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刘彭芝的教学管理思想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直接导致教育需求不断扩大,加之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仅靠增加教育投入难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必须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向教学管理要效益和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灵魂。刘彭芝校长认为,“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5]要全面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有关要求,结合人大附中教学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把教学方式改革、课程改革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相结合配套推进,形成独具特色的分层分类的新教学管理模式、新课程体系和超常教育、创新教育等新教育形式,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近代以来,个别化教学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传统的大一统教学管理模式遇到了巨大挑战,日渐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正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编者所说:“近代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就是为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的个别化教学。”[36]刘彭芝对个别化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个别化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她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创造一种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让他们的天赋特长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37]为此,她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分类分层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分类教学
刘彭芝提出,“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创造最佳的教学管理效益,但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种模式弊端甚多,造成了时间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为了“让吃不饱的吃饱,让吃不了的吃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要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38]为此,在已有教学管理改革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全体学生分成三类:超常学生、正常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分别实施超常教育、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
1.超常教育刘彭芝要求,要把超常学生集中在超常教学班,进行超常教育,促使他们早日成才。要确保他们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再学习人大附中自编的高难度教材,用更多的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争取达到我国重点大学录取的新生的学业水平,能够在各类大型的学科竞赛中获奖,或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成果,为学生成才奠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普通教育刘彭芝认为,要将正常学生编入普通班,进行普通教育,但要注重挖掘学生潜力,注重因材施教,确保他们在掌握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促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优秀分数以上。
3.特殊教育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刘彭芝更加厚爱,她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应当偏爱、厚爱、深深地爱!”[39]将他们编入 30 人左右的小规模班级,安排资历深、教法活、有爱心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采取低速度小步骤前进的教学策略,将讲课速度放慢、教学内容讲细,确保他们全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合格水平,并能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并力争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高级教育。[40]
(二)分层教学
1996 年,刘彭芝决定在人大附中的初中普通班,运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深层次的分层教学试验。她说:“让吃不饱的吃饱,让吃不了的吃好,让每个学生都脚踏实地,跳一跳,摘果子。”[41]
能加速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分层教学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1)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的差异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不一样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只是表现为学习速度和学习时间上不同的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当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变得非常相似。[42]他说:“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43]因此,布鲁姆认为,只要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帮助,采取必要的措施,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将日渐缩小,将有更多的学生进入高分数段,并不一定总是少数学生位于高分数段。
(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指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4]维果茨基研究发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起主导作用,学生自身起主体作用,同学合作起促进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认真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通过超前于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引导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加速发展。
2.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刘彭芝要求,“在 7 个普通班的全体学生中,先从成绩差别大的数学和外语开始,按照学科成绩 ABC 分层。”[45]具体做法是:每三个普通班为一组,单科上课时分成 A、B、C三个层次三个班级教学,学生根据自己某一学科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 A、B、C 三个班中的一个班,比如,一个学生可以上物理科的 A 班,而上数学科的 B 班,上英语科的 C 班。[46]
对他们的教学策略,刘彭芝强调,要根据学生学科水平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每一学科的 A 班学生本学科水平最高,教学要求最高,教学进度最快,力争讲深教宽,促进学生达到大学预科水平;B 班学生本学科水平一般,主要进行常规教学,在达到规定要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力争达到重点中学水平;C 班学生本学科水平水平较差,教学进度稍慢,力争讲细教透,让学生听懂学会,循序渐进,力争达到中学合格水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各学科均衡全面发展,并在擅长的专业领域学深学精,促使学生早日成才,有助于学校培养具有不同专业基础的各类人才。
刘彭芝的分类分层教学管理思想,以统一为基础进行差别化教学,以竞争为基础进行动态交流,充分贯彻了因材施教思想,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促其成才,不仅促进了学生各学科均衡全面发展,而且使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如鱼得水,为他们尽早成为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实践和完善,分类分层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刘彭芝校长带领人大附中,坚持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根本,在素质教育实践上迈开更大步伐,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根据学生天赋倾向、知识基础和个体才能,因材施教,积极探索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使人大附中的教学管理系统一直处于健康运行中。
二、改革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和知识传承的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研究以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素质能力的根本,学校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改革进展顺利,则学校教育教学将取得重大进展;课程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则学校教育教学将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前提,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必须走在教育改革的前面。
刘彭芝认为,课程改革要尊重个性,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她说:“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学的棉',学生个体的突出特长,是中学的花,作为校长,要力求棉上添花,既不能舍棉而求花,也不能求棉而弃花.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成功的含义是多元的,教育不应该让孩子们为达到一个共同标准而截长短补,而是要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要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建设好学校的课程体系,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增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47]
(一)新课程改革
2001 年 6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 月颁布《中国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刘彭芝要求,人大附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和目标任务。
1.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1)时代背景。当前,人类进入 21 世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日渐深入,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挑战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压力推动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2)教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素质教育名不副实;科学与人文教育不足;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课程体系陈旧复杂;课程设置整体不够优化;传统知识本位意识浓厚等等。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48]
从 2005 年秋季开始,我国中小学新入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学习新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继颁布,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早在 2003年底人大附中科研年会上,刘彭芝校长提议,“由各教研组长为全校教师解读新课标”,她认为,课程改革必然对学校教学产生冲击性的作用,校长必须予以极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