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改善和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30 共77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精神的培养研究
【第2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研究导论
【第3部分】职业与职业精神
【第4部分】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5部分】影响职业精神教育的因素
【第6部分】 改善和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策略
【第7部分】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分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改善和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的策略

  职业精神教育的生活化与实践化已刻不容缓,以平等的姿态、新颖的教法、 活泼的形式理解尊重激励学生,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血有肉有“魂”的人才 。笔者认为,大致可通过两个主要渠道做为职业精神教育的理想通路和平台—— 即教学活动实验和职业活动体验。通过教学活动实验实现专业课与德育课的相互 渗透、学校和企业的高度交集、老师与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深挖教材 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化繁为简,化深为浅,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丰富性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解决职业精神教育的兴趣度和接受度问题。而职业活动体验,通过模拟 车间、模拟工厂提供给学生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反复多次地进行岗位练习,并 以上班的各项制度和考核目标严格进行角色模拟,形成“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 岗”职业惯性,以使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的角色当中,日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职 业轨道上。

  5.1 通过教学实验加强职业精神培育策略

  5.1.1 与专业教学相互渗透模式

  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要求将人的知识培养与人格 的完美相互结合,这强调了人的精神完美的要求。所以,我们的中职教育要从符 合人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走出德育课堂,走进专业 课堂,让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进行融合,使中职学校育“社会人”的教育 目标得到高度实现。

  这种教学模式,在最终考核时,也不仅仅是以传统的笔试成绩为标准,而综 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实践操作、老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一过程 ,让老师和学生全员加入到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中来,提升了大家对职业精神的认 识,强化了专业课老师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责任。

  在现实教学活动过程中,职业精神的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的模式最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也是有效。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脉络来看,发达 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将职业精神教育落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少将职业精神单列 学科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在工业大生产的社会背景下,生产工艺繁复、操作更 加规范、要求更加严格,若是仅把职业精神教育停留在老师的口中、学生的书本 和课堂上,而与基本的实操相脱离,那么注定职业精神教育只能是口上谈兵,后 果必将是知行脱离。

  5.1.2 校企合作互动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职业精神教育最有效、最直接、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的特点。互 动中职业精神教育始终都是在学企双方共同协商、共同努力、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进行的。因为学校职业精神教育总是理想工作状态下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受环境 、老师观念、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成果到底如何,企业中的现实工作是 最好的审查场所,拥有最有力的审查尺度。而校企合作,能将最具现实意义的职 业精神价值尺度搬进学校,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加速强化学生职业精 神养成。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如由合作企业派遣 专家组亲赴学校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立“企业指导委员会”;又可 以学校与合作企业人事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等等。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开 展多方面的活动:一是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计划、教学内 容和课程按排,可以进一步丰富职业精神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二是企业为学生提 供实训场所,让学生感知真正的劳动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三是 聘请优秀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线技术工人作为职业精神教育的辅助教师,用 真实的工作经历、生动的职业案例和感人的职业精神教育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四是请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或是组织学生有序进入企 业进行参观;五是在相互合作中让企业参与对学生了职业精神评估工作,这种评 估结果更具实际指导意义,更易于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实践证明,这种校企 结合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模式,更直接、更有效、更具教育意义。如陕西有色金 属技工学校与金堆城钼业公司之间的合作就促进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取得了 不错的效果。得到学校和企业的双方认可。

  5.1.3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是一 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一教学是师生充分思考、讨论和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成 长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主导但绝对不是权威和主体,学生才是 课堂的主人和主体,两方的相互作用都不可忽视。师生课堂互动机会均等,身份 、地位、人格平等。

  笔者需要提出的一点是,师生互动老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指知识灌输的单向 权威性地位,而是老师要扮演好建立和推动这种互动关系模式的角色。建立一个 学生广泛参与、意见充分交换、认知深度碰撞的民主自由的互动模式远比家长制 的裁判模式要更为重要。从某种意议上讲,模式建立了,学生就成了主角,而老 师只是一个规则的解说员和意见的中立者。

  师生互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通过案例,相互探讨。讲故事、说案例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 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这些讨论中, 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反方意见的参与很重要。传统的一元化的标准答案式 灌输,对学生自主见解的发挥和能动性的调动有着很大的局限作用。笔者曾经多 次尝试以辩论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 AB 组,同一案例,不同立场,大家竭尽所 能地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使同学们的团队精神、理解 深度和思维发散能力尽可能极致地发挥。

  2、多媒体课件是职业精神教育教学非常实用的辅助手段,课件中的视频、 漫画、哲理故事、名人名言、FLASH 动画等等,会给学生很多直观的感受,会让 课堂很精彩,老师说得虽然很少,但学生认知兴趣浓厚、参与热情被调动接受度 高,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随着信息工程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智能手机的普 及性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逐步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和信息平台将对未来的职业精神教育产生 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微信和微博对以学生为主的粉丝群进行群组式推送,使职业精神教育真 正突破教室的方寸空间,实现全天化、即时化和生动化的传播和实践。而在推送 内容的选择上,笔者曾间歇性尝试过通过已就业学生的实时工作场景、心得体会 以及感悟评论通过微信与在校生进行情境式互动,实践证明,学生们对职业精神 的理解远远超出了预期。

  5.2 立足职业,促进职业精神养成

  “行业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出口,加强职业学校与行业的联系,促进教育与行 业生产的结合;尊重教育规律,结合行业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 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教职成[2007]4 号)国家通过政策支持,资 金扶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强化学生职业精神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已”。可见职业的的选择 直接关乎一个人的未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 的传递,更是一种能力、精神品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是教一个人选择 有尊严的生活、选择未来。

  5.2.1 激发情感,形成自觉职业意识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职业 情感可以驱使从业者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和需求,并在实际 工作中表现出来对自己的岗位无限热爱和乐于奉献,积极影响着职业精神的养成 (梁国建,201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利用工学结合的优势,以合作企业的先进人物的先 进事例做示范,以榜样的力量诠释职业精神,弘扬职业正气;同时,企业中的劳 动模范、优秀员工、操作能手可以面向在校学生不定期举办讲座、座谈等,通过 先进事迹的宣传和榜样力量的激励,感召学生确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树立 端正的职业态度和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的决心。在不同的专业之间,应选择不同的 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这样职业精神教育效果会更好。

  “干一行,爱一行”,相信“360 行,行行出状元”,这是职业情感激发的 动力和最终目的。只有全身心的热爱,才会有全身心的付出,就能得到全身心的 成就感。偶像的影响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从职业标兵 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情感。笔者学校曾邀 请已经工作多年且成绩斐然的钳工专业往届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与师弟师妹们展开 过一次业务大练兵和挑战赛。在实际的对练中,在校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也看到了别人的优异,再通过职业活动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谈心得 体会,使大家对职业的自豪感、敬畏感、责任感有了更为深刻和直观的体验,从 而激发了大家昂扬的职业意志、坚定了未来的专业信心。

  5.2.2、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意志,是指人们在职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持的精 神。而职业意志往往是从业者忠于职守、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开始,是一个人 经得住各种职业考验和磨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基础,是取得职业成功的前提。 职业活动中困难和挫折比比皆是,只有职业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积极行动克服克 服困难,经受住考验和锻炼,在职业活动中取得巨大的进步。职业意志力缺乏, 常常经不住挫折的打击和困难的考验,很难取得良好的职业成绩完成自己的职业 使命,因此,每位职校生,应该学会锻炼自己的意志,自觉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 意志品质。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应不断强化,使学生的内在职业意志外化 成为学生自觉的职业行为习惯,将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与专业及实操课紧密结合 起来,做到贴近企业,贴近生产。为了督促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学校 教育中的科学引导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坚持做到学生职业纪律教育 与学习学习纪律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教育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是一条有 效的教育途径。

  学校的实习环节模拟的是企业的生产环节,但二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学校充 许学生犯错、试错,并且以说服教育为主;而企业生产中,员工犯错是要付出相 应代价的,一般体现在劳动报酬中。所以说,学校的实习环节不应是与企业实际 断开的,更不应该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它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准职业活动和 职业活动的缓冲通路。它必须是一种逼真场景的职业活动预演舞台,提供更为真 实的职业体验。所以,学校实习过程中,老师应制定具体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做 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惩罚,将优质劳动换得优质回报和认可的职业理 念潜移默化植于学生思想观念中。每一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一旦养成了自觉的职 业意志,就能在实践中坚持不断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责任、完成自己的职业义务, 并能据此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拥有这种坚定果敢的职业意志,是一个职业人职业 素质高低的标志。

  而职业精神的常规实践,就是根据职业精神培育的目标和任务开展有效的教 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有要求、有标准、有计划地实训,在具体的活动中启发、培 养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要求、企业需要的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实践法重在对学生的意志和行为的锻炼培养,在一次次的情境模拟中,不断 重复实践,促进学生行为和习惯达到教育要求并得到有效的固化。正如我们常说 ,实践出真知,所以有效的实践活动是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教学实践 中,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真实参观、参与生产劳动, 与工人师傅亲自交流、亲自体验工作环节,用可观、可感、可触的方式培养学生 树立职业意志、职业责任感、吃苦耐劳和集体协作精神等,真正促使学生树立行 业、企业需要的职业精神。亦可多方协调,让学生独挡一面,独立担任一定的顶 岗操作任务,去感知真实的职业活动和良好职业精神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从而 促使学生自觉培养自已的职业习惯。再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有效总结,提高学生对 于职业精神的认识,从而内化职业意志,提高从业品质;外显职业行为,将爱岗 敬业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另外可参照企业对于员工的拓展训练,通过 深入实际的体验训练,在亲身参与中使学生得到成长。再就是学校与老师不断外 部督导,帮助学生内化行为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精神。

  5.2.3 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国发[2002]16 号)。这 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和最直观的考核标准,亦是企业十分看重的一个方 面。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职业学习和职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职业精神培养中,职业技能是从业的硬件要求,其他的职业理想、态度、责 任、纪律、良心、信誉和作风都是建立在职业技能的基础之上。在学生职业技能 训练提高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继而“成人”、“成才”。 只有职业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培养,一个完全独立的职业人才能成长起来,我们的 职业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而角色模拟,恰恰是职业技能提升最为有效和主动的手段。当学生进入到一 个高度仿真的生产实践环境中,便会自觉约束自已,以企业规定的标准来严格要 求自已。而角色扮演,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增强感知, 在工作环境和角色体 验中更好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需要,和自身需肩负的职业责任,这样的方式帮 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职责规范,确立职业技能学习的意志。在这种训练教育实践中 ,每一位身在其中的老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垂范,以外化的语言和行为和内在 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学生一起遵章守则,严格考勤;爱护设备 ,有序生产。仿真的情境实训,使学生在情境模拟中,反复不断强化自已的职业 习惯,继而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方法不仅促使学生被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职业行为内外一致,符合行业、企业要求。

  5.3 产、工、学结合,多样化职业精神教育方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一直是我国自 2007 年以来倡导的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产”指产业,“学”指学校,产学结合即产业与学校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形成最优化的结合,并在实际运 行过程中创造最优化的生产结果,体现相结合后的综合优势。对于中等职业学校 而言,产学结合是面向社会,发现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 重要途径。产学结合切实从企业生产需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 能力,使职业教育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将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问题与校企合作结合起来是研究,首先是因 为企业的引入,可促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具体,也能促使教学理念更新 、更实用。因为企业是职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最终检验场,在教育过程中带着 企业的职业精神要求去育人,就如同带着答案解题,更加直观,让人一目了然。 同时,企业的诉求,更容易植入学生的职业意识中,也利于毕业后学生更好、更 快适应企业的发展。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仅仅依靠 课本内容和案例是不够的,而校企合作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加新鲜的、具有现 实意义的教学案例,对课本内容形成有效的补充,以达到更好、更理想的教学效 果。

  5.3.1 采用多元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最终教育成果成功与否以企业的标准为尺度,所以在学生职业精神 教育过程中应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体现相关企业要求的具体教学活动。第一,教 学方式多元化。

  首先是教学形式现代化,可借助学校现有资源如多媒体、播放器等形式,有 效开展音、视频结合的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可在教室、生产现场、报 告厅等场合进行教学活动;形式不仅有传统讲授,还有大型讲座、集体讨论、生 产现场实操体验等。第二,考核评价多元化。综合笔试、任课老师的评价、实习 场地的表现等得出更加综合的考核结果,而不是唯成绩一刀切,进一步促进学生 自觉培养职业精神和意识。第三,从教人员多元化。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职业化 的场所,而企业中的专家能手、劳动技术模范等都可以任教,参与到学校的教学 计划制订和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来。使职业教学从教到学的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 多元化,以达到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最终目标。

  5.3.2 案例引入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重设一些与教学内容要求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 场景,并组织学生有目标、有秩序参与到案例场景,通过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形 成解决方案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刚,2010)。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 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 推广,传播全世界,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引 入到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精神教育之中,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强化 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调动学生职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更快更好地提 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入案例教学法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选择恰当合适的案例。选择恰当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基 础和前提,选择一个贴近学生、来源于生活又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案例是案例教 学成功的先决条件。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最便捷的案例来源途径就是学校的就 业指导服务中心,再就是与学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单位,这两个途径的案例最具 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例如对计算机应用与电子装配专业的学生,我们的案例多来 自于和我们学校长期合作的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在案例中引入长期的合作企 业,有利于学生提前认识该企业,同时促进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能在入职后迅速 融入,这为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精神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设计案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最有利于营造一种互动的情境和 环境,学生将自己带入情境中对职业精神产生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心得。所 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将所选取的案例,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实际情 况进行必要的创设。

  在创设过程中应立足教材内容,以学生周围礼俗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而 非取自老师的认识标准和生活为参照对象),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课本内容 ,自主思考、自觉探究,找出事物内外部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规律,并从客观现实 出发由一事而认知一类,由一结果而触及整个过程。从而自我突破,寻找问题症 结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是案例教学最终的目标和任务。根据案例不同部分 设计相关的具有开发、引导、激励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 极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呈现案例。呈现案例犹如舞台表演中的斗包袱,什么时间抖、在哪抖 、怎样抖是关键,只有选择正确的呈现方式,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 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热情。

  第四,组织讨论案例。课堂组织学生有序对案例进行讨论,这是案例教学达 到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核心环节。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深入剖析,多 向表达。如有的学生得出表层的意思,而有的学生则思考较深,联系较广得出了 比较深刻的结论。而做为任课老师,应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 导,剥离浅层表象,深挖其内在的重大意义。而对于学生不同的,不管是主观还 是客观的;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见解,老师都应对学生的勇于讨论,大胆发 言精神予以肯定,只是对那些主观的,理解有偏差进行再次分析和纠正,以和学 生达成共识。

  第五,案例小结。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案例之后,老师还应提炼、升华再次回 归课本。

  这主要是结合案例和学生的各自观点,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精神进行反思, 经过思想的上的回炉和沉淀,形成各自独特的职业观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