉林[19]在《羽毛球运动员步法与力量灵敏素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发现:
羽毛球运动员在场地上向击球的每个方向做交叉步、并步、蹬跨步、起跳等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力量来完成动作。据有关统计,一场实力相当的羽毛球单打比赛,运动员要在场地上前后左右移动高达 500 次左右,还要结合蹬、跨、跳等动作,这些都需要有较好的下肢力量来保证动作的完成。
马永生[20]在《试谈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研究认为:力量素质对于羽毛球这项运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若可以抓住力量训练这一环节,使运动员的力量增强后,其他身体素质也可以随之得到提高。例如:力量训练能够发展灵敏素质,有足够的力量便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和动作,使移动的步伐加快,提高挥拍的动作速度;速度素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力量决定的,力量是速度素质的基础。
羽毛球运动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在自我身体的控制和变换速度中完成的,而这些动作技术的完成和节奏的变化都与力量有密切的关联。赵丰超[21]在《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力量是身体素质的基础,羽毛球运动员在场上比赛时,要求运动员快速地向各方向移动、有时也会连续的起跳大力扣杀,这些动作的完成都需要羽毛球运动员的踝、腿、腰、腹、肩、臂、腕等各部位具有很好的力量素质。
贺向阳[22]通过在《对羽毛球运动员速度训练的研究》中的研究认为,在运动员在进行羽毛球比赛中,速度素质至关重要。而速度的基础是肌肉力量,因为运动员在反复、快速的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速度外,还要有较高的耐力水平,这就要求运动员的腿部力量一定要好。同时,在完成击球动作时挥拍的动作速度、击球的力量与肩部肌肉群、上臂肌、前臂肌、手腕肌肉的力量也有紧密的关系。在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也逐渐增大,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也会相应提高。
2.3.2.2 羽毛球训练与速度素质的研究姚巧全[23]在《浅谈羽毛球的体能训练》中研究认为羽毛球具有动力型的动作结构特征,它是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动作相结合的混合型运动。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分析,它是短促的高强度运动与较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运动相间隔的持续运动,羽毛球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包括反应的速度、移动的速度和挥拍的速度,身体各部位协调完成动作的速度,以及节奏变化的速度。
宫建南[24]在《多球在羽毛球训练中的作用》中研究发现:羽毛球训练中多球训练能够提高场上移动速度,加快挥拍动作的速度,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从而做到反应快、判断快、起动快、击球动作快、变化快,来取得场上主动。所以说对于羽毛球运动员来讲,在羽毛球比赛中完成各种动作的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在训练中可以采取多球训练、趣味性步法练习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时做出良好的反应与判断,快速的启动、抢位、抢网、回动、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脚步移动快速灵活,防守反攻间快速变化,这样运动员才能够对场上复杂形式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的战术调整,变换节奏,从而控制场上局面。
2.3.2.3 羽毛球训练与耐力素质的研究耐力素质指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基础耐力素质是运动的基本素质,根据运动强度和运动中能量的供应特点,耐力素质可分为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运动员在进行羽毛球比赛过程中,有氧耐力是基础,无氧耐力是主导。其过程中大约有 70%左右的时间进行有氧运动,而得分时则取决于运动员有无足够的无氧耐力。羽毛球运动在对耐力素质提出要求的同时,对于提高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都有积极的影响。运动员的局部肌肉疲劳产生的速度较慢。由于比赛时间长,局部疲劳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得到恢复,疲劳的积累将随持续运动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因此这对耐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一场羽毛球单打比赛中所用时间大约在 30 分钟到 100 分钟之间,挥拍数百次,运动员在此运动时间内,需要具有良好的耐力素质来保证最佳的移动速度、挥拍速度、稳定的击球力量,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2.3.2.4 羽毛球训练与灵敏、柔韧素质的研究林建成[25]在《论羽毛球运动员的全面身体训练》中对羽毛球比赛中质量较高的跳起杀球为例进行分析发现,杀球要求运动员必须要迅速起跳到一定的高度、快速挥动球拍、有效控制杀球落点,来提高击球点的高度、增加击球瞬间的爆发力和杀球的攻击性,对柔韧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由于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常采用急速起动、急停、前后左右移动、转变方向、回动、大幅度地蹬地、跨步,以及羽毛球在空中飞行速度快,方向变化大,因此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敏与柔韧素质。所以,良好的灵敏与柔韧素质能够使运动员的身体移动和技术动作较好地与羽毛球运动特点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技术战术水平。
通过以上的相关文献能够看出当前有关于羽毛球对于在大众健身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于专业羽毛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羽毛球训练对体质方面的影响研究较少,而提到中学生体质的影响的方面目前未见报道。因此,这对于此项运动的发展较为不利,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研究才能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羽毛球、让不同的人群在切实的理论依据下参与此运动,才能让这一项运动不断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