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勇夺51枚金牌,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这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党中央发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再创佳绩,取得金牌榜第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竞技体育从“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举国体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各地市的体校为举国体制输送了大量体育人才。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51枚金牌的74名运动员和伦敦奥运会上取得38枚金牌的52名运动员,全部来自于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输送。
面对竞技体育的重大突破,我们在骄傲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举国体制的弊端。北京奥运会后,虽然一时间群众体育的热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但是坊间一直流传着“7亿元一块金牌”的天价金牌的说法;大多奥运场馆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也一直被人们所诡病。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利弊之争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评论。
倾国倾财以奥运金牌为唯一目标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这样的训练是否太过功利性;大量运动员因为一心训练,没有谋生的技能,退役后无所适从,这样的牺牲是否是本末倒置?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小型项目上的国家重点投资而带来的,在“三大球”以及许多世界推广较好的项目上依然难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比,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此同时,在“举国体制”背景下,专业体育运动一直采用初、中、高级训练形式层层递进,在这种方式的基础上,政府高效配置全国的体育资源,形成以各类体校和高素质运动队为基础的训练网,逐渐成型了宝塔式体育训练结构。
初级体育运动员是保障我国体育事业得以发展得基础,重点教育“处于摇篮中的体育人才”,从根源上保证我国专业体育的良性发展,缩小与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如何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绿色发展,怎样保证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并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国策相结合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山东省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促使全省业余训练工作迈上新台阶。尽管近几年山东省体育人才后备力量不断强大,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但是体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明显,“体教结合”有名无实,学生文化课教育环节薄弱、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消极,教练员消极,学校经费不足等一些共性问题依旧突出。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山东省地级市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现状,就影响体育学校因素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的源头,并期望能对体校走出困境献出良计一二。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山东省地级市体育运动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的教练、学员、管理者发放调查问卷,得出地级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的现状。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找出阻碍山东省地级市体育运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找到举国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为山东省地级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找出一条最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2研究意义
体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是我国竞技体育走向奥运辉煌的根基和源头。体育运动学校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如何继续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已成为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体校的人才储备是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主力军,是在未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实力的实践者。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他们的竞技能力和潜力基础,才能在未来希冀中获得收获,才有可能使他们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鉴于此,就更应该考虑这些学生将来的出路,虽不能把他们全部塑造成体育人才,但是理应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因此,要想使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抓好基层体校工作,使所培养和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竞技体育、了解竞技体育,从而带领和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梦想。
1.3文献综述
1.3.1中国体校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体校一直以来实行“三级体制”。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包括以下方面:兴起(1955年-1965年)一危机(1966年-1971年)一复兴(1972年至80年代)--鼎盛(90年代)一困感(20世纪后奥运时期)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当时体育外交的需求,为了迅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1955年在京津沪地区创建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通过一年的时间来总结经验,各省、自治区,分别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由国家监督办学。但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当时的体育训练学校先是迅速激增到8607所,随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低靡而迅速萎缩骤减,体校的发展举步维艰。1961年1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统一了战线缩短化和重点化的方针政策,业余体育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学质量有很大提高。通过对前苏联的办校经验研究发现,各种各样的业余和专业队伍逐渐取代了在群众中选拔的方式,植根于学校,建立起以业余训练为主的模式。
(2)文革初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下,我国业余体会学校的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业余训练几乎全部停止,经过近十年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体校名存实亡,体校的发展陷入发发可危的地步。
(3)70年代初,随着国内政治稳定,大多数体育工作者回到工作岗位,部分体育运动学校也恢复招生,业余体育训练得以继续幵展。在“兵兵外交”取得成功的背景下,专业体育竞赛得以成功举办。1972年至1978年间,我国多次举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为主题的工作和训练会议,并达成一致共识:大力创建、发展青少年业余体校是重中之重,强调要恢复并壮大青少年业余体校的队伍,有的放矢的建立业余训练网并且在此基础上着重发展重点项目基地。得益于国家政策,至1978年,我国的业余体校、在校学生以及专职教练员都达到了空前的数量。1972年之后五年间,业余体校向各省、市、区输送了万余计具有巨大潜力的运动员,为以后我国体育工作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革结束后召幵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高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各级体育局快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在之前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成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应登上世界体育大舞台的需要,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运动员,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侧重提高,备战奥运”的方针目标,对运动项目进行调整,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强劲的需求,也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所必须要走的道路。体育学校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肩负着国家民族的巨大希望,“着重提高业余体育专项训练量,在深化改革现有业余体校的基础上,推出新形式、多样化的专项训练,办好各类各级体校。在建立专业体校的同时应努力提升业余体育训练的质量”。至此体校的规模空前,发展日趋壮大。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体育运动学校受到市场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多年来一直困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作为我国的特有的“三级体制”中最低层的体育运动学校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经费、硬件设施不足,出路不明,师资不优等弊端凸显,严重制约其发展。第二,基于我国具体国情以及体育学校先天局限性条件。如教师队伍的不够壮大直接影响到学生训练,造成人才成长缓慢;社会观念以及学业的头重脚轻、就业形势的不如人意直接影响到体校的招生,造成生源紧张,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少年体育运动校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今,约一百六十所体育运动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关闭和停办,没有出现严重问题的体育运动校也大多也举步维艰。
1985年,国家体育总局吸取第23届奥运会的经验,明确了“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突出个性的战略、并注重田径运动的发展,且能在奥运会游泳项目取得了良好成绩的方针。由此备战奥运战略在全国实行幵来,全运会取消了除武术外所有非奥运项目,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重任的各类体校如雨后春舆般在全国各地成长起来,全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1990年,中国业余体校数量创历史新高。
(5)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由体制改革以及体校发展过程中经费达不到等现实问题的积累,我国各地体校的办学遇到了困难。体育学校规模数量大量减少,有志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青少年人数也慢慢变少。尽管在最近四届的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都挤身前列,甚至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上凭借东道主优势问鼎奖牌数首位,但是对于后备力量培养基地来讲,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以及各级竞技体校已经到了岌发可危的地步。受到市场经济影响,以前完全靠政府拨款的筹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完全满足体校的要求,国家也无力承担逐年增长的经费开支。另外,体校的毕业生除了个别能够进入高级别专业运动队或者国家队训练,大部分学生出路普遍不被看好,在学生基数本就减少的情况下,体校学生生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出现大幅滑坡。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作为竞技体育的塔基一体校环节却是一片骑淡。
1.3.2我国体校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在我国运动员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石。竞技体育学校教育时期是决定运动员是否成才的关键期,是运动员心理、身体都在快速变化的复杂过程。全国范围内,我国的业余体校的发展已有相当规模,这是为国家输送高水平高素质运动员的基础和保障;从组织结构看,众多的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分属于体委和教委两个系统,”亦教亦训“是体校运动员培养中最大特点和必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采取着逐级输送运动员的培训模式,在我国的业余运动训练的基本单位是所有类型的体育学院,处于金字塔底部,在竞技体育中是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据有关数据研究表明,十五期间,各种体育运动学校每年为国家输送约3000人次的高水平运动员。悉尼奥运会以后四年内,我国运动健儿摘得391个金牌荣誉,其中各体校输送的运动人才比例达九成。08年北京奥运会中,我国获得的所有奖牌以及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11枚奖牌获得者全部来自于各体校;五年之内全国范围内初级体育学校向各高校体育学院和专业体育院校输送了约5000名体育专业学生,并且培养了万余计的各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和约名体育专业骨干,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体现出出这种三级体制人才结构所特有的宝塔式特点,对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1.3.3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1关于倾文化课教育的研究邵建纷在《对体育运动学校数学教学的探讨》的文章中对体育运动_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领导重视是影响体校文化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石云龙在《业余体校训练工作中的实验研究》中指出:文化课的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班主任教师往往也忽视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致使业余体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全面的发展,成为能文能武的优秀人才才。
在《体育中专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陈来彬、唐敏对体育中专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认为,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一员,如果体校学生只关心专业成绩的提升,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教学工作自然得不到贯彻落实。因此,对于体校来说,素质教育就是坚持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高度统一,深度课程教材改革,孜孜不倦的朝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方向去努力。
王晓春在《提高体育运动学校学员的文化素质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文中通过分析沈阳市体校的分项学员的文化课学习情况,探究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因素。大量的训练任务导致了学员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无法得到保障造成了学训矛盾的问题。体校的学生年纪小,但他们既要学习又要训练,承受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文化学习困难。这些体校的学生训练后,身体往往精疲力竭,无法投入全身心的经历去进行文化课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社会上对运动员有尖刻而偏激的看法,即“四肢达、头脑简单”,这些学生往往受到落后社会思想的影响,产生自我否定思想,片面地认为“尖子生不屑与体育、而体育专业拔尖的高素质运动员普遍文化课较差”
1.3.3.2关于体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安徽业余体校现行运动员培养体制及发展对策研究》的作者吴守江提出,从学校专业运动员培养体制角度出发揭示了安徽体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教练员综合素质不够高,选材、训练、评估不够科学;不可避免的学训矛盾突出,项目设置和学习安排也不尽合理;竞赛制度不完善、运动员出路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提出教练员竞争上岗,根据学校实际合理优化项目设置、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训练计划等建议。
陈显友曾在《清远业余体校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清远市的业余体校普遍存在学校发展方向单一、物质保障不到位如训练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建议领导增加对体校的物质的输入;学训矛盾突出、教练员科研水平低下也是主要存在的问题,建议要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技术水平,提高科学化的训练手段;此外文章还提出同时体校应该建立多渠道办学形式,参考类似校企“联姻”,走商业化道路等模式,以解决投入经费及学生出路单一的问题。
基于《陕西省少儿体校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分析》,李登光,吴宏江等发现,陕西省少儿体育学校的教练员队伍存在着不和谐因素。具体而言,在数量上,该省少儿体校教练员队伍有固定编制的教练员严重不足,影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作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训练的考核与评定体系。要教会和提高教练员使用计算机能力。具体而言,在传统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只凭借以往经验以及主观意识来判断,已远远不能适应这信息化的社会。只有运用计算机来精确地计算训练负荷,从而获得更精准的参量更客观地控制训练过程。'
《浙江省青少年业余体校办学现状的分析》的作者夏文,通过分析研究指出:影响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效益的主要因子有四方面。同时研究还指出,体育因子中的项目设置、科学管理、场地器材;社会因子中的政府重视;教育因子中的、文教管理、教师水平、读训矛盾等为极重要因素。此外,浙江省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效益普遍偏低,体校主要依赖国家的经费办学,使极大部分体校经费状况只能保证上学训练开支,也有体校是负债运行,提出要走商业化的模式的建议。2卢伟在《高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的几点探索》一文中指出:体校必须走“体教结合”的模式,这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强调文化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出智、体全面发展新型体育人才;同时,要狠抓创收工作,走商业化模式。一手抓费用,一手抓人才,学校的发展的命运和创办工作的好坏息息相关。
胡葳等在《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运动员的量化管理》一文中指出:根据目前北体附属竞技体校运动员的量化管理模式和竞技体校“亦读亦训”的特殊办学制度,必须要做好学习和训练的双重管理,宏观调控学校的各部门工作。
1. 3. 3. 3关于体校教育的综合研究金峰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院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通过对河南省15所地级市体校办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困扰地级市体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源短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项目设置不合理、训练计划与教学任务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徐乐平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对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江西省体校存在以下问题:学校投入产出不相对应,投入高、产出低;教练员仍然采用经验教学法,逐渐与国际化、科学化脱轨;缺乏科研型人才,科研产出较少;学生男女比例失衡、就业率较低等。根据以上问题作者提出落实提交结合,重新定位学校培养目标,加强教练员学习与培训,引进高科技人才队伍等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的研究,国内学者肯定了体校在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揭示了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校存在着专业运动员就业出路窄,输送渠道不畅通,运动员生活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不理想,教学训练水平不高;经费来源单一,经费紧张,项目设置不合理;选材与训练的科学化手段不高,影响后备人才培养;竞赛制度不合理;学、训练矛盾突出等等一系列共性问题,体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应在研究体校纵向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横向上的环境因素,进而深刻揭示体校存在的内外部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才能有效把握体校的未来走向,为我们制定、调整和规划我国体校发展战略,寻求我国体校科学发展提供有效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1.3.4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西方国家没有类似于中国的“体校”形式的专门机构,他们的青少年运动员得的训练项目是在普通学校里完成,优秀的运动员是通过学业的继续发展直到实业团体、俱乐部的发现。运动员只能在课余时间专项训练,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并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如:美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主要是采用学校体制和管理系统两套。(1)运动协会系统。由运动协会体系组织校际比赛的训练竞争,初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参加。(2)非政府和私人组织。比如基督教青年会(YMCA)、业余体育联合会(AAU)等非政府的私人组织,通过私人组织为少儿训练比赛做出突出贡献。’英国和西班牙是政府委托型体育管理体制;加拿大、法国是政府宏观主导型,澳大利亚把竞技体育基础建立在全民体育的基础上,把更多参与体育的机会提供给青少年,也在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等,这些创新性的培养模式都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借鉴。
与此同时,前苏联在举国体制背景下迅速发展其竞技体育,并成为竞技体育第一集团军。世界各国也在积极吸取这种举国体制的优势,这也为我们研究体校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构建的国际背景。
作为我们邻国的韩国、日本,其竞技体育类似于澳大利亚,建立在全民体育的基础上,并且注重青少年体育的培养。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关于体校发展的研究已经基本涵盖到各个方面,这为体校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是当前,关于山东省体校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较少,山东省体校各方面的发展更是缺少科学、全面、系统的研究,富有实效的研究成果并不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本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