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延迟退休的效应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5 共6600字

  第 4 章 延迟退休的效应分析

  延迟退休政策之所以“难产”,之所以从预研究到现在一直得到社会大众和各方专家学者的积极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一政策的调整将带来范围很广的社会影响,即延迟退休的效应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影响,而且虽然一直以来针对延迟退休问题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派别,但他们关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延迟退休年龄到底对就业是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是消极的抑制作用,这在国际舆论中一直没有定论,而针对我国特殊的养老金紧缺问题,延迟退休又能否为其带来福音,这也是社会保障部门和社会大众异常关注的问题。本节从就业和社会保险方面着笔对延迟退休的社会效应进行分析。

  4.1 延迟退休与就业

  近年来,我国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以后,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而当年的就业岗位又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年复一年,甚至出现毕业多年的大学生未就业现象,在我国社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的现实情况下,如果实行了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紧张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的话,势必会影响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影响社会的稳定。

  4.1.1 就业岗位如何产生

  就业岗位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产品和服务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产品和服务市场的需求即居民的消费需求,最终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居民收入增加时,其消费水平随之提高,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社会对劳动力数量需求的增加,即就业岗位的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如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比例降低,将直接导致企业为雇佣劳动力付出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增加就业岗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不仅要发展高收益率的产业以促进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而且要注重发展就业门槛低、容量大的产业;二是科学引导居民消费,发展就业弹性(就业数量的变化随经济发展变化的百分比)较高的产业。三是利用城镇化进程,发展小城镇的第三产业,拓展就业空间。

  4.1.2 短期内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退休人员拥有与其所从事工作岗位相符合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技能水平,其退休时的工作岗位往往不能由新增加的劳动力来替代,但是一个高层岗位人员退休,总会在单位内部出现层层递补的现象,最终会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就业岗位,短时间内延长退休年龄,势必会造成应该退休却未退休的一部分人员滞留在劳动力市场,挤占年轻人的就业岗位,这就是延迟退休的间接替代影响。

  目前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我国劳动力供给量仍然高于需求量,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一段时间以来,各大高校扩招现象普遍,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或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大形势下,在短期内经济形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减轻企业成本效果没有显现的情况下,立即将退休年龄延长到某一特定值,将会使得延迟退休的间接替代效应明显,对年轻人就业冲击很大。

  4.1.3 长期内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提高就业率关键在于增加就业岗位,长期内延迟退休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为:

  第一,延迟退休长期内能有效的减少退休返聘现象,不仅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且避免了退休返聘现象造成的退休人员侵占年轻人就业岗位现象。2005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退休人口再就业比率就高达33%[12],又如表4-3,由山东省 2012 年 8 月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离退休再就业人员中,达到退休年龄正常退休的占 62.8%。由此可以看出,在现行的退休政策下,正常退休人员“退而不休”现象比较严重,即使因从事特殊工种或身体原因等特殊情况提前退休的人员,也存在少量退休后又工作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退休者认为其劳动力寿命仍可以延长,在经济形势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产生的就业岗位数量固定的假定下,延迟退休年龄就会增加劳动者劳动力寿命,长期内就会减少退休返聘现象,对年轻人就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第二,延迟退休长期内能促进就业岗位的产生。从上面分析可知,导致就业岗位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延迟退休年龄,劳动者从业时间变长,收入也会增加,其对社会的需求增加,从而间接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延迟退休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就业岗位。现如今,由于我国老年人抚养比越来越高,社会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国家设定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较高,这部分平摊在企业运营成本中的费用,导致企业成本过高。延迟退休政策推行后,长期内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退休老年人口,降低养老保险抚养比,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下降,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在企业成本投资保持不变的假设条件下,企业就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增加了就业岗位。

  从以上分析可知,长期内延迟退休对就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2 延迟退休与社会保险

  本文第二章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成长历史,从其多次修订完善、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保险政策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以及养老保险基金账户余额依旧留有很深的影响。

  4.2.1 养老保险基金紧缺形成的原因

  1951 年《劳动保险条例》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是那时多是现收现付制,没有资金积累,更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的概念,那时的养老金就像工资一样,是劳动者直接从退休企业领取的,是从企业的生产成本中直接列支的,在这段时间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用人单位扮演着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此,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措施,直到 1997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即:凡是按照规定比例进入个人账户的基金完全积累,作为缴费者退休时领取养老金标准的计算依据之一,其余资金进入社会统筹账户。

  但是,养老保险制度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转轨过程中产生的规模巨大的转轨成本,即 1998 年 7 月 1 日以前参加工作的“老人”和“中人”,其在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下领取的工资是已经扣除了隐形养老保险资金的,但是这部分资金并没有直接为自己形成养老金积累,而是被转化为当期财政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中,制度转轨后对“老人”的退休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只规定应由社会统筹支付,却并没有明确转轨成本的资金来源,此时国有企业恰逢进入深化改革时期,下岗和失业人员剧增,导致社会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由于我国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际上是没有完全分开的,为了确保当期养老金和失业金的发放,很多地方采取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支付,造成个人账户基金实际被侵占,个别地区甚至在“空账”运行。

  4.2.2 延迟退休年龄能否缓解甚至解决养老金吃紧现状

  延长退休年龄是否能缓解甚至解决目前我国养老金吃紧现状问题是近年来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试想,若将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延迟 5 岁,即从 60 岁延长至 65 岁,当劳动者达到 60 岁时本来可以退休回家领取养老金,但是现在却需要继续工作 5 年,这 5年内,他不能领取养老金,却还得继续缴纳 5 年的养老保险,一正一负,肯定会对养老基金账户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从上面养老金计发办法中我们知道,当劳动者缴费年限、指数化的月平均工资和个人缴费账户余额增多时,其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增多,也就是此人 65 岁退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会比其 60 岁退休时每月领取的多,而这又会对养老基金账户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两种影响谁大谁小就决定了延迟退休能否缓解目前我国养老金吃紧现状。

  在教育部 2012 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一项重大项目中,就曾利用联合国人口司预测的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基础养老金收支模型,并测算假定的三种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对 2011 年-2100 年我国基础养老金财务状况的影响[13],具体情况参加表 4-1,从结果可以看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一个时间滞后期,即为养老保险提供时间较长的早期投资时间和金额较大的早期投资资金,对缓解养老金吃紧现状是有效果的。

论文摘要

  在《延长退休年龄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作者建立了养老金支付假设曲线模型[14],结果最终说明延长退休年龄不仅能为养老金保值增值提供一个时间滞后期,而且能在总量上减少国家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的支出。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延迟退休政策确实能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目前吃紧的状况,但如果仅仅依靠这方面的政策调整就想彻底解决目前已经存在的养老金的隐形债务问题(个人账户基金实际被侵占的事实),是十分幼稚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合理调整以及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投资运营才是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困难的根本。

  4.3 山东省离退休人员再就业与参加养老保险情况

  文章前面阐述了延迟退休政策对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影响,本节利用 2012 年 8 月份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直观展示延迟退休有可能对就业和社会保险带来的影响程度。

  由于离休是指 1949 年 10 月 1 日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年龄均已偏大,对就业影响甚微,且现阶段其数量较少,未来将逐渐减少,对这会保险的影响程度也可以忽略,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将离退休人员统称为退休人员。下面利用 2012 年 8 月份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山东省退休人员在就业和参加养老保险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

  4.3.1 山东省退休人员基本情况

  对抽样调查中正常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进行退休原因频数分析,得出表 4-2 结果:山东省的退休人员中 77%的退休人员属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常退休情况,而符合国家法律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占到 19.8%,以上两种都不属于的仍有 3.2%。

论文摘要

  4.3.2 山东省退休人员再就业情况

  在抽样调查问卷中,以“上周为取得收入劳动 1 小时以上”作为被调查者是否为就业人员的依据,利用 SPSS 分析软件对“离退休原因”和“上周为取得收入劳动 1 小时以上”进行交叉分析,得出退休人员再就业情况,如表 4-3,山东省退休再就业人员中,属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常退休的占 62.8%,由此可见,在退休人员队伍中,正常退休的人员对再就业的期盼值较高,他们认为自己仍能胜任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再就业退休人员中仍有一部分是法律规定的特殊工种、因病退休和政策性提前退休人员,这些人员是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身体素质已不能承担工作压力的人,却仍有一部分活跃在劳动力市场。

论文摘要

  4.3.3 山东省再就业退休人员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级别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情况

  利用 SPSS 分析软件对抽样调查数据中“正式办理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进行选择个案,并分别将“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级别”和“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与“上周为取得收入劳动 1 小时以上”进行交叉分析,得到表 4-4、表 4-5 结果:其中,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级别的退休人员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退休人员再就业比例最高,而没有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级别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比例均最低,这表明,在山东省,取得职业资格级别或者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退休人员面临较好的再就业前景,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需要较高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人员来担任,另一方面这些退休人员出于实现个人价值等原因的考虑也愿意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4.3.4 山东省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情况

  在 SPSS 分析软件中,对“参加养老保险种类”进行定义变量集,使其包含所有的养老保险种类,并将这一变量集与退休人员的“离退休原因”进行交叉多重响应,得到表 4-6结果:山东省退休人员中,99.93%的人员参加的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而达到退休年龄正常退休的人员中,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也达到了 99.93%,因此就山东省而言,退休人员是否回归劳动力市场,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影响较大,换言之,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在山东省退休人员中的影响范围较广,需谨慎制定政策,避免政策实施后带来的负面效应。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4.4 延迟退休年龄与企业、个人利益

  2009 年 8 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曾就我国现行退休政策问题对北京、成都两个城市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被调查者反对延长退休年龄,4%的被调查者赞成只延长男性退休年龄,7%的被调查者同意只延长女性退休年龄,14%的被调查者同意同时延长男女退休年龄。而在对我国现行退休政策满意度调查时,只有 1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其余的均认为我国退休年龄合适或偏高。

  2013 年 1 月至 3 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延迟退休问题又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扩大了调查城市范围,在全国选取了 20 个调查城市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0.4%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延迟退休年龄,56.4%的被调查者表示反对,另有 13.2%的被调查者持中立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具体参见表 4-7。

论文摘要

  以上两次调查,虽然在调查方法和范围上不尽相同,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但是在样本量和问卷设置等方面的相似,使得两次调查在数据比较上有一定的延续性。从两次调查结果发现社会大众对延迟退休政策没有达成共识,多数人持反对甚至坚决反对态度,但是2013 年的调查数据较 2009 年,反对延长退休年龄的人数所占比例在减少,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程度在逐渐提高。

  4.4.1 延迟退休年龄损害企业利益,企业对政策支持度不高

  从 2013 年延迟退休抽样调查结果来看,不同社会群体对延长退休年龄的态度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分职业身份支持延长退休年龄情况中(图 4-1),仅有 24.9%的老板支持该政策,为何企业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支持度如此低呢?

论文摘要

  经作者分析,企业不支持延迟退休政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大多数企业“新陈代谢”的要求,希望及早补充年轻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体力和精力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巴不得员工早点退休,自然不支持延长退休年龄。二是减轻单位负担,老员工工资一般都高于年轻员工,而且在此基础上企业为老员工缴纳的各项保险费用也明显高于年轻员工,企业为了减轻单位缴费负担,增强竞争力,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支持度较低。三是如果企业真的需要某些专业人才或技能人才,也可以采取返聘退休员工的方式,这样不仅能满足企业需求,而且不用缴纳相应的保险费用,“一箭双雕”。

  4.4.2 行业间差异性较大,大多数职工个人利益受损

  从 2013 年延迟退休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社会大众反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原因(参见图4-2)主要还是出于“公心”,即支持年轻人就业,除此之外,绝大多数职工反对延迟退休政策是因为个人利益受损,但是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反对延长退休年龄的具体原因却有差别:

论文摘要

  一线工人和普通职员等蓝领阶层对延长退休年龄表示坚决反对的原因是,他们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普遍偏大,工作收入普遍不高,学历相对较低,工作年限相对较长,保障程度相对较差,身体素质也普遍较差,他们一般都希望提前退休,而在他们身体已经几乎透支,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年龄,可以领取与在职工资相差无几甚至高于在职工资的养老金,在家休息的时候却要延长退休年龄,他们自然坚决反对。从图 4-2 社会大众反对延长退休年龄中可以看出,“早点退休享受生活”占到 45.6%,比例较高,“身体状况不好”也占 24.6%。

  尽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目前不用缴纳养老保险,但将问卷调查数据按照单位性质分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反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比例最高,约占 61.8%,原因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待遇较好,在职的工资与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差别不大,而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到一定级别后再想提升也较为困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支持延迟退休政策的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比例最大,达到73.9%(参见图 4-1),原因在于,他们工作环境相对优越,身体素质相对较好,而且由于他们学历高,受教育年限长,他们希望增加劳动力寿命,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管理特长,实现人生价值。并且,对一些领域的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五、六十岁的年龄,正是创造力比较强的时候,过早退休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种遗憾,对国家和社会来说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在图 4-3 社会大众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原因中,“多发挥自己的特长”、“身体好”、“退休后有失落感”排在前三位,三者所占比例相加达到 89%。

论文摘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