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结论
目前,关于居住区水景的研究多限于对居住区系统景观的研究,较为全面地论述居住区水景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对现代居住区水景系统的分类、设计方法分类、水源水质的保障、冬季水景的维护、节水排污、亲水环境等方
面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现代居住区水景系统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课题,由于时间、能力有限,本文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提出一个居住区水景的最佳方案,而是根据实地调查和对保定市维多利亚夏郡小区系统的分析提出居住区水景规划的理念、可取之处和不足以及修改建议,对规划者和居住区水景的建设者给出基本的创新性的思路。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居住区水景系统规划与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初海涛。 哈尔滨市地铁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赵兴华,京园林史话,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P52 一 117
[3]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南方建筑,2003,VOL.1
[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区规划,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滨水景观,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吴志菲,水景住宅-在水一方营造时尚家居,中国建设信息,2002,VOL.163
[7]夏兰西王乃弓,建筑与水景,第一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莫慧。刘建华。钟新华。胡卫卿,居住区中水处理系统方案及经济比较,中国给水排水,2002,VOL.2
[9]谢芳。 试论未来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对策[J]. 山东体育科技, 2005,27(1): 55-57.
[10]吴良铺,人居环境导论,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杨鲁豫,王宝贞,城市水资源短缺与雨水收集利用王琳,给水排水 2001
[13]张弘,“塞那维拉水景花园住宅小区”课题研究,住区,2001,VOL4
[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O 一 93
[15]冯蕾,韩辉,徐峰。颐和园和北京植物园水景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l.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6]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7]邓旭。 风水理论在居住区外环境规划设计的运用研究[D]. 西南大学, 2007.
[18] 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24(4):49-55.
[19] 陈燕海,张晓芬。城市供水水源应急预案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3(6):31-33.
[20] 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海河水利,2003(3):1-4.
[21] 阎官法,贾涛。郑州市城市应急供水与应急生活供水定额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21-23.
[22] 汤卫文。关于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制定的若干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3):276-280.
[23]王敏尔,董志勇。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初步探讨。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2003, 31(5 ):575-579
[24]来源: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网
[25]陈亚萍。渭河陕西段水体污染评价及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6]李莲芳,曾希柏, 李国学,梅旭荣。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潮白河流域水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2006,25(2):471-476
[27]李琨。 我国城市居住小区水景研究[D]. 中南大学, 2009.
[28]徐峰,牛泽慧,曹华芳主编。水景园设计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9]张苹芳。 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30]张岱年,方立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赵学敏。湿地一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2]丁自峰。 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 浙江大学, 2009.
[33]王植。北方住宅水景设计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34]陈奇梅,杭昊。唬拍山庄规划建筑设计。住宅科技。2004,3
[35]陈激,陈红英。维持人造水景的水质措施。山西建筑。2005,7
[36]邓云兰。杭州住宅区水景观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1
[37]杨金虎。城市小区水生态利用技术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
[38]罗峻。现代居住环境中水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3
[39]毛培琳、李雷,水景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40]朱钧珍。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3
[41]陈六汀着。艺术之水--水环境艺术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2.
[42]罗斌。融于自然山水的居住建筑[C].北京:建筑学报,2000.4.
[43]贺扬明。 现代居住小区园林水景设计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44]陈光吉。浅议城市雨水的开发利用。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1
[45]胡颖,汪翔。对雨水中水利用的探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7(6)
[46]陈红萍,王燕峰。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水景。园林。2005,6,
[47]欧阳东。“水景”住宅受欢迎的背后。城乡建设。2001,8,
[48]钱塘江畔的永恒风景一杭州春江花月。时代楼盘。2005,4
[49]邱德玉。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水一有景有情。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2
[50]李红蕾。住宅区水景设计反思与生态设计构想。山西建筑。2005,7
[51]沈淑红。城市住宅小区节水景观研究一以杭州市为例。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
[52]龚明,浅析水景在居住环境中的运用,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VOL3
[53]辛颖。 北京住宅区水景研究[J]. 硕士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54]张岱年,方立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一88
[55]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 .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 概念与原理〔 J]. 中国园林。2001,6:3一 10
[56]朱鸣,孙建军,徐亚同。景观水体的水质净化与生态维护[J].上海环境科学,2003
[57]Philip swindells 着,蔡建华译。池塘植物及其栽培[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8]孙艳,乔峰。居住区中的水景设计[J].建筑知识,2006,3:13 一 16
[59]曹秀芹,车武,城市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方案设计分析,给水排水,2002
[60]白德惫,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61]鲍世行,顾孟潮,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PZ 一 58
[62]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3]张苹芳。 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64]沈基清,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第一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P10P39
[65]毛培林,李雪。水景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7:26 一 30
[66]钱亦阳。居住区水景的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08
[67]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4:一 05 一 126
[68]孙艳,乔峰。居住区中的水景设计[J].建筑知识,200,3:13 一 16
[69]王淑慧,陈金泉。论节约型住区水景环境的营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70]张丽。现代住区生态水景中的水循环设计。规划师[J].2005.3:42
[71]章怡维。住宅区的水景设计[J].北京园林。2002,12:28
[72]钱亦阳。居住区水景的设计探讨[J]. 山西建筑,2008(7):75-76.
[73]徐立群。小区水景设计探讨[J]. 住宅科技,2003(3):15-18.
[74]张少红。刁铭人。浅谈庭园的水景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15-116.
[75]张华如。现代住区水景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7(5):345-347.
[76]闫晓云。人的亲水性分析及其与水景设计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
[77]戎晓红, 李春侠, 陆丹。 居住小区水体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簧--以徐州市华润花园为例[J]. 住宅科技, 2013 (4): 13-17.
[78]李鸿烈。现代居住区的水景研究[J].住宅科技,2002(11)。
[79]欧阳红玉, 陈必锋。寒冷地区城市的水景设计[J].低温建筑技,2004(5)。
[80]杨晓阳。居住小区环境美学与水体景观设计[J].贵州环保科技,2004(3)。
致 谢
时光荏苒,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期间遇到许多良师益友,感触颇深。我相信这段学习经历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
首先要感谢刘桂林导师在论文各个阶段所提出的高视点研究理念和观点分析,使我最终能顺利完成此篇文章。在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刘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敏捷睿智的思维、坦荡豁达的胸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入门之初,刘老师就教导学生要培养开阔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要与艺术学、规划学、哲学等相结合来系统的进行风景园林学习,刘老师的慷慨传教一直贯穿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与工作始末,并潜移默化的告诉了我如何为人做事,学生铭记在心,是我受用终生的宝贵财富,对刘老师的感恩之情,难以言表。籍此论文成稿之际,谨向导师刘桂林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愿刘老师的学术造诣之树长青、生活、事业蒸蒸日上。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及同学,他们给予的无私关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愿他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再次向教诲和指导过我的师长,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表示衷心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