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新余市政府大数据平台创建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9 共359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政府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第2部分】政府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探究绪论
【第3部分】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
【第4部分】目前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分类与总体现状分析
【第5部分】新余市数据平台现状
【第6部分】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运作策略
【第7部分】 新余市政府大数据平台创建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笔者认为,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可以创新政务管理的。那么,怎样利用大数据创新政务管理呢?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论述出一套有关大数据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去创新政务管理。第一是平台的搭建,基本任务就是要建设好信息化设施基础。没有信息化基础,就谈不上信息化,更谈不上大数据。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才能具有收集能力。中国政府在近十年的电子政务实践中,为信息化设计基础的建设工作做了不少努力。第二是要充实大数据平台,关键在于收集和存储数据。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地多收集各类数据,因为任何政府单位现在都不知道这些数据将来有什么用。如何收集好信息?不仅统计局、信息中心等部门都需要考虑,而且计生、公安、教育、农业、工业、逐渐、社保等等部门均需要收集。而且平台搭建者也要更广泛的思考还有哪些重要的资源没有得到?第三就是要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分析和挖掘数据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分析,才能产生价值,所以我们要培养大数据分析的人才队伍,要加强与通信产业和软件厂商的合作。第四是要展开平台运用和安全保护。政府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大数据思维,而且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要依靠大数据视野来展开实践。此外,平台建设完成之后,更需要加强安全管理,避免平台队伍中出现"斯诺登"式的人物。

  笔者在本文中已经多次强调中国各级各类政府在大数据时代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在本文第一部分中,笔者论证了本文选题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而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大数据"概念,并从涂子沛以及舍恩·伯格的相关书籍中总结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性。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策略,笔者充分考察了国内外有关大数据的研究,并积极从中吸取良好经验。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中,笔者首先强调了政府数据信息分类的重要性,并细致的展示了政府数据的类别;紧接着笔者指出了当前中国数据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政府自身的职能分割、大数据思维意识不足、大数据建设动力较小等因素有关,相应的,政府利用大数据分析现状、解决突发事件、预测未来的行政能力也有所不足。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中国政府在 21 世纪大数据时代向高效政府转变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展开有关平台建设的策略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第四部分,以新余市的数据话现状为例,说明了当前建设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尤其是以新余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收集困难、数据沟通交易成本高等方面的材料为例,展示了新时代革新数据储存、交换系统的重要性。笔者在本文第五部分中,详细的展开了策略论述,主要是从数据安全、运作过程、建设策略等三个维度进行的(如图所示)。虽然还可能不够成熟,但是可以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综合全文的研究,首先有两点是笔者必须再次强调的。一是建立信息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是促进中国政府提高政务能力的基础;二是通过各级、各个政府单位协力合作建立一个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是破解当前政府行政难题的关键。除此之外,笔者还有几点基本结论:

  第一,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即是当前高效行政的瓶颈,也是造成数据信息浪费、信息交换的交易成本巨大、数据库重复建设的根源,而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规避信息浪费,而且可以推动上下各级政府单位的沟通和互动。第二,大数据思维是当前中国政务工作者亟需培养的一种意识,而且需要将这种意识贯彻至实践中去。第三,大数据建设不仅是服务政府部门的,它同时也是直接可以为公众、社团、企业服务的。只要建立起大数据分级、分类系统,就可以各取所需。最后,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兼顾效率与安全。毋庸置疑的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必定会推动政府往效能化方向发展,但是,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还可能涉及国际竞争。只有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中国政府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7.4.7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盛扬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年12 月
  [3]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7 月第 1 版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盛扬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年12 月
  [5]陆建英,郑磊,《sharon S Dawes:美国的政府数据开放:历史、进展与启示》,《电子政务》,2013 年 06 期
  [6]刘叶婷,贾童舒,《他国如何与大数据"共舞"》,《信息化建设》,2013 年 01 期
  [7]罗贤春,李阳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 年04 期
  [8]徐焕良,《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集成平台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2006 年 20 期
  [9]王满船,《政府决策机制的内涵及其完善》,《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年 06 期
  [10]樊博,《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体制、机制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 02 期
  [11]李兴民,蔡运娟,《电子政务下政府信息沟通网络模式的构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年 04 期
  [12]乔越,等《我国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动态实施模式研究》,《情报杂志》,2009 年第 12期
  [13]高复先,《地方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平台的统一建设》,《信息系统工程》,2010年 07 期
  [14]袁润; 周金元; 卢章平,《科技查新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代情报》,2007 年第 7 期
  [15]徐建国; 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现代情报》,2007 年第10 期
  [16]吴叶葵,《突发事件预警系统中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图书情报知识》,2006 年第 3期
  [17]李扬; 陆南燕,《图情档一体化系统与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构建高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现代情报》,2006 年第 9 期
  [18]许晶华,《论信息管理的层次结构体系--基于对象和内容的阐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 年第 6 期
  [19]冷伏海,《关于中小企业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 6 期
  [20]严任,《战略信息管理相关问题探讨》,《现代情报》,2006 年第 10 期
  [21]丁治明; 高需,《面向物联网海量传感器采样数据管理的数据库集群系统框架》,《计算机学报》,2012 年第 6 期
  [22]司莉; 邢文明,《国外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及对我国的启示》,《情报资料工作》,2013 年 1 月
  [23]司莉; 庄晓喆; 王思敏; 吴方枝; 钱绮琪,《2005 年以来国外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研究进展与启示》,《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 年第 3 期
  [24]林志刚; 彭波,《大数据管理的现实匹配、多重挑战及趋势判断》,《改革》,2013 年第 8期
  [25]彭建波,《北美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管理的实践及其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 年第6 期
  [26]曹蓟光; 王申康,《元数据管理策略的比较研究》,《计算机应用》,2001 年第 2 期
  [27]徐志彪; 韦岗,《电子政务管理解决方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28]钟元生,《中国电子商务管理研究进展--2003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学术会议综述》,《管理世界》,2003 年第 11 期
  [29]詹晓阳; 刘家真,《论我国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中电子公文文档的协同管理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年第 8 期
  [30]龚敏霞; 韩雪; 朱力,《江苏省国土资源省-市-县三级联动政务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 年第 6 期
  [31]陈新忠,《如何确保电子更好务政--关于电子政务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每周电脑报》,2004 年第 5 期
  [33]Bijan Azad, Samer Faraj. Making e-Government system workable: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frames.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ystems, 2008(7): 75-98.
  [34]Landsbergen D& Wolken G. Realizing the Promis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2, 2001.
  [35]John M Wooskey, Suzanne D Pawlowski, Mental Models of the Challenges of Multi-agency Information Sharing Projects: a Study Using Cognitive Maps, Electronic Government, Vol.1, 2004.
  [36]Shuang Sun,John Yen, Information Supply Chain: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ISI2005, LNCS3495, 2005.
  [37]Bijan Azad, Samer Faraj. Making e-Government system workable: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frames.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ystems, 2008(7): 75-98.
  [38]Tung-Mou Yang, Terrence A. Maxwell. Information-sharing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Aliterature review of interpersonal, intra-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success factor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1(4): 164–1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