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历史上的这些名家都是在借对山石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积极执著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内心世界,文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山石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这种耐人品味的内在精神,也正是山水画精神的所在。
(2)掇山叠石的造园技法
掇山叠石的造园技法在古代造园中就经常出现,经过长期的实践,成为了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以人工堆山的方法仿效自然山水造园,汉武帝建太液池,在池中央修建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到了两汉时期,无论是采石还是堆土皆以模仿自然山水为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已经开始了,这一时期已经确立了以自然山水为园林主题,挖池堆山也加大了规模,叠石堆山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由于文人诗画的影响,园林的建造不在拘泥于对自然山水的模仿,而开始追求写意的山水园林,在小的空间里建造精致的山水园林,这一时期,掇山叠石开始出现在私家园林中,并且技术更加的精湛了。明清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这些园林借助自然本身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人工的假山石作为装饰。在私家园林中,叠山假石成为了造园的主题,这个时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假山作品。还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叠石大家,如计成、石涛等,石涛为当时著名的画家,他画了很多优秀的山水作品,画中的山石常被后人拿来仿造建园[46].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山石是不可缺少的主体景物,在园林造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山体有划分空间、隔绝视线和降低噪音的作用,江南的大型园林像拙政园、沧浪亭、留园中的山体都比较大,这些山体把园中的空间分成了不同的景象,起到了划分空间的作用。拙政园中部进门处的黄山假石和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后的"云冈",在园中起到的是隔绝视线的作用。
3.3.2 水体
(1)水体的运用
除了山体外的水体也是自然界重要的构成,山体和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无论在山水画中还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家园林,水体都是园林中不可缺的物质组成部分,因此古人云"无水不成园,园因水而活".汉武帝在长安太液池,池中置山,开创了以山池为园林主体的先河。在私家园林中,因为园林的规模较小因此不会在园中筑山,而是以水景和花木为主。明清以后有大规模的皇家宫苑出现,这些园林都建在了地下水源丰富,雨水充沛的地方,如康熙年间修建的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等都巧妙的引用了自然山水,最为突出的要属圆明园,它把山间的泉水引入到园林中,形成了开阔的湖面[47](如图 3.23)。
水体是古典园林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它不但可以划分空间、控制视距、还可以联系景物和景观,如园中桥、廊、岛、岸的分布都与水面相关。
(2)水景的分类
园林中的水景分静态和动态两种,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形态和造景功能。园林中的水体还分自然式和规则式水体,自然式的静态水景是主要用来造园的水景,海湖、池塘、溪流、瀑布是它主要的水体形式。湖海常见于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昆明湖和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湖州区。水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江南园林的局部景区,如苏州的拙政园中庭园内常见这种水池,园内水池呈不规则的分布,造园者常在水池中种植荷花并布置假山石。溪流在园内的布局形式是小溪或者山体之间的山涧,颐和园的后湖,水面时宽时窄,曲折幽深,岸边的景物根据溪流的变化而变化[29](如图 3.24)。瀑布在山水画中常见,但是因为它特殊的构成要素在园林中很少见,它需要很充沛的水源,和大量人工的修筑,才能在园林中体现。如苏州狮子林问梅阁北侧屋顶建造的四叠瀑,为了方便观赏在瀑前还建造了观瀑亭(如图 3.25)。
3.3.3 建筑
(1)山水画中的建筑
建筑在山水画中经常会出现,它是山水画景观构成的一部分。北宋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是一幅描绘山间楼阁的著名山水画,全画构图非常的精巧,山间的楼台雄伟庄严(如图 3.26)。南宋李嵩的《夜月看潮图》也是一副以建筑为主的山水画,画在了一个椭圆形团扇上,扇面上亭台楼阁,明月当空,后面还有被山雾笼罩的远山,这幅画中建筑是其主体部分,近处的亭台楼阁用花青和墨染成冷暗色调,线条有力而变化多端,建筑物结构比例协调,楼阁上的装饰刻画细致入微,造型优美[48].
小茅屋、房舍、庭院之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也是画家最喜欢描绘的建筑类型之一,小茅屋在许多古代山水画中经常出现,它们在整幅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比较小,常被隐藏在山脚或薄雾中,文人常用这种小茅屋在寄托自己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还出现了一种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宫殿是皇家居住的建筑类型,为了彰显帝王的权威,它的规模最大,宫殿建筑往往比较雄伟壮丽,色彩也比较艳丽,以黄色和红色为主。
(2)建筑的景观作用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在山水画中还是园林中,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是景观中的标志性组成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园林内的建筑不光要满足人们居住、休息、宴客、读书、听戏的功能外,还要美观起到装饰的作用[49]
.在山水园林中,山石和水体是园林的骨干,建筑即是观赏点又是观赏对象,因为人们在欣赏山水景观的时候往往都在园林建筑中观赏,所以园林建筑不光有景观构成的功能,还要创造出好的视点来观赏园中美景。建筑在园林中的布置,主要是围绕山池或依山傍水,这些都是从山水画中建筑的摆放中吸取的造园形式。园林中的建筑分单体建筑和群组建筑,单体建筑使用功能各不相同,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它们是园中局部区域的构图中心,因此对建筑的选址、造型、细节的处理都应该非常的讲究。建筑群组相比单体建筑就复杂多了,它又被分为封闭和开敞两种。封闭是指由庭院、建筑、山石、水池、植物等组合的空间,追求的是幽静安逸的感受,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主景空间的建筑大多都是封闭式的布局(如图 3.28)。
开敞的建筑群落主要是为了欣赏视线外四周的景观,如拙政园·远香堂和倚玉轩这一组建筑,造园者在造园时非常注重建筑组合的整体形象,所有的建筑组群视线向外,景观作用很突出(如图3.29)。
(3)园林建筑的种类
因为地理、气候、环境的因素,导致了园林中的建筑在造型、布局、功能上有很多的变化,但是不管有多少种变化,建筑与周围景观协调的原则是不变的。园林内常见的建筑种类有厅堂、轩、馆、楼、亭、廊等,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功能和用途。
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主要用来招待宾客,因此厅堂在园中的位置比较突出,厅堂的造型比较高大宏伟,厅堂周围的景观也是园中最美的。
轩:是用来读书的,因此轩常建在园中僻静的位置,如拙政园中的倚玉轩。
楼:多建于园林周边或山上和岸边,主要是用来观赏美景的,楼一般都有两层,这样就可以看到更远的景观,如拙政园中的见山楼。
亭:也是用来观景的,但是有可以供人们休息和遮阳避雨的功能。它不仅是园林景观的点缀,也可以作为一种景物被人们欣赏,因此亭的轮廓多变,样式也很丰富,选址也比较自由,如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亭,和留园的可亭。
廊:用于园内各建筑物景观的联系,还可以用来划分空间,廊的形式多样可分为直廊、曲廊、弧廊、复廊等。造型以小巧玲珑为主,墙面有漏窗、花窗、书山石等作为装饰[50].
3.3.4 植物
(1)植物配置的文化心理
植物是山水画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构成元素,植物对于山水画来说不光有点缀装饰的作用,还是造园者一种心灵的寄托。
中国画中的植物姿态有曲有折,画家不光注重对植物姿态的描绘,还注重画中植物的摆放。画中的植物不光要有形美还要有内在,文人把个人的感情植入到了园林中的一草一木,把它们拟人化,比如山水画中常出现的松柏,它们象征了文人的坚贞,孤傲耿直的品格。梅花象征了文人刚强不屈的意志。荷花象征了文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竹象征了气节,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这些都是文人常使用的植物[51].
(2)植物的种植形式
植物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也是园林中的主要色彩。在园林中属于不断变化的景观构成物质,它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生理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使园林有了趣味和生机。园林内植物分布很广,几乎视线之内的任意角落都可以看到,它们在园林中构成了近景、远景、和中景,使园林的空间层次感更加的丰富。植物的种植形式分规整式和自然式,造园时植物的配置主要以自然式为主,自然式又分为孤植、丛植和群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52].
孤植:通过单独的种植一种植物,突出花木本身的色彩美和形态美。例如狮子林高大的银杏树,与山石水景配合,树影倒影在水中,丰富了空间构图(如图 3.30)。和网师园梯云室前小庭院一侧的白皮松,枝干随意生长,形态优美,使整个庭院看上去很柔美(如图 3.31)。
丛植:是指一株以上或十余株的树木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在园林中起着划分空间的作用,丛植可以形成极为自然的植物景观,例如在拙政园和网师园中的桂花丛的景观。
群植:较大规模的种植形式,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美为主,具有"成林"之趣。这种种植方法在北方较为常见,如颐和园的万寿山,种植了大片的松柏构成了一幅郁郁葱葱的园林景象。在古典园林中,群植也可以是多种树木在一起组合,这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生动,园林色彩更加丰富。例如拙政园中的山林就是由槐树、皂荚、夹竹桃、枇杷等组成的混交林,大面积的色叶变化使空间的色彩丰富艳丽。
3.4 色彩语言
3.4.1 中国山水画的色彩演变
在中国的古典美术史上,实际上是以色彩作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但随着其他艺术形式不断的产生,慢慢被"主流"所替代和忽视,古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只是追随"主流"文人所提倡的技法和精神内涵。在中国最早表现出古人对色彩语言理解和应用的是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由莫高窟、西千佛洞和西榆林窟等552 个石窟组成的,当时用来绘制壁画的颜料都是用矿石研磨并从中提取而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从西域运来的,像在壁画中常见的纯粹的蓝色和绿色,这些颜色都是用蓝宝石和孔雀石研磨的。[36]
我国在 1600 年前就已经有了很高的颜料制作技术和色彩的发明,因此,中国的颜料制作技术在当时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壁画主要以红、黄、绿、蓝、白、黑、褐 7种颜色为主,色彩非常丰富、浓厚、艳丽、富贵,这些壁画都属于唐代的重彩风格,这时的山水画只是作为壁画中人物的背景[53](如图 3.32)。从汉代绘画开始常用的色彩以青、赤、白、黑、黄五色为主,任何色彩最重的就是黑色,最轻的就是白色。至魏晋时期,佛教美术开始传入,改变了绘画中的黑红色基调,青绿渐渐兴起,这时的山水画也只是按照物体大概的本色来进行描绘,被称作青绿山水画。《游春图》)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幅青绿山水画,当时绘制这样一幅青绿山水画的画材是昂贵的,因为用来勾线的金线必须是用真金制成的,这样才能表现出它的明艳和富贵(如图 3.33)。青山绿水发展到元赵孟頫和钱选这一时期后就摒弃了辉煌华丽的色彩而转为清新朴素的复古风,主要代表作为《鹊华秋色图》(如图 3.34)和《浮玉山居图》(如图 3.35),它们都属于文人画中的青山设色山水,画中的两座主峰以花青设色,斜坡,树干、屋顶、近水岸边、又以黄、红、赭这三种暖色调为主,这两种色调为互补色,运用的非常精妙[54].
宋代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的文人开始参与绘画,他们更多的倾向于自然,不加雕琢、淡雅的色彩应用,因此水墨开始兴起,写意山水画逐渐成为了中国画的主要画风,用水墨来表现画面的青绿颜色,并略施赭石、花青、青绿的浅绛。无论是青绿的山水画还是淡雅、单一的水墨画,都要求了自然与精神的统一。
当时文人画所注重的抒情写意精神导致了画面色彩偏于明静的冷色调,因为水墨淡彩才能让不平静的心得到安抚,淡雅的色彩不仅符合文人的审美要求,还符合文人的精神追求[55].
3.4.2 用色原则
"随类赋彩""以色貌色"是中国山水画的用色基本原则,意思是绘画时色彩应按照不同的物象而给予概括性的设色方法,虽然"随类赋彩"要"随类"而进行色彩的描述,但这种描述不是纯客观的把物体的本色表现出来,而是为了表现艺术效果,可以根据文人的情感进行抽象的色调处理。
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水色:春绿、夏碧、秋清、冬黑。"9是指水色在不同季节里的变化,这里的水色不是水本来的颜色,而是一种主观对景物色彩和文人的情感进行融合的感受,是用色上具体与抽象的共同杰作[56].
3.4.3 园林中的色彩表现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色调的处理手法上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山水画中的色彩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色彩都源自于自然和文人的精神感悟并相融合而产生的。他们在对色调的处理上大概可以分为 3 种[57].
(1)注重主次
这里的主次指的是在画面上色彩的主次和色彩搭配的主次,通过对色彩的调和使景物达到相互协调的美感。例如我们在一些著名的山水画作上常见山的高低起伏,在山间和山脚总是有溪流、船舶、茅屋、行人和色彩艳丽的植物等穿插在其中作为点缀,它们在画面中不光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衬托主景的作用。它们的色彩和主景不同,色彩所占的面积也不大。
若是画中只有山水而没有这些点缀,或是点缀所占色彩面积比主景还要多,那么这幅画的画面会显得一片混沌,毫无生机。
在皇家园林中水体占园面积最大,水体一般很宽广呈规则形状分布。因此水色在园林色彩中占主要地位,属于园林的主色调。园中的建筑物、植物等色彩为园林的辅助色和点缀色,这些辅助色多以黄、绿、红为主,点缀色为园内的观花植物和动物为主,它们倒映在水中,为平静的水面增加了很多的生机。
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湖中有三座小岛,小岛倒映在湖中,岸边的绿树浓荫,岛上的建筑色彩艳丽,通过这些色彩因素在排序中按强弱、方向、大小等有规律的配置和排列,才能表现出宁静、高雅的心里感受(如图 3.36)。
(2)对比色的调和运用
对比色的调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搭配,以色相相对或色性相对的色彩,产生统一和谐的效果,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等颜色的搭配,使用这种具有强烈对比的色调可以使画面感更强,画中色彩更加庄重、高雅。例如在山水画中画的背景多为赭石这样的暖色调,而画中的山峰多为花青这样的冷色调,这种色彩搭配就是利用对比色调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可以增强画面的对比度,使画面很显眼,同时又调和了画面的色调,产生一种不一样的美感。
在园林的建造中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色彩配置,主要的对比方式有互补色的对比、冷暖色的对比等手法,通过对这些颜色的调和,使色彩在园林中的搭配更加美观,更具特色。例如拙政园中棕褐色的廊柱、围栏与园林中的植物形成互补色的对比,墙体下半部土黄色的饰面和上半部粉墙的冷暖色对比(如图 3.37)。
(3)单一色彩的变化调和
山水画中的墨,实际也是在色彩的范畴内,中国古代以"五色"为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墨在山水画中取代的也是色彩的功能,[37]即为"黑"色。墨的深浅也有变化,这就是色彩的明度变化,明度的变化也是色彩的基本属性之一。
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建筑的颜色以青-灰-白为主,园中植物的颜色由深绿-浅绿-黄绿为主,廊柱和围栏的颜色以褐色-灰褐-黄褐为主,这些都是单一色彩的明度变化,江南私家园林的色调主要以古雅平淡为主,建筑色彩取冷色调,屋顶的砖瓦多为灰黑色,墙面用白色。墙面和屋顶的黑白色调,显得恬静安逸、简洁优雅。如网师园沿墙的曲廊,在白色围墙上装饰灰色的漏窗,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