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历史教学中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8681字

  该试题为一个选择题:"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A项《南京条约》刚刚触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清醒过来;B项和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只能选D项。注意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署,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可见材料叙述的是一种历史现象,答案是明确和具体的一个点,即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而从思维过程上看,试题真正考查的是 "洋务"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在中国近代发展变化的脉络和阶段特征,也就是要把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这个点放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一知识体系中进行分析和关联。通过此题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某一教学内容放到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去审视,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和综合性。

  4、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链接,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

  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强调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

  学史以明志,历史学科相比其他学科,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链接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社会问题,鼓励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相互讨论,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在学习岳麓版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可以结合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120年前的甲午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20年后的甲午年,则被中国人称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总书记在公开场合讲话中,两提"甲午",其中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在今年2月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会面中,***说:"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最后教师进行点拨,深化主题: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以史为鉴知兴替。甲午一役我们不仅输在体制上,也输在科技上,历史教训非常深刻,落后必然挨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我们要不忘国耻,维护海权,建设强大的海军,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5、灵活迁移教学内容

  历史知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外交等各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历史纵横相连的特点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已有的认知结构作用于新的情境产生的理解过程,并对新情境的认识发生效应的一个认知过程,其实质是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的正确运用能够缩短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操作、运用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迁移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反对对教材知识的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而强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我们平时接触的历史问题一般都是对知识的迁移,对教材的灵活应用,而不是单纯地记忆背诵教材。例如,我们在讲述岳麓版必修二第7、8、9课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中的"奴隶贸易"这一问题时,可利用2014年高考文综试题(山东卷)第39题第(3)小题对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的分析,来训练学生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

  该题内容如下:39.(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4分)(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4分)(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分)本题从奴隶贸易入手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等核心知识点,第三小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807、1833年",这一时期英国处于工业革命过程中,其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掠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虽然教材中没有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相关叙述,但该题并不超纲,它实质上是对工业革命发生、发展条件的考查,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正确迁移和灵活运用。这就提醒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对课本上没有明确阐述的问题进行考查时,要注意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6、注重各学科间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应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思维除了带有本学科的一些思维特点外,与其他学科还存在着一定的交互性、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学科之间思维能力的渗透,对一些方法和理论进行恰当的变通和应用,相互迁移和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用文学方面的一些史料论证相关历史问题,也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使课堂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在学习孔子的思想主张时,可以引用《论语》中相关语句来理解孔子的相关思想;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可以展示鲁迅的相关文章如《狂人日记》,来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内涵的理解。此外,古代的诗词歌赋也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材料,他们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也很高,而且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状况的反映。如《诗经。硕鼠》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形象的体现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的野蛮剥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展现了汉武帝时期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唐代杜牧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明了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苦难使人们过分宠信宗教,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的诗体现了唐朝由盛转衰,忧国忧民的气息,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元曲大家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体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可见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引入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公式和原理有时也会对历史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时,我们经常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这便借鉴了数学中常用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原理,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和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导致的黄金热③商业危机:高额的利润,使西欧贵族渴望另辟抵达东方的商路④政权保证: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⑤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①客观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②主观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掌握了这一规律,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恰当的进行思维迁移。

  地理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思维方法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如探索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原因。古代中国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古代希腊形成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究其原因除了与各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渊源有关外,古代希腊(海洋文明、山峦重叠、良港众多)与古代中国(大河文明、广阔的平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涉及到中外之间的战争比较多,可以利用地图架构时空,了解战争的过程和结局,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古今中外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历史发展沿革概况时,可以用相应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架构知识和时空背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

  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可以用思想政治哲学中一分为二的原理,既要看到其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其局限性;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可以用政治哲学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原理和方法论,注意各个历史现象内部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学习政治、经济、思想史时,还经常用到以下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等。如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决定了政治制度是与之相适应的分封制;在学习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时,可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理论来分析相关问题,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科之间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相互渗透,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贯古今、文理兼通的通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