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音乐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的特殊性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音乐学习者仅仅从理论的层面是无法实现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必须进行音乐实践,音乐实践的前提是实践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的训练还是十分必要的,是与音乐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的。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中强调,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仍然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已经不是主要的目标,不处于核心地位。这样一来,导致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淡化了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和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实际上,将音乐的审美教育与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对我国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的误解。强调音乐审美教育,并不是不要音乐知识与技能。“技艺”性是一切艺术及艺术教育的显着特征,否则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艺术教育也只能仅仅成为艺术游戏教育。音乐教育自身的规律表明,只有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功能,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化等等。廖家骅先生在《音乐审美教育》一书中曾明确指出,以音乐为媒体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音乐的艺术规律,按照音乐审美特点进行。
各种音乐技能是传递音乐美感的工具和手段,更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 这种实践也是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7]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强调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8]
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并没有否定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还必须重视音乐基础知识传授和音乐基本技能训练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中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其自身的各种音乐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
2.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离不开音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所谓的音乐知识主要包括乐理、音乐创作、音乐史及音乐文化等。音乐技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基本的视唱、练耳、识谱、歌唱、器乐等的单纯技能,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整合的体系。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已经掌握的音乐基本技能必须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检验和巩固,从而能激发起音乐学习者更大的兴趣,甚至影响到其态度、情感的变化。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必须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盲目地自学音乐效率是十分低下的,甚至会犯很多错误。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把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当作任务,讲是“教”的核心,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因为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该讲的要讲,有些音乐知识音乐教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有基础知识作保证。即使是音乐欣赏课,音乐教师对作品的讲解也是必要的。不难看出,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不能淡化,而是要必须加强,这是顺利实现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保障,也是学生实现其主体性的重要条件。
(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分别呈现以下特点: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小学生的生理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与幼儿相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成人而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则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活泼、好动是小学生普遍的特性。缺陷是耐力、耐性较差,时间长了非常容易产生疲劳。
(2)与幼儿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生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已经有了显着的提高,因而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比幼儿有了显着的增强。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优势是,求知欲、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劣势是,学习内容受学习兴趣的制约,认识能力较弱。
(3)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兴趣常变换;注意力也不够稳定。从以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小学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有成人的监护和指导。
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中学生处于生理变化高峰。中学生的生理发展处于一生中的关键时期--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变化迅速,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日趋明显,性发育成熟。
(2)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趋于成熟。中学生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但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够稳定。
(3)中学生的社会需求达到高峰。中学生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都有大幅度的上升。
(4)中学生处于创造高峰期。中学生处于一生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中学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很多心理矛盾凸显出来,尤其是初中学生,独立的倾向很强,但又缺乏独立的能力,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身心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成熟,这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特性,音乐教师应当多采用生动、多样的游戏、娱乐活动,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此外,针对小学生耐性较差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并不断地变换学习的内容,以保持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新鲜感,也有利于小学生的审美趣味性的培养。而对于中学生,音乐教师应当利用中学生处于智力高峰期的特点,增加音乐知识内容的传授,并进行必要的音乐技能的训练。针对初中生独立倾向强,但又缺乏独立能力的特性,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中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而对于高中生,针对其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的特点,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努力启发和鼓励高中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中学音乐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离开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是无法实现的,而义务教育《新课标》所规定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也是无法达到的。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正在实施的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定了一个详细的音乐教学的情感与价值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9]
通过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其包涵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也更多了。德育功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音乐教育本身就是美育与德育的完美结合。音乐教育在德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理想的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是,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美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使用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地会产生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随着这种审美情趣的加深,学生会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甚至是灵魂的净化。
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与思想性通过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得以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审美的体验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其次是陶冶功能。音乐教育采用了具体的、直接的形式,这种形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但同时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甚至是灵魂的陶醉。
一首打动人心灵的优秀歌曲,在让人享受优美流畅的旋律的同时,还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进而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最后是激励功能。一首慷慨激昂的乐曲,能够激发起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情绪,并能增强人们的正能量。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最后是制约、规范功能。音乐教育可以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美妙的旋律中顺理成章地认识到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起到了对行为的制约和规范。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德育内容的主要传播者。音乐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渗透一方面是在音乐知识传授中实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情感交流,把握学生的情绪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佩与追求,引导他们去感受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
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德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是难以完成的,需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使他们在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相互作用中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上升为道德信念,形成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品质特征。例如在国庆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歌曲演唱等。而这些德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
最后,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当行为的主要实施者。中小学生由于自身抵制力较差,容易受到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给学生带来伤害。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喜欢新生事物,而流行歌曲正迎合了中小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故而中小学生非常喜欢流行歌曲。但是,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对流行歌曲的鉴别能力相对较弱,很大程度上,中小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接受是较为盲目的。
甚至有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包含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带来很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独立认知和判断的中小学生就需要音乐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选取优秀、纯洁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引导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