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定跳远是评价人体下肢爆发力的主要指标。本研究显示 16 周的羽毛球训练对男生的下肢爆发力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 对于女生的下肢爆发力也具有促进作用的趋势(p=0.062)。羽毛球的挥拍连贯动作结构从下到上包括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以及腕关节的运动。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来球并占据更充足的回球时间,这就要求身体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无论连续的跑动、连续变向还是紧急制动,都对下肢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这种动力性肌肉收缩外,下肢在移动到位,准备跳起杀球或吊球的瞬间,双腿制动使整个身体处于片刻的静止状态,下肢力量支撑着身体重心的平稳,最后通过下肢的快速蹬转发力将力量传至躯干和上肢。由此看来,下肢肌肉在保持动态的屈伸运动的同时,也在静态的克服内阻力的情况下,让肌肉有意识的最大限度收缩。还有在进行前后场的步伐练习和素质训练时的往返跑、收腹跳等素质练习以及多球练习训练方法,都会对下肢肌肉和上肢肌肉进行锻炼。以上因素都有可能是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握力和立定跳远成绩得到提高的原因之一。赵峰超[34]也报道,“加强力量素质训练能够促使骨骼肌代谢发生变化,从而增加肌肉力量的增长速度”.
5.3.2 柔韧性
坐位体前屈用来反映人体在安静状态下,躯干、髋等部位的关节与韧带之间活动范围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身体柔韧素质水平的指标。与性别、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经过 16 周每周 2 次,每次 90 分钟的羽毛球训练对中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无显着性增加,由此可以说明羽毛球训练对促进柔韧素质的效果不显着。这与刘朝辉[35]的报道对大二年级学生实施 30 周每周进行 1 次,每次 90 分钟的羽毛球选项课得出羽毛球选项课对大学生的柔韧性无显着性效果的结论相近。刘杰[36]也报道 18 周,每周 2 次的羽毛球选修课未对女生的柔韧素质产生显着性作用。然而不同的是,何佳佳[37]的研究发现经过 16 周,每周 2 次,每次 100 分钟的羽毛球教学,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柔韧素质产生了显着性影响。
沙海霞通过 12 个月的羽毛球锻炼,使大二学生的柔韧素质也产生了显着性增长。
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实验组的年龄以及实验的周期较短有关。
5.3.3 速度素质
50m 跑作为测定人体快速运动能力的一项指标,表现形式为起跑时的反映速度和位移速度。
本研究显示,16 周每周 2 次,每次 90 分钟的羽毛球训练对中学生的速度素质的增强具有显着性的作用(p<0.05)。据王乐的报道,通过对 12-13 岁的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进行 16 周,每周 3 次每次 90 分钟的下肢力量训练,对实验组(增加专项素质训练)20*3 往返跑具有极显着性差异。杨晓东[38]通过对 10 名无羽毛球训练史的男性大学生,进行 18 周,每周 3 次每次 90 分钟的羽毛球技术课与羽毛球专项素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发现,30m 和 100m 的成绩的提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本次实验过程中注重对羽毛球步法的训练,例如全场步法的训练、直线冲刺跑、听口令移动等专项素质练习可能是提高实验组速度素质的原因之一。何佳佳的研究中,虽然实验组的 50m 跑成绩无显着性差异,但实验组男、女生的 P 值分别为 p=0.055、p=0.051,对快速运动能力有促进趋势。
5.3.4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分为有氧耐力素质和无氧耐力。在羽毛球训练中,通常以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交替的方式出现,但以有氧耐力为主。因此,常用 1000m 跑的成绩作为有氧耐力的评价指标。
本研究显示,16 周的羽毛球训练对中学生有氧耐力的增强产生了显着性影响。据刘志英的报道,通过羽毛球专项教学与身体素质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对象进行 16 周,每周 2 次每次 100 分钟的训练发现,3000m 跑成绩的提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与以上结果相似的还有杨晓东等的研究。其原因可能为,羽毛球训练对于呼吸系统机能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性作用,增强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能力,从而对有氧耐力的提高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