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引证
基础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纸资料。对基础资料的搜集是旅游景观规划认知阶段的重要环节。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形成论文的理论支持,以指导拦道石村旅游景观的规划。
1.4.2 实地调研
在搜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踏察平山县拦道石村,进行现状调研,调查拦道石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要素现状实际情况。通过走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当地居民来获取基础资料,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直观感受。对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规划区域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拍摄照片,对现存建筑、道路、水体、植物等进行研究,分析发展旅游业的开发价值。
1.4.3 系统分析与整合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附的旅游资源单体评分表(表)方式,对搜集基础资料和实地踏察的结果进行打分和分析,获取相关数据,从而找到数据所反映的资源特征,定性分析这些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利用计算分析得出的旅游资源评价,构建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框架,提炼出重要的旅游景观要素,强化拦道石村的旅游景观特征,达到平山县拦道石村的最佳景观效果。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结合运用到拦道石村的景观规划当中,形成特色旅游景观规划的新思路。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景观具有丰富的特征与表象。因此,人们对景观的认知也是见仁见智的,从不同学科的专业角度对景观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目前较多的是从美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三个方面来定义。首先,从美学意义上来说,“景观”(landscape)的原意是指“风景”,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16 世纪末,“景观”还仅仅是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到了 17-18 世纪,园林设计师们便开始将人为构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景象称作景观,并对此进行评价、设计[10].其次,从地理学意义上来解释,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将景观定义为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组成的地理综合体,首次将景观概念与地理学相结合,除了强调地域整体性,更强调其相互作用的综合性。最后,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景观。在 20 世纪中期,欧洲的学者将景观概念与生态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思想的引入使景观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1].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景观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触及的地域综合体,将地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看作是这个空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12].它注重景观整体意义上的研究,强调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景观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将文化概念引入景观生态学,使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从单一的自然生态系统扩大到结合人文科学的美学、心理和社会等领域的复合生态系统[13].
20 世纪后期,出现了“旅游景观”一词。此后,景观生态学的理念也被引入旅游规划研究当中,主要用于旅游区域的开发、利用与旅游环境的保护研究[14].主要是从生态旅游角度进行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有效地保持旅游区域的景观特色,规划乡村特质的景观意象。20 世纪中期,欧洲学者对乡村景观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15].对于乡村景观的规划原理,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而展开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系统。通过乡村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生态格局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协调发展[16].各学科之间互相借鉴,有力地推进了旅游景观的研究[17].
1.5.2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旅游景观的研究仍是以地理学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鉴赏力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对旅景观的研究融合多学科内容。在韩也良看来,可以将一个风景名胜区看作“生态景观”,因此将“景观”概念移入旅游研究当中,提出“旅游景观”这一概念[18].孙文昌在《旅游开发学》中表述,旅游景观是指一个区域的整体面貌,即各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王兴中在《旅游资源景观论》中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旅游景观,他认为旅游景观是特定的旅游时间、空间内的自然、人文结合的复合景象[19].钱今昔在《中国旅游景观欣赏》中将旅游景观表述为在一定的区域内,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综合作用的景象,它强调的更多的是各种组合要素的综合特征,融合了旅游者的主观感受。俞晓萍在《中国西部地带旅游景观特色研究》中认为,旅游景观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区域总体环境[19].王清廉则认为旅游景观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其相互结合的综合体或大体相同的综合区域[20].综上所述,将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观赏性的自然环境、构筑物、文化精神现象等,甚至于存在该区域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内容称为旅游景观。
基于旅游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不同的研究角度综合来看,旅游景观是一个“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综合形成的,能产生吸引力的地域综合体”.旅游地理学注重旅游景观的类型和特征;景观生态学则强调旅游景观的格局和形成过程。不同的学科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没有强调旅游景观的核心是旅游吸引力。在旅游学中,部分学者认为旅游景观等同于旅游资源或者是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后所形成的产品,旅游景观被认为是旅游资源的下一级分类单元[13].
1.6 相关理论
1.6.1 景观生态学
20 世纪初期,欧洲的学者将生态学原理引入到景观概念中,这个时期的景观生态学强调整体论观点,并且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景观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0世纪后期,在北美景观生态学开始逐渐兴起,这个时期的景观生态学较多地注重理论和数量的方法,并将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应用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当中。
景观生态学结合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原理,以整体景观作为对研究对象,通过生物、环境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景观功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从而维持景观结构,改善景观整体功能,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从组织水平上讲,景观生态学处于生态学系列中的较高层次,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旅游景观规划可以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景观结构进行合理地规划,维持自然景观生态功能,使基质、廊道、斑块等生态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合理,使物质流、信息流与能量流传递与转化畅通[21].旅游景观规划总目标是协调景观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改善旅游区景观结构与功能,以提高旅游区环境质量,促进旅游区景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达到景观生态要素的协调共生。
1.6.2 消费行为学
旅游景观规划是人类为满足自身活动需要而进行的,所以,要充分考虑人类的消费需求。旅游景观的规划,要以人类需求为向导,以满足人类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使旅游景观规划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谐统一。旅游景观的规划要综合考虑各个层次的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从注重旅游者的精神感受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规划出使人身心愉悦的景观环境[22].但是,由于旅游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差异,在感知旅游景观方面形成了差异,最终表现为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差异。旅游景观的设计要以人为本,综合协调旅游景观设计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
1.6.3 行为地理学
旅游环境的差异是产生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生长环境会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23].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与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行为地理学是对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习惯、行为心理、行为过程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行为地理学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从人类行为的角度,采用非机械、非规范的方法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过程的习惯并发现其发展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各自的行为习惯,当成为集体时,则以人群的习惯表现出来。旅游景观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系列相关的多种元素与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设计创造了景观,景观反过来也传达给人们一定的意象,能引导人们根据景观意图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活动。因此,了解与旅游景观规划有关的人类的行为习惯大体可以指导场所和流动路线的确定。当人们有目的地的行动时,两点之1的。因此,在旅游区域的草坪里使用率最高的不是预先铺设好的碎石、木桩等各种材质的人行道,而是最方便快捷便能穿过草坪的人们自己踩出来的道路。这也正说明了路线的设计铺设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不符合人们的行为心理。而针对这种不合理,通常采取围墙、高差设计等方式进行强行调整,这样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会给人们的行动带来较大的不便。所以,在进行道路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点和行动习惯,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然而,当人们不清楚如何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又总是摸索着前行,返回时又常习惯于沿着原路返回。所以,在设计旅游游览路线时,必须设计环路,使旅游者在任何一个点都能回到环路。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行为,它往往不被人重视,却更能体现人的本能以及下意识行动。除了交通道路通行要根据交通规则右侧通行外,人们通常习惯于左侧通行。另外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一些安全通道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左侧通行的习惯。所以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给人们的游览行为带来便利,满足人们旅游的愉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