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基本概念
一、小城镇的概念
对于“小城镇”,费孝通教授认为,它指的是一种正从乡村性的社会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这种过渡性社区也可视为一种社会实体,它是农村与城市的综合体,比乡村区域高一层次,又比城市区域低一层次。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逐步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经济区域。这种社会实体是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量的各种农村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有机的空间结合形式,既有与城乡两个区域相异的特点,又与城乡两个区域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对于小城镇的外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就连国家的有关法律规章中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尽管国家统计局对“小城镇”有明确的界定,即“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但有的政府文件却将非建制镇或“集镇”也纳入了小城镇的范畴之内,如我国的《村镇规划标准》第102条便将“集镇”与“小城镇”
两个概念作为可替代使用的相同或相近范畴来处理。理论界对讨论“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一主张时,对“小城镇”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不统一的。学者们其实是在各自的定义或理解基础上来赞成或反对“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一城市化模式的。概况起来,对小城镇外延的认识大体有以下几种。(1)小城镇是指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工矿区、县城、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即小城镇=小镇+建制镇+集镇。(2)小城镇是指包括国家已批准设镇建制的县城和未设镇建制的农村集镇,即指县城和乡村以下的比较发达的集镇或乡的所在地,即小城镇=建制镇+集镇。(3)按国家现行的行政建制规定划分,凡是建制镇即为小城镇,即小城镇=建制镇。(4)小城镇是指农村里具有城市特征的空间概念,是农村的各级各类镇,包括县城关镇、建制镇及一般集镇(多数为乡政府所在地)。
建制镇,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标准,经有关国家行政机关批准设置的一种基层行政区域单位。最容易与建制镇混为一谈的是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一般是指建制镇以外地方最基层的商业中心,即无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具有相应的腹地支持,习惯上均被称为集镇。由于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它的发展对周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带动和福射作用。从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建制镇是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大,非农产业较为发达,吸引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城镇功能比较完善。对于建制镇无论从镇区规模、非农人口、二三产业产值、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等方面均比集镇强,并且具有确定性。因此,本文以建制镇作为小城镇研究的对象。
新型小城镇,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而言,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首次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公共服务均质化,建立集群型、循环型、低碳型、生态型的新型城镇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城乡统筹、市场主导,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
二、小城镇的特征
小城镇是介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城市形态,是其所在地区的中心和集中点,是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并有一些非生产活动(行政、文化等)的一种居民点。本质属性是亦城亦乡。它反映在社会结构上,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信息的中心,具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体,文化、科学、教育、卫生、通讯事业都有一定基础,非农业人口相对集中,又有大量的亦工亦农的劳动者(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在经济结构上,是以城市为依托,具有城市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并且农村工业比较集中,商业、服务业有一定规模,同时具有相当比重的农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并存;在空间结构上,既有城市相对集中的人口、公共设施和建筑群,又有接近乡村的生态环境,并且小城镇的区位条件一般比较好,在水陆交通沿线,处于城乡结合部,在管理上既有城市的特性,又有农村的特点。
但小城镇不同于大中城市,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中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总体上将控制其规模发展;而农村小城镇目前初具雏形,规模扩展空间较大。大中城市一般侧重于发展不均衡的产业结构优化、内部用地的改造和调整;而农村小城镇发展刚刚起步,活力大,受到的制约小,更侧重于对整个成长阶段的过程和规模发展控制。大中城市的发展属于内涵式改造;而农村小城镇则属于外延式的规模扩展。
小城镇也不同于乡村。乡村的居民规模较小;而小城镇的较大,其基础设施、人文环境都好于乡村。小城镇是广大乡村的中心地区、城乡之间的交接地区、城市人口的发展源。当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乡镇企业的媚起和迅速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运行的一体化,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并举和繁荣兴旺,形成了乡村新的产业格局。
三、新型小城镇的功能
产业承载集聚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和转型都必须依托产业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产业承载集聚功能,发展小城镇和推动城镇化才能有更为充足的动力和可靠的依托。提升产业承载集聚功能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了许多特色的块状经济,促成了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且城乡产业衔接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大量农民成为城镇产业工人,形成了众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镇。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产业承载集聚功能。
节点联通功能。小城镇具有全方位连接城乡建设与发展的节点平台功能,发挥这种功能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通,形成紧凑的城乡空间格局,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升节点平台功能必须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重点是要在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文化融合、资源流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小城镇建设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再不能延续外延式发展而非紧凑型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可以适度超前,但不可以过度超前,必须强调基础设施建设要突破镇域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制约,要在更大区域内实行共建共享,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
服务均等功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显得更加突出,城乡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不解决,将会对推进城镇化形成重要瓶颈。
小城镇具有独特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在政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平台功能。小城镇可以有效地承接公共服务,又可以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集中整合农村现有公共资源,优化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服务绩效,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小城镇的分类
从发展方式上对特定地理、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的小城镇按经济发展和乡村城镇化机理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
(1)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可分为:市属镇、市(县)属镇。市属镇,行政上属省辖市,是所在城市的卫星镇,实际上它们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市(县)属镇,包括市(县)驻地镇和下属乡镇。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市(县)属镇。
(2)按地域角度分,可分为:城郊型、交通型、服务基地型等。
(3)按主导产业内容分,可分为: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综合型等。
第五节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釆用了文献法,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百度等搜索引擎和书籍查阅的方式搜集了大量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梳理分类整理。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化研究综述,结合近年来常德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梳理小城镇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并从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层面加以研究,以此确定本文的理论框架,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收集历年来(主要是2009-2013年间)泛湘西北主要城市和湖南省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结合各地区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对常德市小城镇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深入政府、发改、统计、档案、规划、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收集有关资料,综合形成本研究的原始数据,保障了获得资料的真实性和可具研究性。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间的异同,它是一种认识事物间普遍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本研究通过2009年-2013年五年间比较全国、湖南省、常德市城镇化率,长株潭“3+5”城市群和泛湘西北主要城市的城镇化发展现状,来呈现几者的差异,从而反映出常德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和欠缺。基于常德小城镇建设综合分析这一背景下指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重点,提炼常德小城镇化建设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六节研究内容
本文以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型小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通过分析近年来常德城镇建设的现实处境和存在问题,引出常德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原因。以此为背景借助常德市个案为研究对象,回顾总结了常德小城镇建设的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采取数据统计、比较分析、文献对照等方式对常德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结合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加速发展契机,指明常德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并结合湖南、常德实际对迎接这种机遇提出对策和建议,指导常德小城镇走上科学合理快速的发展道路。
第七节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
目前,对小城镇的研究,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从某一区域内小城镇建设的综合研究还比较少。之前的研究,多数是对城镇化建设关注的比较多,这方面分析的文献也相对比较多,尤其是国内对大城市建设、中等规模城镇建设已经达到研究的高潮,因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各种因素盘根交错,只有极少数研究者在研究小城镇建设,且多数是理论层面的指导,实践还比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常德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比较的方式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二是以常德城镇建设为背景重点分析了小城镇发展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出了常德市小城镇建设的具有一定操作意义的对策。
二、存在的难点
研究的难点主要在于小城镇建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经济、法律、环境、历史、人口、统计等诸多因素,领域广、范围大、层面多直接对研究提出了挑战,对策和结论还有些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