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19 共6722字

  1 前 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 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落下了帷幕,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为了申办奥运会煞费苦心,终于梦寐以求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场馆修建问题,什么样的场馆才符合奥运会标准,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修建了各式各样的体育场馆尤其以鸟巢、水立方体育场馆为代表在世界上都是一大景观,终于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中国竞技体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体育总局要求我们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上也要取得辉煌的成绩,几年来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例如我国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少、质量低已成为许多人不参加、少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我们未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分析,体育场馆的建设和面向社会开放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始的硬件基础,体育场馆是保证全民健身必备措施。因此,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发,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为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加强全民健身达以到小康社会水平,把健康、文化融为一体是党的十六大的重要目标,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场馆与社会人民群众体育融合为达到小康社会做进一步的努力,盘活、整合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提高学校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建立资源共享模式,显然是解决场馆短缺这一燃眉之急的重要举措。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缓解大众健身需求急剧增加与场馆严重短缺的矛盾,切实为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和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的愿望和要求,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决定从 2006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进而积极、稳步、有效地促进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2006 年 8 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试点区工作会议上,命名了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天津市河西区、红桥区,上海市长宁区、杨浦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 6 市 12 区为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己联合成立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全国的开放工作试点,对开放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2006 年 8 月,成都市体育局、教育局联合向青羊区、锦江区的 20 个中小学校授牌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学校”.要求这些学校向社会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确保公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全天向社会开放。有条件的学校每天早晚开放,供居民进行晨晚练活动,时间不少于 2 小时。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发现目前蚌埠全民健身用体育场馆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场馆的利用率不容乐观[1].

  本论文从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调查入手,通过调查研究,阐明蚌埠市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通过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中的相关问题,为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现实现状的真实材料,以便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相关材料,通过调查分析,对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开发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为学校体育场馆的高效、合理开放提供依据,为全民健身计划在蚌埠市城区的实施提供现实的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体育场馆研究

  国内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情况的可追朔到民国时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之后到今天的转型时期几个阶段。郭敏等撰写的《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刘世翔等撰写的《中国体育场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臧超美等撰写的《中日体育场地设施兴建与管理的比较》等文章纵向描述我国建国前后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情况。陈元欣撰写的《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体育场馆供给的历史回顾》写到“旧中国保存下来的场馆设施仅有 132 所;体育场、体育馆各 13 座,游泳池 101 座。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场馆设施得到较快发展[2].马叙伦同志一直高度关注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荣高棠同志等向中央提出修建体育场馆的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我国体育物质基础正式起步发展。从 1958 年至 1965 年合计新建 49900 体育场馆设施[3],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前期体育场馆并没有明显的增长。随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到 1991 年巳增长到 538256 个,增长了 10.8 倍。

  但是,中国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4].据 1995 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在我国现有的 615693 个体育场馆中;学校系统有 413583 个,占全国总数的 67.17%,其中高校有 12762 个,占学校体育场地数的 3.06%,中专院校有30 822 个体育场地,占学校体育场地数的 7.45%,占我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5.01%.

  中学共有 154238 个体育场馆占学校体育数的 37.29%,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5.05%,小学有 228523 个占学校体育场馆数 55.25%,占全国体育场馆的比例是37.11%[5].

  2003 年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各类体育场地 850080 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 547178 个,非标准体育场地 302902 个,占地面积为 22.5 亿 ㎡,建筑面积为 7527.2 万㎡,场地面积为 13.3 亿㎡。第五次同第四次普查相比,场地面积增加了 5.5 亿㎡,体育场地种类的多样化,结构趋于合理,体育运动条件得到了改善,基本满足部分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加大,但开放率仍然不高[6].在全国范围内、体育场地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有 42111,占全国体育场地数的 7.13%.最少的是西藏,有体育场地 253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数的 0.04%;全国的体育场地中分布于城市市区的有 168 521 个,占全部体育场地的 28.55%.全国各县拥有 422 07 个,占全部体育场地的 71.45%.其中体育系统有 18481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2.2%;教育系统有 558044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

  可见,学校体育场地在我国体育中占重要的部分。中学共有 154238 个体育场馆占学校体育数的 37.29%,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 25.05%[7];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据资料统计我国每 10 万人拥有体育场馆为 1.82 个,仅为国外平均数的 1/3[8].学校体育场地数目㎡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学校的分布比例和学生平均占有场地面积依次是 43.59%和 4.63 ㎡ m、29.37%和 3.67 ㎡、27.04%和 2.92 ㎡,学校体育场地的数量分布本身就不够均衡,再加上不同地区和省份的学校在相关法规的贯彻力度和落实效果上存在的差距,可能会导致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不平衡[9].教育系统占有的体育场馆比例最大,据相关报道:一边是社会体育资源匮乏;一边是学校运动场馆大量闲置;一边是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因此,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利用于大众体育与健身活动将是我国未来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1.2.2 国外体育场馆研究

  1.2.2.1 国外体育场馆建设情况

  上世纪二战结束后一些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为了改善国家和民族的体育给予物质支持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等对体育作为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给予非常的重视。

  亚洲国家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麦克阿瑟将军和吉田茂共同主政日本社会,先改革日本的法规后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使日本经济社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为日本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引发了”体育科教育大争论“,促进了民间研究团体的组成和发展。在日本众多的民间研究团体中,主要有”学校体育研究同志会“(以下简称”同志会“)、”教育科学研究会体育教育分会“(以下简称”教科研“)、和”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以下简称”全体研“)等三大理论学派[10],学者们的争论加速推进了日本政府对国民体育的重视。日本出于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政府自 1959 年起每年都要大量拨款修建学校体育场馆。1969-1980 年,为适应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日本平均每年新建 7000 个体育场馆。80 年代中期,日本全国已拥有 30 万个体育场馆,平均每 400 人就可使用一个体育设施[11].政府自 1959 年起每年都要大量拨款修建学校体育场馆,以 1987 年为例,日本政府 13个省厅有关体育方面的预算总额约达 2000 亿日元。据统计,1980 年日本全国共有学校体育场馆 141800 个,到 1985 年增加至 158100 个,5 年间增加了 16300 个,平均每年增建 3260 个。如今 90%以上的中小学都有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这三种基本体育设施。资料表明,日本学校体育设施数量已占到全国体育设施数量的 70%左右[12].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14 平方米,相当于 2006 年我国相同指标的 13.59 倍[13].在欧美,丹麦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座 40m×20m 的运动馆。

  芬兰要求小学有一块能进行球类比赛和田径运动的场地。在今日的挪威,每建设一所学校就必须要建造体育馆。德国提出的三个”黄金计划“就是专门进行体育设施建设的据统计,德国政府为修建体育场地耗费了 180 亿马克的资金[14].

  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场馆建设采取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 PPP(Private –Public – Partnership)模式或 BOT(Build-Operate-Transfer )模式等融资各种资金以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或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视程度极高。

  1.2.2.2 国外体育场馆开放研究

  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比起国内早得多,德国规定:”凡属国家和地方设施都应向公众开放“.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凡是工业区和住宅区,必须建设体育设施,所有设施包括学校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 .根据日本文部省 1993 年公布的资料,99.2%的公立学校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对地域居民开放的职责。在英国,学校从上午九时到下午四时有使用设施的优先权,而晚上、周末和假期则优先向社区开放[15].日法等一些国家,学校建立了各种体育俱乐部,其成员包括学生和附近社区的居民,一般都采用收费锻炼的方式。学校在提供优良的体育设施的同时也提供了优秀的体育锻炼辅导员和教练员。美国的中小学有 3 万多个体育馆,有 2 万多个田径综合设施,大学拥有更加先进的体育设施。政府与学校联合制定计划,尽可能使学校场地设施对居民开放。学校一般下午 5 点至晚上 10 点和周六、周日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对市民开放均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日本体育场地设施必须对社会开放,满足全体公民的需要。全国市镇村公私立小学校、中学校、高等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已高达 99.2%.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多数学校都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全美学校体育设施不仅完全能满足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之用,许多还向社会开放。开放时间一般为下午 5 点至晚上 10 点和周六、周日。学校体育设施对市民开放多数免费或仅收取少量费用。在莫斯科,学校附近的居民也早已把到学校内进行锻炼看成是生活习惯,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已经成为莫斯科市的社会传统。文英利指出:”从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也能看出: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体育场馆,一般每天都开放在 15 个小时以上,充分显示了体育场馆充分的利用率[16].国外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公众开放体现出发达国家对体育的重视不仅在竞技体育方面,还对大众体育通过学校体育资源作为体育发展的其中一个载体去实现体育社会化。

  综上所述,国内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开放率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低。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差异导致我国东部与西部体育资源差距较大,或间接影响到我国非沿海地区的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的服务起步。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有关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公众开放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众多的层次和领域,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城市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公众开放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实践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支持和论先导的作用。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系统化、研究的深度、研究基本框架设计等方面还略显薄弱,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公众开放的理论框架,研究成果已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的全民体育健身实践的现实需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理论性研究,以挖掘研究深度,拓展研究广度,实现学校在不同程度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不成熟的阶段跨步前进,为完善我国内陆省市中小学体育场馆服务于社区民众健身体系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

  1.3 概念的界定

  1.3.1 城市和城市中小学

  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和辞源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义不同。本文从研究的需求出发,以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为准,把城市定义为城市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本文“城市中小学”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市中的市区内的公办中小学,不包括郊区的公办中小学和所有的民办中小学。

  1.3.2 体育场馆

  曹缔训认为体育场馆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17].在《体育经济学》一书中张岩等认为体育场馆是隶属于体育设施之中,他们将体育设施定义为“体育场、馆及其设备的总称”‘.日本学者宇正彦认为“运动设施包括运动形成所必需的一切地理性、物理性条件的运动场所,并含有用具和设施设备。”李承伟综合上述三种观点把体育场馆定义为“体育场馆是运动设施中重要的成分,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基础。体育场馆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整体,包括体场的数量、种类、规模、布局和形态等。其中体育场数量是反映场馆资源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与场馆数量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不同系统平均占有体育场数量,人均占有场馆面积等[18]”.随着对场馆概念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以上集中对体育场馆概念的论述都只是在有形的阶段对体育场进行定义,没有从无形阶段体育给场馆内涵进行定义,后来学者认为体育场馆是指拥有运动场所等物质保障和人力、信息、制度等无形资源,为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的一种组织。从体育场馆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体育场馆的内涵从单一的物质层面不断上升到体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各个方面。

  1.3.3 学校体育场馆

  学校体育场馆有其特殊性,它是隶属于学校,拥有运动场所、人力、信息、制度等资源的一种组织。学校体育场馆是以学生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开展教学、训练和大众健身等活动的功能单位[20].中小学体育场馆是中小学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它既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体育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运动锻炼的场所,又为附近的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的场地。本文的中小学体育场馆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中为广大师生提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运动的场所。

  1.3.4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这一概念在以往的研究中出现的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使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等。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是指社会机构和个人以学习和锻炼为目的,对学校的体育场所进行合理利用。也就是说学校将已有的特定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主要是为社会人群从事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服务,以提高社会体育的成效“.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是指:在保证学校完成正常体育课教学及竞赛的前提下,在课外或节假日,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向参加体育锻炼的本校、外校学生以及周围的居民进行开放[21].为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本文在文中使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这一表述。

  1.3.5 管理模式

  模式是一种核心知识体系,它是从实际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模式(Pattern)其实是一种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这就是模式。”管理模式“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含义:第一,管理模式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的集合,是为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第二,管理模式应该是反复运用并固化的,才能叫”模式“.第三,管理模式是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遵守;加以遵循的管理规则。第四,管理模式不是单单指管理的某一方面,而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它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管理模式=管理+系统结构+操作方法[22].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第一,调查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现状。

  第二,找出影响蚌埠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的主要因素,以解决蚌埠市城区学校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策略。

  1.4.2 研究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校场馆利用率,提高体育场馆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收益,减少学校在场馆维修中的财政投入,减轻学校的负担;第二,可以促进中小学与社会的融合,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资源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当前体育场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场馆和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关于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较少,国家教育部规定要逐步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服务,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设施。中小学分布范围广,与社区居民联系密切,便于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因此,选择中小学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服务研究意义较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