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政府经济职能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概念
政府经济职能是涉及学科最多的研究课题,在数百年的理论研究中,理论家们创立了丰富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这一理论大体可以分为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两部分,这两部分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西方理论界,对于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很不统一,有两种不一样的界定: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最低职能是守夜人,最高职能是有限地弥补市场缺陷。
而干预主义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地广泛地干预经济,不仅应当去弥补"市场失败"的缺陷,而且还要去干预市场运行,以防止市场可能出现的失败。
自由主义政府经济职能理论要追溯到 16、17 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这类学说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代表人物洛克在《政府论》中就提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个人的财产和自由,除此之外,都不该涉及。
之后亚当·斯密在其着作《国富论》中提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可以自己实现市场经济的均衡发展,政府应该起到"守夜人"的作用,这一作用集中理解就是维护个人自由和财产,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带来的危机和苦难逐渐被学者发现,这位政府干预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依据,针对市场缺陷也就是所谓市场失灵这种现象,政府干预主义开始兴起。凯恩斯作为其中代表就认为,干预者,特别是要熟练和有效地利用政府的财政职能影响经济的发展。萨缪尔森作为主要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以市场缺陷理论为基础,充分肯定国家干预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作用,并把政府需要履行的经济职能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确立法律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二是通过经济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三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目的进行资源配置。四是制定收入分配计划,促进收入公平。
在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作为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它特定的含义。概括地说,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行使国民赋予政府的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责功能。这一职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对于这种概念的界定,首先,政府是行使国民赋予政府的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责功能的行为主体,其他组织,个人或者单位是不具有的;其次,政府行使这一职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因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该被政府放在目标的首位;再次,执行经济职能的时候,必须兼顾宏观性和全面性;最后,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方法有政治指导、行政干预、法律约束、政策调节、宣传教育。
简而言之,政府经济职能就是政府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统筹管理的职能。作为最高的行政权力机构,政府是制定宏观发展战略的主体,策略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体制和企业生产的环境的好坏。
(二)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因素
在影响政府经济职能上,因素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划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因素大致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流思想。这些因素组成了一种社会的基本形态,因此,完全可以说政府经济职能的制定取决于社会形态的现状。只有适合社会形态发展的经济战略才会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只会阻碍社会形态的发展。
1、生产力
生产力是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生产水平决定了商品数量和质量,进而决定了市场的扩大还是缩小,决定了政府是采用的经济战略,一个社会如果生产技术水平很高,那么其生产规模会随之不断增大,同时社会分工的内容也会增加,专业化水平也会提高,这样经济单位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这样社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就会越大,这种模式下,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不断的协调和管制,否则只会步入经济危机;反之,则对政府管制的需求会越来越小。
生产力可以产生一种作用,他可以决定经济单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方式,使得社会生产的不同环节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性质出现过渡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政府经济职能做出不同的转变。假设经济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广泛,那么政府就需要作为一个外部管理者的角色出现,不能主动去代替经济主体;相反的情况,则需要政府来充当一个组织者。
2、生产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的,但是即使是同意的生产力背景下,生产关系的相对独立性会使得不同国家的生产关系表现出不一样的姿态。这种相对的独立性,是会造成对政府经济职能需求的长期演变趋势的"脱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逐渐跟不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及时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尤为重要。
从本质上看,生产关系是一种生产中各种角色之间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中同样规定了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规定了政府在一定生产关系中所承担的职责,一种生产关系决定了一种经济体制,而经济制度稳定的情况下,经济体制的不同直接导致对政府经济职能需求的不同。经济体制不仅构成政府经济体制的边界进而决定其职责范围,而且还把经济职能所能执行的方式做了相应的规定。
3、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政府的性质,虽然从历史的纵向看什么水平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但是同生产关系一样,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的成立发展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同样的生产力水平下,不同的国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来管理政府,就算生产力水平跟不上,国家同样可以选择适用于生产力水平高的政治制度。
然而有一点政治制度的相对独立性使得其不同于生产关系,这种独立性是对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政府经济职能发展的长期走向的不能起到改变的作用,同样不会改变对政府经济职能的需求。通常我们都说政治制度决定政府性质,从这一个角度看的话,政府经济职能随着政治制度的不同而变化是必然的,这种变化的差异大小直接取决于政治制度之间的本质差异大小。
4、社会主流思想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社会主流思想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影响,那么复杂化是最合适的。
从本质上分析的话,社会主流思想的产生取决于社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是其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社会主流思想不仅来自社会生产活动中,还受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历史变迁,外国思想,外国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社会主流思想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影响主要有:在社会生产力恒定的情况下,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着政府的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进而对政府经济职能额需求产生间接的影响;同样情况下,社会主流思想在相同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是可以不同的,并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事例大量存在,主流思想的不同,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进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需求的影响的不用的。
根据上述四个基本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无论是从历史的纵向看,还是从问题的根本上看,社会生产力都决定着对政府经济职能的需求,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流思想三者的性质由社会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决定,但三者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充分发挥着自身的独立性的同时,对政府经济职能的需求起着间接的影响,甚至从短期看,这三者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对政府经济职能的需求。
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是首次使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国家,具体是在 2003 年其政府发表的白皮书中提到的,此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的被动,是针对逐渐严重的全球变暖而适时提出的,其中明确指出,全球性气候变暖已经是逐年严重,在这一背景下,低碳排放势在必行,将其作为核心特点的低碳经济也就应运而生。其实低碳经济其本质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科学技术、制度和能源创新,减少煤炭和石油这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能源的使用,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的双规发展模式。
在斯特恩的报告中,指出了如果每年投入 1%GDP,那么可以在将来避免 5%-20%的 GDP损失,因此报告中极力呼吁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中,美国将低碳经济列为了未来可能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 年 12 月 15 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名为"巴厘岛路线图"的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 2020 年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到 25%-40%.所谓"巴厘岛路线图 "就是一项针对低碳经济的决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高效利用资源和清洁能源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创新能源技术和改革能源方面制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气候,减缓气候变化,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其实低碳经济其本质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科学技术、制度和能源创新,减少煤炭和石油这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能源的使用,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的双规发展模式。全球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这需要各国确立一系列政策、法律体系以及碳交易市场。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不可逆的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过度使用资源现象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模式才是长久之道,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最后,低碳经济的发展只要坚持下去,必然会得到大自然的回馈,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当然低碳经济也给各国带来更多的产业经济,增加了就业岗位。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1784 年,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标志,迎来了英国产业的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随之在全球形成了"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人口暴涨、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资源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故,不但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种种环境与资源问题,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于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是,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并且,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演变成全球性问题,例如污染物的跨地区、跨国家输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酸雨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也就是从那时起,对环境和生存问题的关注、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展开。
1972 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召开,会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迅速成为全球各大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学术专着的热点讨论话题。某钱对可持续发展含义的解释普遍接受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解释,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
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谨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关注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不应该以经济增长核心评估要素,而是更加关注经济增长下环境的可持续性,实现社会公平。也就是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在环境的所承受的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内,人类追究经济的发展目的是让经济效益最大化,获取更多的利益。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现有的资源应该是当代人和未来几代人共同拥有和利用的,应该合理分配,不能过度开采和浪费。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主张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通过这个平衡点,使地球资源一直保持在可持续使用的范围内,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们要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放在重点的位置,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条件就是发展,发展可以满足基本的需求。要想保障可持续发展,那么做到社会公正、公平是必然的,这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公正、公平的对待社会的每个人,人人都能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没有性别、国籍以及社会地位的划分,在发展机遇的得到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特殊的存在。
(二)可持续发展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关系
从本质上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概念内涵十分丰富,首先是对传统的发展概念的改变,涵盖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许多方面。
为什么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经济发展水平低等,这对今后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不能再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因此,低碳经济的兴起是必然的趋势,这一经济模式会是未来经济的主流发展方向,低碳经济发展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支持,可持续发展对政府的传统思维模式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思维的转变,通过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提高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具备低碳理念的社会,这些措施包括完善政策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科学技术的创新;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