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职业与职业精神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30 共4300字

  第二章 职业与职业精神

  2.1 职业与职业精神的含义

  2.1.1 职业的含义

  在全国高级技工学校通用教材《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一书的第三课第一节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定义如下: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业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例如:教师、医生、律师等都是一种职业。在这一定义中传递两层含义,职业是从业者即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负有一定的职责。

  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职业必然而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色彩,其不单是对个体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责任进行厘清与界定,也会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有着累积性的影响作用。首先,我们承认社会分工亦即职业分工,它不仅是个体差异的适应性选择,更是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安全需要与自我平衡机制。而不同的分工群体,相应地其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与人生责任也会相应产生变化。第二,基于职业分工所带来的职业利益攫取的动力与职业风险规避的本能,会在群体内部长期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独有的职业法则与准绳,而这种群体智慧会成为制约分工群体内部成员遵守的职业操守,亦即职业精神,这可以说是一种由自醒、自制到自觉的长期演变过程。最后一个层面,由于大家所从属的职业活动无论是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还是生产环境上而言,都有诸多不同,所以必然而言会对不同职业群体中的个体生活习惯、修养爱好等发生影响,从而建立多样化的性格特征与行事作风。

  2.1.2 职业精神的含义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陈浩和王宏凯,2010)。由此不难看出,职业活动是职业精神产生的根源和映像的主体,离开了生产或者职业活动,谈职业精神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首先,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有着不可斩断的血源关系。由于职业活动的作业方式的不同,其职业精神往往带有明显的圈层特征与特定利益诉求,且在职业习惯、职业操守、职业规范等方面,不易与其它职业活动的职业精神产生重叠与跨界。但职业活动又是整个社会活动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分工的不同虽然会导致职业精神的差异,但基于整体社会价值的认知共性,职业精神在不同职业领域也存在着一些密不可分的基础价值认同。

  在整个社会活动基础框架的制约下,允许并存着不同职业精神的个性独立与多元发展。

  其次职业精神的表述可抽象亦可具体,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条等方面其对成员的要求是一种模糊的形而上的表述,更偏重于社会普世价值,而在职业规范、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方面,它对成员的要求却是具体的带有很强的工具书色彩的,具有极强的可操作与可实践性。

  再者,伴随着职业活动的世代相传,职业精神的传承力也得到了强化。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带有世袭色彩的精神索引,才能保持职业活动的一致性、群体性与稳定性。然而,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变化,对职业活动的要求也会作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与之携进的职业精神也会作相应改变,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职业精神在传承中是有规律变化的,但是具有极强的自我调整与适应能力。

  2.2 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刘捷,2011)这几个方面方面,含盖了职业生活中中职生职业精神教育“不仅要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更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郭秀梅,2008)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

  第一,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希望能达到和实现的利益顶端与价值极致。它是目标,但不一定会是结果;它不代表能力,却能提供劳动者动力。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和阶段:初期温饱型,仅仅通过职业活动满足个体或者家庭的生存与生活需要;中期完善型,通过职业活动满足物质的丰裕感和专业的成就感;后期社会型,在利益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上以后,专注于社会服务与贡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三个阶段一定程度上与人生经验和阅历成正比,对于中职生而言,需要让其明确三者关系,为其指明职业理想的演变进程,从而激发其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寻找职业理想的力量与快感。

  第二,职业态度。态度如何,决定行为结果最终如何。在职业活动中,良好的职业态度是一切职业行为的开端和最好的催化剂。它直接决定着其直接生产价值的高低好坏,也直接影响其自我社会认可的程度。所以,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应“身正为范”,用自身积极的职业态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态度的确立,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态度决定命运”的认知。

  第三,职业责任。既然职业责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者为实现职业利益规避职业风险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决定了这不仅仅是事关个体的职业要求,反映在现代社会,它直接影响着社会、企业与个人。个体的职业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与社会的舆论。这里就要求,劳动者能将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每一任务、每一岗位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是日后个人在事业、生活方面成功的保障。

  第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立命之本,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合格的初中级技工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国”梦想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只有成熟、专业、高效的技能要求,才能够有效地把生产资源转化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商品,才能肩负起壮大社会主义繁盛工业的光荣使命。中职学校,只有把专业技能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只有把这样的理念灌输出去,才能够使学生积极而正确地投入到专业技能学习中来。

  第五、职业纪律。职业纪律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约束着从业者的行为、活动,有着一定的被迫性;然而它同时也保障了从业者的自由、利益不受其他人侵害,同时有着高度的自觉性。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老师对于学生的纪律应多做要求,因为,中职生大多是成绩差、纪律观念淡漠的学生,而对于上中职学校一方面有不甘情绪,另一方面又自认为反正都是出力做工人,学与不学一个样,所以,在这种自我放逐的情绪中,容易变得懒散,无视纪律约束。纪律性的养成有助于劳动者更好更快地融入一个集体,发挥自己的劳动价值,从中得到快乐。同时,良好的纪律观念也是一个人工作进步、事业成功的必须保障。

  第六,职业良心。我们可以认为职业良心是一种自发行为,是一种严格要求的自我监督机制。它贯穿于职业活动的前中后,事前理性预判、事中正确执行、事后深刻总结,最大限度维护职业集体的劳动成果和业绩利益,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压迫下的发自内心的热情与执着,这是一种个人荣誉与集体利益高度结合和靠拢的精神结晶,它将会使劳动者获得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中职学生职业良心的养成应从在校期间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习惯。这也是个体劳动者在劳动中自我鼓励即我们常说的每日一省,今天课业完成的如何、值日做得怎么样、与同学相片如何等等。而这种自我检查监督习惯一旦养成,在职业活动中就形成了劳动者的职业良心。

  第七,职业信誉。职业信誉是一把标尺,它是企业、个人在面对社会公众与评价时的道德刻度与价值天平。履行当履行之义务,承担当承担之责任,言必信,行必果,知义而敢先当,知耻而能后勇,知仁而能自爱,它是一种在利人而利己的准则指导下,企业和个人面对公知拷问时的从容与不迫。

  第八,职业作风。职业作风是职业习惯的高度集成,从而影响一群人形成独特的职业风尚。冷静、沉着、干练、敏捷,代表的不仅是高度的生产效率,更是从业者自我个性张扬的窗口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挑战。正确的职业习惯决定形成良好的职业作风,对每个人尤其是在校中职生而言,在学习当中的养成的优良作风,其惯性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在工作当中的表现。所以,在就业的预备役阶段,学校就应试当培养学生保持优良的生活习惯和与作业习惯。

  职业精神的养成目的是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实践中职业精神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职业精神物质化的切入口。中职生是要被培养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初、中级技能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的,所以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活动去展开。作为职业活动的孪生兄弟,中职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必须建立在职业活动体验、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行之有道地展开,只有这条捆绑式的通路,才能事半功倍。否则,缺乏认知基础的教育切口,都无法精准命脉。

  第二:它的价值输出是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的协同进程与作用。社会有需求,企业有标准,学校有理念,学生有想法,只有四者高效统一,才能使中职的职业精神教育有的放矢,否则自说自话、固步自封不利于打开有利局面形成良好互动。

  第三:它的教育体系是综合化全面考核。从理想、习惯、信誉、技能等八方面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亦非一人之力能竟之事。需要全面的资源布署,与人力考量,强力的师资支撑、高度的上下重视、全面的深刻影响,任重而道远。

  2.3 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是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是空前绝后的严峻挑战。作为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职业精神教育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先头兵的地位必须要得以巩固,其全面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必须得到极致的发挥。技艺精湛、态度严谨、锐意创新、学以致用的现代中国技工军团的打造,在这个历史巨变期,必将实现整个社会的完善与超越,这不仅是个体对职业的需要和努力,更是这个时代的光荣使命与变革需要。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精神变人口负担为人才优势,与经济实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人口与人才,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我们常常提到“人口红利”,而“人口红利”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在民族自我提升中的促进力量是短暂和有限的,“人口红利”更多指向的是“制造。而“人才红利”才是我们民族进步,国家强大的最坚实的基础,“人才红利”指向的是“创造”,我们需要人才创造再发力,促进民族的再一次掘起。我们早就知道培养人才的好处,并也尝到了鼓励创新的甜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转变成了中国创造,并且走出国门,涌现在世界各地。近日在新闻中看到一组照片:澳大利亚人集体围观从中国进口的盾构机。有网友感慨,这股劲头,“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民围观村里第一台拖拉机的劲头,差不多啊。”中国的盾构机能够走出国门,出口澳大利亚,引得澳大利亚人的赞叹和围观,正是得益于“人才红利”。一个社会最终的发展,依靠的是人;一个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度,最终是由人的高度决定的。打造中国经济的巨大航母,要依靠数以亿计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大军。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最终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