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发展脚步总是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换言之就是科技从根源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其说低碳发展最本质的问题是一个能源的问题的话,倒不如说本质问题是能源技术的问题。虽然按照我们的认知来说即从理论上来说“低碳技术”是来源于“低碳经济”之后出现的,但是本质上来看我们却反而可以认为是低碳技术早于低碳经济,正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才推动了低碳的发展。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忽视科技的推陈出新,而这恰恰也与我国“十三五”规划意见中的创新理念十分契合。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的结果得知技术上的创新对节能或者降碳的贡献程度是基本长期维持在 38%左右,大概在 2050 年前后将会达到 50%左右[37].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建筑等等众多行业,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支柱产业。因此在科技支持政策上的对科技进步推动,对未来的中国低碳之路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的发展,科技工作者们正视图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加速融合,国家也在加快构建中国低碳技术的创新体系。一是不断强化自主研发的工作力度并下更大的力气用于先进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编制能源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科技规划,并将其纳入了国家和地区“十三五”规划。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工作者在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技术领域都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二是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的构成结构。三是要通过不断加强低碳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来提升其引导作用。四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或者完善机制来构建科技创新从而系统解决“锁定效应”.
5.全民参与政策。
中国作为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社会要发展必须要依靠广大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例外。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对各行业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和成就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各阶层能够积极广泛的参与进来。尤其是低碳领域的企业、挥非政府组织在引导全民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典型引导。
开展试点工作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政策安排,通过开展各类低碳试点,规范试点的工作,从而探索在生产环节、流通交易环节、消费全过程低碳管理。
(1)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2010 年 7 月第一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公布,由于我国地域广,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情况不相同,2012 年 11 月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通过表 3-17 可以看出在 6 省区和 36 城市的低碳试点分布是比较均匀的,除了湖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之外的地区都已经有了低碳试点城市,这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各试点地区的资源禀赋、试点目标、工作重点和实现路径从而更加有效地探索不同地区之间低碳发展之路。通过对试点进行考核,发现列入试点的 10 个省(直辖市)的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全国总体下降幅度,试点起到了较为突出的典型示范作用。
(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随着地方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兴起,我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和重庆都先后启动了地方碳交易市场。各试点通过碳交易市场内部交易进行碳定价从而带动相关领域的低碳发展,使行业内的企业意识有了较为显着的提高。
(3)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 2013 年 10 月我国开始启动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并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配套政策。选择了一批基础好、有特色、代表性强、依法设立的工业园区进行试点建设,推广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通过园区的发展经验来进一步的引导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目前第一批 55 家园区已经通过评审并正式纳入试点,正积极组织编制试点园区实施方案。2014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低碳社区试点工作,从社区的设计规划和建设管理中探索有效控制城乡社区低碳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并通过推动城乡社区低碳化发展来促进全国的节能降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