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视频资源概述及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1 共5468字

  而无论意识形态或者非意识形态他们共同具有的特点就是基本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理性概念上我们可以宏观的界定,却不能明确全部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第一单元第二课中,用了"感受文化影响"作为第一框题,"感受"其实也就表明了文化的影响是不能全部物化和明确界定的。需要通过"感受"或者"感知"来认识。京剧、剪纸、年画、皮影戏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但并未对这些文化有理性和全面认识的高中生来说,只靠教师的单纯讲解和简单的文字表述并不能让学生有具体直接的认知和深刻的感受。我们生活在山东,那么对粤剧可能就接受的比较少,对其认知也有限。而视频恰恰可以发挥自己记录和重放的这种特长,拓展和加深这种文化感知。"价值观"本身是看不见的,大多数时候这种意识形态的文化是靠具体事例的影响来对学生起作用的。进言之,《文化生活》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本书分为"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单元,无论文化还是文化产品,光靠文字和学生的想象力所达到的效果是一定的。视频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并加深印象,让学生来分析事情的对错好坏,在这种分析的过程中来对学生的三观起作用。

  根据《文化生活》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在《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要时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里的素质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在实际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融汇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贯通各领域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们认识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不会被外来文化所裹挟。引导学生们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在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的同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看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所面临的威胁与困境,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增加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自觉抵抗文化侵略。因此,教师要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多的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使他们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能力与文化素养。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

  但是在实际的《文化生活》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轻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跟着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调整自己的教学,素质教育并未真正普及和深入。但是,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近年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主导着人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权钱交易、敲诈勒索屡见不鲜。[10]

  "扶不扶"、"大学女生失联""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现象时刻警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轻视,高中生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还不够坚固。思想教育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坚守阵地的指挥官是我们广大一线政治教师。肩负着国民的素质教育重担。而《文化生活》不像《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一样知识性为主,更容易展开思想教育,以文化人。

  2、视频能够优化《文化生活》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学生厌学、德育工作不灵验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就暴露了我国当前的教育正偏离教育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相对概念是"唯理智教育",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唯理智教育为重,情感教育缺乏。素质教育之下,情感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要求,必须要把学生的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之中。感情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能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首先,运用视频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视频以其独有的特点发挥情感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深入情境、切身体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要注意的是,视频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并不单纯是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是着重尊重、培养和发展那些与学习任务、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兴趣。

  视频运用在课堂开始,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视频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快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开堂视频也为本节课奠定了一种总体的情绪基调。比如,在讲《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时候开篇渲染情绪,可以使用《沉痛悼念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让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多难兴邦",在灾难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魂".

  视频运用在课程中间部分,一般是用来举例说明某个知识点,比如在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讲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可以播放各地文化风情的视频,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认同。虽然这部分也可以用不同的图片来展现,但是图片在内容容量、情感调动、表现力、视觉冲击力方面都逊色于视频。

  视频运用在课堂结尾,可以升华情感。例如,在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或者《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时候,在课堂结尾用视频展现"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发展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使课本文字更有说服力。

  其次,视频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情感情绪、加深某种感知、扩展课堂容量,让学生在分析事情的对错好坏,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中,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并形成更加稳定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创境激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视频也是审美化教学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而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审美性。视频让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而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是学生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活动。视频能够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在感受和畅想中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

  3、有利于践行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变单向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探索性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点从注重知识的掌握向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转化。

  另外,视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要受传统固有模式的束缚,要对同一问题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找出的正确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受限于"标准答案".[11]

  发散性思维也是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这种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视频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精挑细选的视频拓宽学生视野,并在对视频和知识点的联系和讲解中深刻体悟现象背后的本质。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探究真相,从中体味这个过程的乐趣,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一个视频中可能蕴含着不止一个知识点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去慢慢体会。

  4、有利于提高教师修养和能力

  《文化生活》要求教师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浩瀚的视频资源中选择与本节课相切合的,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文化生活》课和其他模块相比要求更加贴近生活,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广泛涉猎,在讲解的时候更加注重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另外视频与知识点的关联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因此,教师本身应坚持哲学教学的正确方向,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样在联系视频与知识点,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素质时才能游刃有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