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影响职业精神教育的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58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精神的培养研究
【第2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研究导论
【第3部分】职业与职业精神
【第4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5部分】 影响职业精神教育的因素
【第6部分】改善和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策略
【第7部分】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分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影响职业精神教育的因素

  从以上对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我认为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四方面。

  4.1 社会因素

  4.1.1 强调职业道德,忽视职业精神

  我们社会在讲以德治国,道德领域里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所以社会大众对于职业道德的内容都非常熟悉,而对于每一社会人、职业人都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却是知之甚少。因为认知的缺失,所以当谈到职业精神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将其归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以职业道德的要求来说明职业精神,但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因为社会宣传层面的长期忽略、忽视,也使我们只知职业道德而不明白职业精神,重视职业道德而忽视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才是我们谋生乐业的精神基础,是我们内心源生性乐业、甘于奉献的出发点。

  4.1.2 缺乏对职业责任和自豪感的宣传教育

  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现在不一定非得爱这一行,但既然身在其位,就要有这一行最起码的职业精神。而现在放弃对职业伦理的推崇和尊重,缺乏职业精神意识,不是个别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通病,弥漫于各行各业,甚至已经变成一种民族的劣根性。这是社会缺乏对职业责任和职业自豪感的有力宣传,我们职业精神缺失的最终结果。我们应该干一行爱一行,每一个职业人都是自己职业岗位中的主人,具有社会主人翁精神,而非常挂嘴边的我是打工的,给别人干呢。职业责任和自豪感的宣传教育使主人翁精神根植于每一个人,那我们在大力培训的职业精神也将成为一种自发的职业源动力。

  4.1.3“普高热”导致中职学校招录对象整体素质较低

  近些年来,在社会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依然在锐减,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在校人数连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生源人数的锐减是生源整体萎缩的结果,是整个中职学校都在面对的现实问题;而生源质量的下降却是生源减少后,中职学校维系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和无奈的选择,只能无门槛、无要求,对于所有投选职校生打开大门。虽然中职学校培养人数庞大,但在普高热的现实下,其培养对象均是中考成绩差、升学无望,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这导致中职学校的学源远远滞后于普高,以致于每到招生季,每一中职学校都会透过关系,四处搜找中考落榜学生名单,然后组成招生小组,顶烈日、冒酷暑,走村、窜户做宣传,搞招生,对于生源具体成绩、态度是没有任何门槛的。也可以说是中职招生处于零门槛的状态,这也很难招来学生,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位置不够优越的学校。所以从整个教育体系学生相比而言来说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低。

  4.1.4 媒体片面宣扬,导致学生知行脱节

  我们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宣讲社会主义职业要求,但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从各种传播媒介中耳闻目睹了太多反差较大的事例,对老师的宣讲持怀疑态度。如“多干多错,不干不错”、“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好办事”、“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拜金主义、利己思想泛滥。对于金钱没有正确的认识,一切向钱看,一切以金钱为标准。崇拜的对象以现实生活中的光鲜有钱人为标准,而不论其财富如何取得。服务人民、体现自我和社会价值都不予以考虑。这种现实文化的多元影响,传播的多样方式,形成对青少年思想、生活的侵蚀,使中职职业精神教育与社会大环境形成明显不协调的尴尬局面。

  4.2 学校因素

  4.2.1 固步自封,教与用脱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职能要求存在客观差异

  中职学校是职场最后的中转站,其职业精神教育着重于对中职生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它的目标是输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职场的“社会人”是它的重要职责。 而在以获取商业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层面,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之外,其职业精神教育的侧重点是培养具有更多企业文化认同感同时并全心全意服务于企业的的“企业人”。

  学校注重个体对于社会的服务与贡献职能或者意识,企业关注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强调为自己所用,能为自身带来效益。“社会人”的培养根据时代要求的不同往往是全面的、理想化的。“企业人”往往是更加实用、更加专一,服务于一个小团体的价值利益。而这种理念和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价值标准的不统一,不仅使学校与企业的人才输出与承接产生诸多不适,必然而然会导致学生在职业精神理解上的矛盾与错乱,造成他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中的诸多困难。

  二、评价方法和标准不同,职业精神入职前后矛盾

  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偏重于道德伦理的影响与制约,而企业职业精神的衡量是以功利实效为主,偏重态度、业绩、规范、团队等方面的考核,其中尤以业绩为重。也就是说,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职业精神考核体系,其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天壤之别。老师评价中的优等学,可能成为企业考核的差等生;老师眼中资质平庸者,企业却由于他们实际劳动能力强,更加契合企业要求而加以肯定。因此,学校与企业对同一学生在不同体系中的评价因为其评价标准不同结果而有所不同。但学校与企业对同一学生评价时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学校以育人为要义,充许学生探索、犯错、试错,进而取得进步,获得成功;而企业以用人为出发点,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以产品质量、数量、创造价值为用人的最大标准。这种评价差异也是影响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因素之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必然而然在对职业精神的理解上要达成高度一致,否则一旦产生分歧或者偏差,那么就会造成学校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企业人才管理成本的昂贵支出。然而事实情况是,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却存在着严重的低交叉性、高背离性,二者之间的联姻并不如想像的那么紧密而有序。而这种情况的存在由来以久,长期地制约着中等职业精神教育的开展与发展。

  4.2.2 认知模糊,学校整体对职业精神教育重视不够

  职业精神教育到底是什么?职业精神教育如何开展?它应该紧随时代产生怎样的变化以及作如何的调整?我想这一问题从学校领导到一般教师,很少有人能讲明白、说透彻。长期以来以技术考核作为唯一的标准和出发点,使中等职业精神教育从诞生之初就进入冷落之境,认知的模糊性,直接导致了课时设置的边缘性、教材内容的随机性和师资分配的挤压性。

  但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社会人,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我是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充分认识到对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也想有所实践,但学校不给课时,德育课是学校课表上课时最少的课程,德育课也是其他老师可以兼任的课程。学生入职后,学校听取企业的反馈意见后对毕业生有诸多不满,却表现出来束手无策,不知从哪下手。其实职业精神教育就是搭起学生从业的基础框架,而所学的职业技能是框架中的那一砖一瓦,砖瓦重要,框架更重要。

  所以对于中职学生在校职业精神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是这个时代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4.2.3 人本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的传统教学,所有的内容都以老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很少组织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去探讨、去发现、去想象、去得出结果,课堂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特别是中职学校学习积极性差的这些学生。而学生职业精神的建立,是在老师外化的同时需要学生自我认知和内化的一个过程;是在课堂灌输的同时,必须要学生自主去思考、接受的。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各干各的事,严重缺乏课堂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感到老师高高在上、难于沟通,没有课堂主体性和能动性;老师埋怨学生烂泥肤不上墙、不可理喻,缺乏服务和交流精神。在教育管理上,学生科、班主任的管理都是基于自已定的规章制度,而很少说规章制度的订立让学生也充分的参与进来,形成学生自制。而这种被动式教育,使得学生职业精神内化缺乏主动性和能力性,效果不明显。

  4.2.4 教学理念与教具陈旧, 缺乏教育实践性

  在职业精神教育上,职业学校还主要采用单向灌输法。以德育老师为施教主体,以德育教材为施教蓝本。尽管有案例、有问卷、有社会调查,但还是比重很小,内容不够新颖,不能紧抓时事。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职业精神的真实水平和层次,与社会评价要求相差较远。

  在课堂上的局限性,使教学手段得不到及时刷新,虽然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很多学校也有不错的计划,但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其原因是走出校门,学校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学校有时很难克服;同时每到一地会收取费用,而这一费用对学校的财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日常教育经费有限,加上学校领导对学生的精神教育投资观念淡薄,这些活动往往是呼声大、行动少;一次两次成为学校活动的点缀而难以形成长效,持之以恒。

  职业精神教育组织不合理。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节一课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过程。用而德育课代替职业精神教育,合二为一,看似简便实效,但其课时少,跨度短,并不能跟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课程设置深入度不够,持续性不强,不利于中职职业精神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完备化的展开。

  4.2.5 职业精神教育师资受到过分挤压

  目前,最大的制约问题还是职业精神教育师资人才的缺乏,导致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很多老师并非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多由语文、历史等相关人文科目老师兼而任之;而系统的针对在职老师的职业精神教育和进修又无统筹安排和具体课件,或者干脆没有机会;由于半道出家,很多老师并不知道如何教,教什么,所以在教学中一知半解照本宣科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大多学校的此类课目带课老师基本都是单兵作战,所以也谈不上互相交流和教研探讨,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哪一个老师一已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是所有任课老师共同的任务,是需要其他各门课程老师教学紧密配合,和学校领导的有力支持来完成的。所以说,职业学校所有的从业者都应是职业精神教育工作者,都应以身作则,身正垂范。

  因此,规范职业精神教育教学体系,从教材、教具、教法的标准化制定,是首当其冲;再者提升专业任课老师的自身的职业精神意识将会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或师资资源分配时若能作相应的倾斜,将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4.3 家庭的影响因素

  4.3.1 功利性的教育目标

  中职学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五均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家庭,选择读职校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成绩太差,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形成。由于家庭贫困的经济状况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局限,父母对于子女受教育持功利性目的,希望花费巨大的教育能及早带来丰厚的回报,学生能尽早自我谋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这一目标成为中职学生求学的最迫切的心里诉求。在家庭和父母的观念熏染下,学生与自身求学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逐渐相背离,一味追求学习后的经济效益,这种心理驱使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4.3.2 忽视了学生个人志趣的培养

  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德育第一课第二节《学习改变命运》开篇就谈兴趣是职业成功的动力源泉,人的职业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由此,我们知道兴趣对于人的自身职业的成功起关键性作用,亦是乐业的开端。但中职学生受家庭环境的限制,在功利性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父母忽视了学生个人志趣的培养,学生最终选择得不是自己最想要、最感兴趣的,而是最现实的、最具功利价值的父母的意愿。正如山东蓝翔职业学校校长所言,“他们请唐国强代言是因为唐国强是学生父母喜欢的、信赖的正面形象人物,而父母才是决定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人选。”正是因为专业及学校是父母的选择而与学生志趣不合,中职学生在职业精神养成中持主观抵触情绪,多数是在步入社会努力磨合后,在客观环境下外化的结果,而非主观、积极自愿养成。忽视、无视学生个人志趣,将家长职业意愿强加于学生身上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4.3.3 不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的社会责任的培养和造就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谋生的基本手段,职业责任的培养是学生谋生中服务社会的情感基础。而对于中职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最初帮孩子选学校和专业时,以就业后的收入为导向,最关心的是学生能否就业和收入预达多少,而对于学生最为重要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却主观忽视。而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责任的培养到底如何父母也不予以关心,认为学生送到学校上学培养是学校的责任,到底如何学校会一手抓。这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文化层次低和社会阅历少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孩子职业未来的预期不清晰,对于学生成长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明。
  
  4.4 学生自身因素

  4.4.1 消极、懈怠,自我要求低

  职业精神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然而我们的学生在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对我们倡导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持不信任态度,认为这个社会是有权、有势者的天堂,而自己则只是众多如蝼蚁一样艰难求生中的一员。出再多力,下再大苦,想要根本改变很难。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持理解态度。所以在校不愿用心学,成绩、能力高低无所谓;入职后,对不正之风、不公之事不敢说、不想说,亦不想反对。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中还存在问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还存在不足,学生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4.4.2 精神厌学精神厌学在中职学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想学、不爱学、普遍排斥学较。中职学生本就是上进心较差的学生,厌学情绪较浓。对其进行职业精神塑造不仅对老师来说是一个艰苦的任务,对学生自身来说,让其克服自身的种种问题继而求取进步是一个被其排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那些难以说教、屡教不改的学生说得越多、管得越严其越是反抗的厉害,课堂表现更差,厌学情绪甚至漫延一片或是一个班,教育难度较大。

  4.4.3 事非分辩能力差,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15-18 岁左右),正值年轻气盛、热情满怀的年纪,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未完全建立,他们像一张白纸一样,在教育中可以涂画出任何美好的画卷,同样,任何负面思想的碰撞和冲击也随时都有可能使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好奇、好胜、好强,本是好事,然而社会上充斥不绝的享乐与功利性思想的瘤毒,亦很容易侵害到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这一群体。受欲望驱使,驱从社会不良分子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也并不鲜见。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和制止这类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学校在价值观引导上的不懈努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服务社会和企业,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国梦的构筑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