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导 论
中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源自 1951 年原国家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退休年龄:男职工 60 周岁,女职工 50 周岁,1955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中,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到 55 周岁,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该法定退休年龄是在 1949 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 45 周岁的基础上设定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到 2010 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 74.83 岁,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延迟退休成为一种可能。
1.1 研究意义
我国规定初始劳动年龄为 16 周岁,但是由于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知识的实际需求,年轻人初始就业的年龄相应地推后,面对人力资本投资年限的延长和劳动力寿命(专指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期限)的减少,现行法定的退休年龄可能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紧缺问题已经显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抚养比的增大,养老金吃紧形势可能会越来越严峻,这使得延迟退休能否缓解养老金紧缺现状成为讨论的焦点。2013 年 11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从国家层面上将延迟退休政策确定下来。因此,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的背景下研究延迟退休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延长劳动力寿命: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教育投资的加大,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政策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研究延迟退休问题,将对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延长劳动力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紧缺趋势。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最直接的影响是收入增加,支出减少,一增一减势必会增加养老金结余,如果能够证明延迟退休可以从实际上缓解养老保险金吃紧现状,它的现实意义将十分深远。
三是有利于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退休后出现不适应退休生活现象,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在身体素质尚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愿意继续奋斗在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延迟退休是他们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诉求的一种实现方式。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延迟退休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很早就将延迟退休问题提上议程,并出台政策在社会推广实施,因此国内外都有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但国内外学者、公众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存有争论。
1.2.1 国内研究综述
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由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主持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课题报告显示:退休年龄每提高 1 年,养老保险基金可增收 40亿,减支 160 亿,减缓资金缺口 200 亿元[1]。
延迟退休,短期内影响就业,长期来看影响不大。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杨欣然利用公式推算,假定将法定退休年龄推迟 5 年,分别从短期和长期推测对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短期内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既不能立刻缓解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同时又会使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迅速缩水,增加失业人口,这将进一步恶化我国的失业问题,加剧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长期进程上来看,推迟退休年龄是一条必经之路[2]。
延长退休年龄并不必然导致失业率上升。江西师范大学王钰鑫和河南财经学院樊明教授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和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提供的 91 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定退休年龄和失业率数据,分性别分析了法定退休年龄和失业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法定退休年龄和失业率完全没有相关性[3]。
延长退休年龄与年轻人就业存在矛盾。吉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系硕士研究生李雪在进行延长退休年龄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可行性研究时提出,虽然退休年龄是否延长与宏观就业量并不直接相关,但是由于人员退休而产生的一个“空位”,被在职人员依次递补以后,最终总会产生一个就业岗位,延迟退休年龄势必会造成这部分就业岗位的减少[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提出,(以高校为例)在当前社会非常讲究“编制”的制度安排下,教授的退休与大学生就业是通过“层级接续”挂上钩的,教授退休,腾出位子来,就有一个副教授可以升任教授,有一个讲师可以升任副教授,有一个助教可以升任讲师,助教腾出的位子则可以使一个大学生得到工作,如果教授不退休,后续的一切则都不能发生[4]。
1.2.2 国外研究综述
延迟退休年龄将导致更高的失业率。Franklin A. Michello 和 William F. Ford 运用静态的奥肯定率来解释延迟退休年龄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作为重要解释变量的劳动人口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直接决定着失业率的高低,如果将退休年龄由 62 岁提高到 65 岁或 67 岁,将导致更多的劳动者在劳动领域停留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劳动参与率,这样将会导致更高的失业率[5]。
提高退休年龄并不必然带来失业上升。阿德里安.卡尔维杰(Adriaan Kalwij)看来,那种“延迟退休年龄会减少年轻人就业”的论点是在年轻人是老年人的替代品且工作岗位数量固定两个假设基础上的。他在通过实证分析后认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年轻工人是老年工人替代品的结论,但有一些证据表明他们是互补的,同时,工作岗位的数量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变量,因此,提高退休年龄并不必然带来失业上升问题[5]。
提高退休年龄更有利于年轻人就业。费舍尔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退休年龄不仅不会排挤年轻人就业,相反,在现收现付制下,由于延迟退休实际上是延长了养老待遇的精算期间,从而减轻了企业和职工的缴费负担,这会有利于年轻人就业[5]。
退休年龄不同有悖男女平等。从国际上看,性别平等意味着男女同龄退休,男女不同龄退休就意味着性别歧视,被视为是一种机制性的基于性别的直接歧视[3]。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主要从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养老金紧缺以及两性公平问题入手,阐述延迟退休将成为一种趋势。又从延迟退休年龄将给社会尤其是就业问题和职工个人带来的不利因素方面,论述延迟退休年龄必须在时机和方式上考虑周全,不能一蹴而就,要从长远考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国内外对于延迟退休问题的研究现状,为开展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实证分析。利用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的有利条件,通过对山东省就业、养老保险、职业技能人员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离退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了解,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理论,就延迟退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抽样调查。2012 年 8 月份,针对职业资格级别、专业技术职称资格退休人员情况及退休返聘等问题,在全省成建制的 140 个县(市、区)抽取 75000 个住户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情况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抽中的家庭中 16 周岁以上常住人口,抽样误差确定在 3%以内,可信度在 95%以上。涉及住户常住人口 225450 人,其中城镇 104611 人;16 周岁以上人口 192602 人,其中城镇 89147 人),并利用 SPSS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创新之处:一是方法创新。本文较好的利用了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作者工作中了解的山东省就业、社会保障、退休人员状况等实际情况,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结论,提出建议。二是结论创新。作者根据自己的分析,针对如何平稳推行延迟退休问题提出“一揽子”政策建议。
不足之处:虽然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作者较好的利用了工作中取得的实证材料,但是由于就业岗位牵扯面广,利用数据量有限,未来就业形势不好估计,加之 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变化,这将对我国未来劳动力变化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本文未能得出一个明确的开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时间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