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6362字

  3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研究

  3.1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发展

  3.1.1 城乡景观的发展现状

  (1)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冲突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7]".在当前的城乡景观建设过程中,某些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或者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保护,造成众多生态问题.比如许多当地植被被砍伐,而被水泥、铺砖等硬质材料的铺装取而代之;数量急剧增长的机动车辆,带来了空气污染的急剧恶化;越来越多的玻璃建材和灯光设施,使光污染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部分工业、农业的不合理分布和管理,使得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日益突出等等,各种传统污染问题和新型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城乡景观,并对景观的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景观基质、斑块和廊道受到严重破坏.我们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是: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38].

  (2)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失衡从我国城乡现状整体来看,城镇中的产业构成发展缓慢,第二、三产业规模偏小,导致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不及城市,对乡村的带动效果不明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偏重现象严重,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导致了消费水平的明显差额,巨大的贫富差距带来了多数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也给社会安定埋下了隐患.区域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城市带动农村犹如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有限资源与低效利用的矛盾在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中,乡村耕地被占用,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统计: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 36.16 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13.87 平方公里,我国人均耕地从 2000 年 1.51 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 45%)减少到 2005 年的1.40 亩[39].这对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另外,城乡存在不平等的土地制度.现行土地制度采取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方法,主要实现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集约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与现实的小农分散生产经营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现有的土地制度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严重浪费.

  (4)文化特色与空间秩序的丧失我国乡村数量众多,地域广泛,但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相对较薄弱,导致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总的素质不高,这些因素加大了城乡特色发展的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模式化,逐渐使各地城市发展形式趋同,农村景观特色鲜明,但因文化水平缺欠和设施薄弱,造成特色文化逐渐衰落.城市景观的建设模式和特点误导着乡村居民的建设思想,盲目模仿城市类型的建设导致了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的割裂,导致乡村独特的景观逐步被工业化的建设所取代,乡村风貌逐渐消失,本土特色愈来愈不明显,乡土文化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3.1.2 城乡景观共生的价值

  (1)保护环境生态价值将共生理念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将传统的"先图后底"发展模式变化为"先底后图".城乡景观规划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对城乡空间的破坏.要大力加强城市和乡村的生态和环保设施的建设,大力加强城乡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以改善城乡空间的综合自然环境.

  (2)促进城乡整体价值城乡空间景观共生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共同繁荣为宗旨,通过用地调整、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城市和乡村各项建设的合理布局,促进和服务于城乡结构的调整,使乡村能拥有城市的现代科技和优质服务,城市能拥有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城市和乡村统筹规划,最终达到城市和乡村共存、共生、共荣的理想状态.

  (3)增加现代经济价值城乡空间景观共生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出发,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中,依据"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合理利用荒地、坡地等,提高已建设用地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达到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增加土地利用的经济价值.并在景观经济上通过增加科技含量、增长产业链等手段,利用景观和创造景观来增加现代经济价值.

  (4)传承历史文化价值中华名族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蕴含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处景观中.城乡景观不仅是自然界的外在表现,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表现者.中国的历史不只存在于书本中,更蕴藏在中国大地的景观中.建筑、园林、小品、壁画等等,各种文化符号以不用的特色表现形式镶嵌在国家的城乡空间中.城乡空间景观共生旨在将文化与景观融合,在构成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传承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历史、文化与特色.

  3.2 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3.2.1 城乡景观共生的指导思想

  (1)集中利用,高效节约城乡 "三集中"是指: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机制推动下,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产业聚集和城镇建设推动下,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乡村的企业、耕地、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并非无限制、无序的空间集中,而是通过生活、生产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规划,节约有限资源并使能源达到高效利用.在城乡一体化之初,城乡的工业往往规模小、布局分散,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发展、重复建设的局面,资源浪费大,对生态的破坏也比较严重.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工业集中可以有力的整合工业资源,调整结构,各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形成良性循环.共享工业设施、材料、流通渠道等,不仅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更能节约资金、资源、土地.在城乡一体化改革前,农民是一种散居状态,这给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带来极大困难,电缆安装、自来水供给、有线电视、宽带安装等花费的成本极高.而近年来工业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人口的集中将使乡村的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水、电、热、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将大大提高,使城乡生活差距越来越小,逐步融合.

  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并在过程中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集中加强农业、产业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能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大面积强占土地,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并结合当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能力,决定土地流转的面积.土地集中将零碎地块整合,通过改善水利系统,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农业科技手段的集中规模化利用,达到农业的高效化;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规模化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粮油、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构成区域农业产业的特色化和品牌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