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学习适应性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一年级来说,学生能否较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关系到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业成绩。因此,每每接手新一届高一新生,本人心里同家长一样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总会用心地观察着学生们的一举一动,尽所能地帮助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本人在多年的高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尤其突出。本次调查研究笔者是认真、客观、科学地进行设计并执行的,研究结果是真实、可信的,期望能够有效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当然,研究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抽样的偏差等可能使结果的代表性受到一定的削弱,但这并不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本研究从主客观两大方面分析了农村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从学校、家庭两方面提出了教育对策,希望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高一农村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时间仓促、学识有限,文中定有很多纰漏,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笔者将会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对本课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雅克·德洛尔等着.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4]鹿永华等.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6]程丽.高中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7]王宝状.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及适应不良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河北师范大学,2000:
[8]李彦琰.高中新生角色转换与适应之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9]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8.
[10]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
[11]田澜.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1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222
[13]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5).
[14]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44 一 48
[15]李坤崇.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指导手册,心理出版社,1996
[16]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
[17]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44 一 48
[18]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西南师范大学,2002:
[19]冯正直.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及其发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西南师范大学,1999:
[20]李政云.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21]鲁逍遥.国内关于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文献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2]张承芬,张金宝.关于中学牛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23]D.BaumrindCurrentPatternsofParentalauthority.DevelopmentalPsychology,Vol4(1,Pt.2),Jan1971:1-103
[24]张鸿.重庆 A 寄宿制中学的家校台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 10 版),2003:50 一 58.
[26]王志军,苏志强,冯剑.加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7,(3)
[27]袁寿根.寄宿制重点高中高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研究一一基于XS中学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28]孟莉,岑坚.高一学生学校适应的小组心理辅导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4:8 一 9.
[29]何云清.浅析高一新生成绩下滑的原因和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0,12
[30]李彦琰.高中新生角色转换与适应之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1]王敏.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分析和策略指导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2]王向红.高中生异性交往心理分析及处理方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5 .
[33]同上
[34]张杰. 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5]杨智军.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
[36]孙蕾.谈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厌学的影响[J].职校论坛(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