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性面对的严肃问题,早在上世纪中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5].我国自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以老龄化速度增快、老年人口数多、高龄比例增加为特征。伴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家庭规模的缩小、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工作压力加大,昂贵的医疗、养老费用等原因,家庭赡养为主的养老方式必将逐渐弱化,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的一部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最近几年在老年人服务、护理、医疗的供给能力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还是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当前,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权益,减少老年人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营养及健康状况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2.1 相关概念
营养不良: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导致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发生不良影响。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6].营养风险:指现存的、潜在的营养及代谢状况所引起的疾病或手术后发生相关临床结局的机会[7].强调的是因营养因素对患者临床相关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长短等发生负面影响的风险,而不是发生营养不足的风险。
中医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8].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2.2 国内外老年人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组成发生改变、认知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弱、免疫系统老化,老年人极易发生营养不良。各国公布的一系列数字显示,老年人最容易出现营养危机。在法国,45 万老人营养不良,其中在家生活的占3%~10%,在养老院的占 30%~35%,而在医院,则有 50%的老人营养跟不上[9];在英国,住院老人中 60%营养不良[9];日本素有“长寿之国”的美誉,但东京老人综合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1/3 的日本老人营养不良,28%属“危险低营养状态”,营养状态非常好的仅占 5.6%[9];而 2002 年我国卫生部进行的首次“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表明,60 岁以上老人的营养状况呈两极分化--缺乏和过剩并存;从数据可以看出,老年人的营养情况非常严峻。在不同的环境中,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不同,以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营养问题较为严重。2012 年 7 月,英国饮食协会的统计称,养老院中 44%的老人营养不良,瑞典的疗养院有 2/3 老年人被诊断为营养不良或是体重不足[10].老年人的饮食由养老机构提供比饮食为自助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与国内报道关于养老机构提供的营养不合理相吻合[11].通过查阅多名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12]-[14],得出综合数据如表 2.1.【1】
以上的调查研究表明,营养不良问题在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受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生活习惯和精神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15][16].
老年人在身体组成、生理功能与营养代谢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因为不合理的营养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在老年群集的养老机构中营养问题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为突出。黄贺梅等[17]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郑州市 5 个区年龄 60 岁以上入住养老机构的 550 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 66.1%,其中患一种疾病的占 53.6%,患两种疾病的占 9.2%,患三种疾病的占 3.4%,可见养老机构老年人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象极为普遍,且患病率高于全国老年人的平均水平,更说明了当前我国养老机构提供的膳食不合理的现状。从以上的研究可看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营养问题面临考验,据报道每年有近 30%疾病保健开支用于治疗饮食引起的相关疾病[18].因此,相关部门需刻不容缓解决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营养问题,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完美追求-生命不在长度,而在于宽度,同时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2.3 中医养生的起源及发展
中医养生作为中医的分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是华夏子孙历经几千年的努力,不断地实践、归纳、总结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科学,凝聚着历代医学家、养生家、普通老百姓的共同结晶,为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养生学从古代发展至今,吸取着各学派的精华,反映出医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何延长有质量的生命成为世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举世共睹的研究热点,并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纵观中医养生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代,从广义上说,人类出现以后,在旧石器时,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饮食不洁对身体健康不利,懂得用火烤熟食物,也学会用火取暖,学会如何改善居住环境等,这些都是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为目的,养生意识开始萌芽。公元前十四世纪,在甲骨文时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历史了。在甲骨文上,记载着一些生理和疾病,例如胸膜类的疾病,并能够注意到饮食不洁、个人卫生与否是会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当然,这个时期的人们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把生老病死当成是上天的谴责讨罚,所以人们会通过各种祭奠仪式来祈求上天的庇护,使其恢复健康,表达人类对平安健康长寿的渴望,卫生与保健的养生思想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候,由于人们在养生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对生命奥秘和自然规律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养生理论的核心思想为“天人相应”.比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而顺其自然的态度上却相背而行,老子有着消极的顺乎自然的观点;管子则认为人类应该主动适应大自然。老子、庄子一派提出“归真返朴”、“清净无为”的养生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曾经指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诸如此类都会不同程度伤害身体,不利于养生。到两汉时期,《内经》的问世,对中医养生学的成立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它从医学的角度对先秦的康复学和诸子百家的养生经验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归纳,进而讨论养生问题。《内经》里着重提及“治未病”的观点,并指明抗衰老的首要措施是实行科学的养生计划,这对预防疾病、保健延年有极其深刻的意义。秦汉至晋唐时期因长期战争少,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养生的相关理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的机会和空间,并形成各种理论着作和流派。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养生发展的辉煌时期,多种养生方法的实证研究已经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19].
宋代,陈直的代表作《养老奉亲书》是国内现存的一部最早的老年保健学着作,其主要内容是关于老年人如何保养、怎样进行饮食调理以及老人护理等问题;饮食保健是诸多养生专家和医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保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关于饮食卫生食疗的着作就是《饮膳正要》,是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于 1330 年撰写完成的,主要内容是描述饮食卫生习惯,营养疗法等。明清时期,伴随着养生理论的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令人更为惊喜的是养生理论备受广大民众的青睐,并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全民健身运动由此拉开序幕,这对人们的健康长寿起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明代时期,药饵学说的发展进入了黄金阶段,并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着作,例如李时珍的药学专着《本草纲目》,主要论述很多食疗方法,促进饮食调护的发展。明清时期,关于养生学的一些新观点,例如“保养气血”、道德修养及药食调养等观点,主要强调综合全面的理念。总之,这个时期养生学的发展是空前绝后的,一些重要的养生书籍被翻译成外文出版,流传世界。进入清朝和民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加之民国时期对历史民族文化的否定,养生学的研究因此受到严重的阻碍和打击,所以这一时期养生着作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和促进,中医养生学也因此得到蓬勃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部分人们进入小康生活的同时,健康和长寿备受大家的青睐,中医养生学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光彩和魅力。纵观养生的发展史,我们知道养生是中医的养生,养生是治病和防病并存的,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中医养生将有着更为美好的前景和空间。
2.4 中医养生知识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4.1 中医养生市场发展现况
21 世纪人类疾病谱的重大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等原因,人类对预防保健的需求和欲望越发强烈。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未来的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20]
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据 WHO 报道,将来十年,中国将至少损失 5500 亿美元用于治疗心脏病、糖尿病、中风的病人[20];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将近百分七十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21].“亚健康”相当于中医的“未病”、“欲病”,需要及时防治,否则会转化为疾病状态,不管在身体上还是经济上都对家人造成很大的危害。而绝大多数亚健康的人,不是主动要求就医,而是在各种被迫的情景下被动看医生。因此如何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所以,中医养生预防保健的规划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中医养生的“治未病”思想从国家政策和法规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支持和重视,因此要抓预防,重视保健,从“治未病”着手。我国拥有 13 亿的庞大人口,加上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中医养生事业的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和规范,并进行了相当的投资,所以中医养生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潜力。
在“未富先老”的中国,老年人对晚年的要求不仅注重时间的长度,而更在乎生命的宽度,而中医养生的预防保健思想在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为广大老年人所青睐,所以中医养生在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中的应用较多;常用的养生方法有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药物养生等。张先庚[22]等人随机抽取成都市社区中生活水平层次不一的 200 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医养生知识的干预,结果显示在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中医养生方法应用于社区老年人的研究取得明显的效果和肯定。老年人主要通过养生书籍、养生节目、讲座、相互交流等方式或许养生知识。有学者调查发现,长期在电视节目收视率前 3 位之一的是养生保健类节目;连续多年,在图书市场可见各种各样的养生书籍。因此,大众传媒对民众能否正确认识养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缺乏得当的监管制度;进入养生保健行业的审批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对养生保健准入门槛太低;政府对媒体的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使中医养生市场净化力度不够,养生市场混乱。
养生保健产品的生产家弄虚作假,质量难以保证,产家夸大保健产品的宣传,使人们对保健效果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却让人失望,最后对中医养生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对中医养生理论一知半解的冒牌“养生专家”通过电视节目大力宣传,随意炒作,经常性出现误导,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使人们真假难辨;某些参与养生书籍编辑的人员本身缺乏雄厚的知识底蕴,养生技术在市场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养生图书市场良莠不齐问题较为突出,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错误。所以,养生市场的潜力虽大,但多方面的管理空洞,严重阻碍了中医养生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人们对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的关注度很高,如中医养生的电视节目热播、相关书籍销售火热等,但大众没有抱着科学的态度来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并且盲从倾向较为严重[23][24].
2.4.2 中医养生界专业人员的现况
虽然中医养生成为一个产业链,在当今社会正热火潮天得涌起。但由于中医养生包括的范围广泛、缺乏统一的标准、市场管理混乱,未能真正体现养生学的科学性,规范性、使用性等原因,作为新兴的产业链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不能真正保护专业人员的利益,所以中医养生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据报道,民国初年中医从业人数约为 80 万人,而到建国初期人数降为 50 万人,直到 2001 年从业人数仅为 33.4 万人[25].养生专业人才外流和短缺,所以中医养生的专业人员入行标准低,并随之出现了对养生产业发展不利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市场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养生专家”并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内图书市场的养生保健书的作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未获得行医资格,有些所谓的“专家”没有丝毫的医学背景,来自英文系的、哲学系的、历史系的毕业生,在本专业的职场上失意,便转行到这个有着灿烂未来的“养生行业”.因此,这种背景的养生专家经常因本身对中医理论的一知半解而犯常识性的错误,如“祛火”等于消炎;疲劳就是体虚;也有某些专家为了名利,盲目追奇求新,或胡乱比喻,或偷换概念、或以偏赅全等,从而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例如老百姓盲目效仿,或者混淆老百姓的选择,让人们对“养生知识”难辨真假,降低了社会对养生的信任度。在一个完整的养生体系中,专家会将正确的养生保1医养生“是个朝阳行业,就必须加强对”养生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政府应立下相应的法规和行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对中医养生科研项目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投资,从而提高”中医养生“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对中医群体加强养生知识的教育,避免中医养生知识的流失和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