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地域文化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 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农业景观的构成
农业景观是具有明显农业环境视觉特征的载体,包括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大地上的水体、植物、道路、建筑等物质要素和农耕文化、农民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要素[26].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农业景观是以乡村农业景观为基础的人文景观,是对当地农业景观的再现.它同时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会随着土地特征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自然的、社会的系统反映.因而,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农业景观是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集合[26].
3.1.1 水景要素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都离不开水资源,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水体作为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中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不仅自身蜿蜒柔美,还体现了景观中所蕴含的生命力[27].农业园中的水体景观要与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不同的景观环境中,水的形态要随着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而改变,从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3.1.2 植物要素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业景观中,植物要素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也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农作物,它是构成农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内农作物的种植、生长、丰收以及季节性变化是改变园中大地景观的活跃性因素;同时种植的农作物本身的体量、色彩、生长状态及果实的丰硕度也能够直接影响农业景观的审美.
3.1.3 建筑要素
民居是极其重要的地域性景观,民居的形式、用材等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来农业景观的地域性特征.同时,民居建筑与当地的农田互相搭配,能够为农业景观增加生活气息以及农业趣味.
3.1.4 民俗文化要素
中国是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在几千年的发展与积淀中产生了形式内容各异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差异促使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而民俗文化的丰富又推动了地域性文化的发展.
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当地农耕文化、地区建筑文化、及一些地域文化符号上.农耕文化是指在长期农业生产与农事活动中一个地区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并结合各类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形式,包括风俗、语言、民歌、戏剧、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农耕文化是我国最为普遍的文化类型.如北方是从游牧发展成耕种的,所以北方的农业生产大多是粗放型,以同种作物大面积的种植为主,到了秋季呈现一片金黄的农业景象.南方被称为鱼米之乡,普遍种植水稻和茶叶,所以呈现出一片四季常绿的农业景象.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活动在居民之间的交往中,融合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如冬至、清明,端午和春节等等.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如傣族泼水节、苗族的跳月节、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赶歌会等.另外,服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服装大多都是风格淳朴、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农业景观包括有形的动态景观和无形的文化景观,它们既是园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平原沃野的阡陌纵横、梯田的蜿蜒盘旋、绿油油的稻田麦地、丰收的果木桑麻、天真可爱的牧童,生态农业观光园正在以它独有的魅力进入人们的生活.
3.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3.2.1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立足于本地的产业,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和自然资源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保障.脱离本土只依靠外来资源,会增加园区的成本负担,还有可能出现盲目照搬造成项目雷同的现象.因此,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才是园区发展的长久之计.因地制宜是要着重分析场地精神,突出场地的个性和特色,包括场地的立地条件、场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场地周边的设施、风土民情等,通过充分挖掘场地的灵魂和潜能,合理规划,从而获得规划的灵感,使规划与场地完美结合[28].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
1)顺应场地的地形地貌,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山水元素,合理布置园区的道路与分区,尽量减少人工施工工程量.
2)尽量利用场地现有的材料,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能形成特色的景观,与周围环境能更好的融合.
3)充分利用场地的地域特性,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土民情和自然景观,要充分挖掘地域性特色资源,加以提炼并运用,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其地域性特色.
3.2.2 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受早期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农事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在园区建设中,要充分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以生态效益优先,进行适当的开发,营造和谐稳定的园区环境,而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园区的生态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园区内的自然植被,形成丰富的植被群落,以求调节环境,形成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控制开发量,要在自然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同内进行建设.生态优先,适度开发主要体现在:1)园区以适应自然为主,尽量减少人工建设;2)对园区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只盲目地追求园区面积的广阔,要充分利用并保护园区的每寸土地,使其生态环境良好发展;3)开发程度,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盲目发展,超出自身的承受范围.
3.2.3 多样创新,兼顾季节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旅游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态农业园作为众多旅游产业的一种,若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到多样创新,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来吸引更多的游客.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的多样创新一方面体现在园区的景观多样化上,要能通过灵活的设计,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活动内容,为人们进行多种活动提供选择;另一方面体现在园区项目的创新上,园区要时刻关注时代变化和行业动态,根据游客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园区项目,为游客提供别样选择,如引进新奇特的动植物品种、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出新颖的活动项目等.
由于气候的差异,不同季节的植物种类、形态特征、农事活动等各不相同,季节是景观营造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规划时需要兼顾季节因素,利用应季性的景观要素形成风格迥异的景观,能够缓解淡旺季引起的不良影响,提高园区的吸引力.
3.3 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
3.3.1 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表达涵义
表达,就是用语言、表情、行为、图形、以及具体实物等方式将思维成果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实质就是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挖掘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加以提炼、强化和升华,运用现代园林设计的语言和手法进行诠释解读[29].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表达包括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
1)自然地理属性生态农业观光园是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产物,我国最古老的造园专著《园冶》第一卷"兴造论"中把造园标准的原则概括为八个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说要尊重地域的自然属性.具体而言,就是在观光园的表达过程中必须从尊重自然开始:包括尊重地形、地貌、土壤、温度、气候、乡土植物以及动物等方面.特别是植物树种选择方面,要尽可能完整的保留原生态系统.除了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外,还应该注意配置的方式以及艺术性,达到景观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
2)社会人文属性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离不开社会人文背景.离开了社会人文背景,生态园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地域文化表达中,社会人文属性包括了乡土文化、历史沿革、历史遗迹、历史典故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等,它涵盖了生态、建筑、美学、行为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以一种相互融合的方式存在于园中,园区反映出的整体氛围就是这些要素综合作用的效果.这种氛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地域特色,它浓缩了地域人文因素的各个方面,显示出了高度的地域性特征[30].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说:"一个好的城市,就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边界[31]."这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具有连续性,在进行城市策划时,应该尊重和保留这种连续性,而不应该破坏它、割裂它.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亦如此.
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尊重和保留当地传统的文化特色.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地域文化表达上除了要满足使用功能和物质景观要求外,还要体现出人文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最终要体现出地域性特色.所以,社会人文属性的表达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关键所在.
3.3.2 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1)真实性地域文化在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中表达的关键在于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尊重当地文化的真实性,做到实事求是.地域文化的真实性包括反应时代观念与审美的真实性,还包括反应当地历史的地域民俗风情的真实性.对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表达真实性的尊重,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尊重,还要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场所精神真实的在景观中表达出来.
2)时代性生态农业观光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所以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需要充分把握地域文化的时代性.其规划设计必须满足现代人的功能需求、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否则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