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县乡村级基层兽医服务是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国家兽医服务体系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县级及以下兽医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政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基层设立了县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推行村级防疫员制度,形成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市场化兽医服务的动物诊疗机构、动物防疫合作社和公司、饲料兽药企业兽医服务组织、兽医第三方托管公司等正在逐步发展壮大。
在共同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我国畜禽养殖仍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买全国、卖全国”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大流通现状下,官方乡(镇)兽医机构人才队伍、经费保障、基础设施跟不上实际工作需求,公共服务工作压力大;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村级防疫员队伍因待遇低,面临技术能力不足、积极性低、人员老化甚至后继无人的不稳定性;市场化兽医服务在县乡一级,以乡村兽医、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售后服务人员为主,夫妻、父子、师徒为单位的传统经验式兽医服务能力有限,以销售为主导的兽药饲料企业售后式兽医服务缺乏规范性,少数拥有执业兽医的兽医诊疗机构也普遍硬件基础薄弱。
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内有上述制约因素难破题,外有民众对“瘦肉精、禽流感、黄浦江事件”等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日益关注的紧迫形势,由政府兽医部门包揽一切的传统模式日渐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求,逐步调整兽医公共服务重心,发展社会兽医力量,建全完善兽医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兽医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1.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主要是结合我国兽医服务历史和现实情况,对目前基层兽医服务体系进行全面把握和客观分析,介绍基层新型兽医服务主体和模式,借鉴国外兽医服务先进经验,提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措施与对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3 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一是能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贸易、保稳定、助生态;二是政府倚靠兽医服务力量的整体提升进一步优化防疫策略、提高兽医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三是有助于全面提升畜牧兽医行业整体素质。
1.1.3.1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贸易、保稳定、助生态
完善的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带来的高水平兽医服务有助于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提高,一是能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疫病导致全球动物产品减产超过 20%,直接影响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因病造成的畜牧业产能下降、品质降低、甚至大面积扑杀和死亡等成为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60 亿-300 亿元。因此,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兽医服务保障。二是促进国际贸易,WTO/SPS 协议允许各成员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动植物检疫技术性措施以保护本国动物、植物及人类生命健康。在当前关税、配额等非技术性壁垒措施逐步被削减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以此为由,将动物疫病做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技术性壁垒,以使本国利益最大化,我国畜产品出口仍制约于疫病控制水平、全程追溯等,出口畜产品被进口国扣留、退货、终止合同等事件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因此,高水平的兽医服务对动物疫病的良好防控有助于带动畜产品出口创汇。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动物疫病引发的恐肉风波严重影响相关产品的消费信心,导致畜产品价格下降、相关产业受到连带影响甚至相关产业工人大量失业,近年来新爆发的疯牛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易造成大量人类感染和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由此可见,兽医服务是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环节。四是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稳定,疫病控制时大量使用的环境消毒药以及焚烧、掩埋动物尸体等导致的环境污染都引发了多方面社会关注,采取的扑杀政策给野生动物甚至一些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也造成很大威胁。优质的兽医服务有助于维护动物、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助于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念。
1.1.3.2 是政府进一步优化防疫策略的现实需要
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预防为主”动物疫病防控方针,确定动物疫情遵循“早、快、严、小”处置原则,建立起以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防控重点,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在我国动物疫情大范围流行时期,这种防疫策略既受疫情现实条件约束,也充分利用了国内动物疫苗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以及免疫注射动员能力强、人工成本较低等有利条件,在全世界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和动物检疫,有效降低了畜禽群体感染率和发病率,是我国前阶段稳定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关键选择。当前,现行防控策略局限性逐步显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强制免疫逐步与畜牧业产业发展兽医需求不相适应,伴随村级防疫员队伍老化、政策补助水平较低、人力成本提高等后续人力储备与养殖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的趋势,加强防疫责任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合作社、企业、协会、养殖者、兽医等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与兽医公共服务形成合力的时机已日趋成熟。建全完善基层兽医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市场化兽医服务发挥替代性作用,有助于我国兽医事业公共财政支持从重大动物疫病免疫防控向防疫条件管理、检疫监管等方面转移,形成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与保护易感动物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
1.1.3.3 有助于提升畜牧业及相关行业整体素质
我国畜禽饲养量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养殖单元最多的国家。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仍然是畜牧业的主体,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基础条件和防疫能力不高;而不断提高的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畜禽易感群体高密度饲养,导致新发病和疫病烈性传播风险、病原污染加大,民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还是心存疑虑。建立高水平的基层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用兽医理念科学指导整个饲养环节、保证畜禽健康有助于节省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提升畜牧业整体产业素质和盈利空间。当效益高于兽医服务成本,养殖效益与兽医服务进入相互正向促进轨道,增产增收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市场化兽医服务需求将激发畜禽诊疗、兽药研制等行业内在科技创新动力,使兽医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水平不断提高,吸引更多市场资源和资本助力行业发展,使行业竞争更加充分,逐渐降低对公共财政投入政策的依赖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国家层面兽医服务体系有一定宏观的基础性研究,关于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绝大多数以各地区兽医公共服务模式介绍为主。
1.2.1 兽医服务的内涵和属性研究
目前对兽医服务的没有一个权威和正式的定义,《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1979)中对兽医服务定义为:全体兽医机构和组织开展的所有的兽医相关措施。(吴晗 2013)通过分析得出,兽医服务是指兽医专业人员为保障或促进动物健康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而提供的技术服务。(翁崇鹏等 2013)从挖掘内涵为切入点,按照服务实施主体将兽医服务划分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兽医公共服务是政府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兽医执法、教育、科技等公共事业为基础,开展的强制免疫、监测、检疫及疫病控制等工作,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具有公益性特点;兽医市场化服务是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开展的动物诊疗保健、美容以及常规免疫等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的服务。
兽医服务具有公共品属性(公共品或劳务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共享;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个个体享用公共品不妨碍其他个体对公共品的享用;受益的非排他性,即无法通过拒绝付款将个体排除在公共品受益范围之外),同时,由于涉及诸多利益相关方,部分工作也具有准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性质。疫病监测、无害化处理、村级防疫员的免疫工作能有效控制疫病传播,都会给社会带来正效用,使全社会受益,效用不可分割。对于纯粹公共品或劳务,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提供,依靠市场机制会产生市场失灵(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对于混合型公共品或劳务,由于兼有公共品与私人品特性,所以应采取市场提供,配合政府适当补贴。
1.2.2 基层兽医服务的需求研究
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兽医服务需求一是风险评估、检疫监督、区域化管理、有效追踪来防控疫病传播;二是免疫接种、疫情监测、诊断治疗、扑杀清群、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应对突发动物疫病和运用于重大动物疫病控制消灭;三是运输、屠宰、扑杀过程中的动物福利以及与兽医措施相关的环境保护。
当前我国基层兽医服务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防疫检疫,包括免疫、检疫、监测等;二是疾病诊疗,包括动物疾病的诊断、用药和治疗等;三是监督管理,包括对畜禽从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储藏到无害化处理的监督管理以及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等;四是技术指导,包括养殖场建设、日常管理咨询、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等;五是教育培训,包括基层兽医服务队伍能力提升以及生产者的技术培训等。
针对兽医服务需求,国内学者从需求量、需求内容角度进行了分析。吴晗(2013)根据我国 2011 年庞大的生猪、家禽、牛、羊等饲养量和保守发病率测算出畜禽个体发病数合计达近 11 亿次、群体发病超过 400 万起,推断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所需的兽医服务需求巨大;从兽药生产企业数量判断出兽药生产经营环节的兽医服务有一定需求。翁崇鹏等(2013)兽医服务需求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对于食用动物,兽医服务工作贯穿了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包括产前的场址选择、布局设计、人员配备、疫病防控和日常管理等,产中的免疫、抗体监测、疾病诊疗及兽药使用、无害化处理及质量安全等,产后进入市场流通前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检疫。食用动物以外诸如宠物等其他动物,兽医服务需求一般存在于保健美容、疾病诊疗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
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一项统计调查研究显示,基层兽医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生产环节看,养殖场对疾病的诊断和检测需求越来越高,对政府组织实施的强制免疫需求则显着降低。养殖场对抗体和病原学检测等技术性较强的服务需求率最高,达到了 64%,对兽药购买和使用指导、无害化处理、日常防疫管理知识咨询、免疫程序设计、应急处置等方面的需求均为 44%,对传统的免疫注射服务需求率最低,仅为 24%.从屠宰加工环节看,对消毒灭源和应急处置的需求逐渐上升。屠宰加工环节对消毒灭源服务的需求率达 64%,应急处置的需求率为 45%,而对无害化处理、日常防疫管理知识咨询及检疫服务需求率较低,为 18%.从市场监管环节看,一是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的市场规范化管理需求较高,需要提高兽药质量检测技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兽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二是需要加大养殖、屠宰环节的监管力度;三是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在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将研究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国兽医服务发展历程,探索基层兽医服务现状背后的历史成因;二是我国基层兽医服务需求和供给主体、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解析六种乡镇兽医服务模式,深入剖析模式设计的创新性和不足;四是国外兽医服务经验借鉴及启示。通过绪论基层兽医服务理论研究、历史分析、现状介绍、典型案例剖析和国外经验借鉴,最终提出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研究法
收集、整理、研究国内外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相关情况。以查阅书籍、购买资料和搜索网页等方式,掌握大量资料,分析研究以求全面了解和把握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相关情况。
1.3.2.2 实地考察调研
选择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六个省(每个省都深入到所在区县、乡镇)进行调研。采用座谈、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地兽医服务模式和群众效果反馈,力求详实全面的掌握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真实现状。
1.3.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实地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和汇总,以求详细了解当地兽医服务模式情况。
1.3.2.4 对比分析法
通过比较六个兽医服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达国家兽医服务体系的特点,分析主要差异,明晰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