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共生的社会发展与绿地景观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2823字

  4.3 共生的社会发展

  4.3.1 社会共生--前提条件

  社会是自然空间中的一种特殊空间,是自然空间在发展演化中同化、异化、外化的产物,是自然空间中充斥着客观的社会内容的特殊部分.社会以人群共同体的形式存在,是人类生存、活动、相互作用的集合.从本质上看,社会是人类的主观和客观的聚集载体,也是人类相关事物和活动集合的表现.没有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空间的形成.

  社会共生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生活、生产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各种需求,而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提供良好的空间,充分容纳人类在其中的各种活动,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人类在空间中感到舒适和美好,从而激发人类在社会空间的更多更复杂的活动,从而加强社会物质转移、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4.3.2 以人为本

  社会层面的共生是指通过营建舒适的空间以促进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满足不同人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增强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使人们能有秩序和有组织地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网络得以完善,通过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各种形式群体组织的形成,以加强社会网络的稳定性[41].

  社会空间结构是城乡互动及各种社会关系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积累的状态[42].城乡空间也形成了承载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空间载体.前者既是后者变迁的结果,又对后果产生互动作用.

  城乡空间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创造的,城乡空间的设计必须与人性相契合.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以人为核心,是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思想.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环境应该是首要的设计原则,舒适、宜人是高质量空间最重要的要求.具体分为:

  (一)满足人的使用或活动要求--适用为人.空间是容器,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容量是否适合活动的需要,是舒适的基本条件.以广场为例,不同季节、不同日期、不同时间,在广场上活动的内容和人数都是不等同的,而且广场的区位不同,数量不同,周边环境不同等等因素,都影响着广场的容量.适用,要满足人的多样需要.城乡空间的多样性和空间职能的综合性可以综合利用、互相兼容在一起,不仅能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而且能缩短交通距离,节省时间,节约土地.

  (二)创造宜人的环境和场所--受人喜欢.宜人,内含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要求,而且这两个方面需要完美统一.宜人的空间不仅依靠美观的建筑或景观,更多依靠的是空间的良好氛围.

  (三)体现"人的尺度"--亲切近人.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的尺度"是人在长期生活积累中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度"存在于城乡空间的每个部位.有的情况下,"超大尺度"是为了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乡设计中,为了达到"宏伟"的效果,常常采用"夸张"的尺度,这一方式不仅给人们带来不便,让人在感受上有消极影响,并且为社会安全埋下隐患.城乡空间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场所,小到座椅、街道,大到广场、绿地,这些人工空间都是为人服务的,亲切近人的尺度才能让人有亲切感和归属感,更能方便人的使用和享受.

  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应在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自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上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关注与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如供人使用的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服务空间,供人欣赏的建筑小品、绿地景观等等,对其尺度、形式的良好把握,还有针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孕妇等的特殊设计,都是以人为本的表现,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方法.
  
  4.4 共生的绿地景观发展

  4.4.1 绿地景观共生--约束条件

  在城乡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新建设的需要和原有建筑物拆迁的困难性,土地占用面积在不断扩张,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而且对我国农业用地限额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完善的城乡绿地景观系统则可以作为城乡空间扩张的约束条件,大片的森林、农田保护区、果园、苗圃、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等,构成绿色屏障,起到良好的分隔作用的同时,还避免城乡建设用地的无限制蔓延,防止因城乡的迅速扩展导致的城乡间相连成片、土地资源吞噬现象.

  城乡绿地景观不仅直接关系到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的作用,而且是城乡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搞好城乡绿地景观还是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城乡绿地景观系统作为城乡空间景观的基质,在空间上起到了协调连续的效果,保证了各级斑块的生态链接和生态畅通.在功能上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使居民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得到满足,并且使人的心灵感官得到放松和娱乐,为城乡建设的主体即人类本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并且约束了现阶段的无序土地蔓延,为将来城乡的有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4.4.2 统筹发展

  长期以来,城市的发展一直是城乡建设的重点,城市绿地系统也在各种关注和建设中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城乡作为一个无边界的、整体的空间,并不是只有城市绿地系统完善了,城乡环境就能得到改善,现有的各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能完全消失,而是应该把城乡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应从城乡空间共生的角度出发,协调城市和乡村的绿地景观格局,塑造连续统一、点线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区域绿地景观系统.

  城乡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在宏观层次上要从整体出发,城市绿地与乡村绿地共同完善,通过绿色廊道、斑块的设置将城市、乡村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城乡绿地景观融为一体,谋求绿地景观在生态、经济、景观三个方面的最大效益,从区域角度合理布局城乡绿地系统.在中观和微观上,城乡绿地系统也是城乡形象的载体,系统中的绿化带、公园、湿地等往往是重要景观带和景观节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山水等资源,挖掘当地生态系统特征,塑造具有特色的当地生态绿地系统.

  城乡绿地景观在规划过程中,应结合区域规划,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湿地、保护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建设各种类型与功能的生态绿地系统,实现大地园林化的绿地景观形象.结合城乡用地总体布局结构,布置各种类型的公园绿地,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森林公园、生态公园等,形成绿化点、线、面相结合,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城乡绿地系统,并将设施完善化,布局合理化,构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乡渗透的绿地景观形态.

  将城市溶解,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是中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将面积广阔的乡村农田作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将高产农田渗入到城市范围,并将城市机能融入到农田,使农田与城市的公园、绿道、河流等绿地系统相结合,构成城乡空间生态系统的基底,是未来城乡绿地系统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式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农副产品的保障,并且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教育、休闲、体验的空间场所.

  在绿地景观构成中,景观立体化可以满足土地利用高效的要求,更是景观构成和多样化的一种方式.景观立体化包括将乔、灌、草、农作物相结合的植物配植手段,还包括创建由地面、墙面、屋顶等构成的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地景观体系,从而构建生物植被生态群落,提高生态循环的有效性.这种方式使城乡空间的绿量最大限度的得以增加,使有限的城乡绿地系统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