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结 果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干预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4.62±6.9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2.38±7.33岁。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医疗费支付方式、生理指标及有无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人群特征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详见表3.1.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比较
3.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生存质量方面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两组总分自身比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
3.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理领域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理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领域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见表3.3.
3.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领域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领域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见表3.4.
3.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领域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见表3.5.
3.2.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环境领域得分比较
预前,两组患者环境领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领域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6.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总分自身比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7.
3.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饮食行为维度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饮食行为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维度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8.
3.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躯体活动维度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躯体活动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维度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9.
3.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社会心理行为维度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会心理行为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维度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10.
3.3.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治疗行为维度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行为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该维度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