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与讨论
6. 1结论
本文对玉环县3个样本居住区的绿化情况进行调查,对3个居住区的绿化指标、绿化植物物种调査、绿化种植结构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一)居住区绿化指标(1)作为研究的3个样本居住区绿地率指标基本达标;在调查的3个居住区中,小区绿地率指标在综合反映居住区绿化方面,作为单一的指标进行评判意义不大,应结合其他指标对居住区绿化进行综合评价;居住区绿地率的规定不应低于30%的国家标准,同时也没有必要追求过高的绿地率,当然在规划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绿地率;对于新型的绿化模式的探索应该加强,例如垂直绿化,露台绿化、屋顶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出台更多实质性的规范条文鼓励民间开展这些方面的绿化建设,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生态效益.
(2)研究的3个居住区中心公共绿地数值均达到规范标准,且绿地建设水平与3个居住区自身的定位也较为符合.
(3)小康型居住区华龙时代广场、高档商品型居住区苏泊尔碧桂苑在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数据上高于安居型居住区,高级住宅区在绿化建设投资方面更大.
(4)通过对3个居住区绿化指标的研究,在进行某些项目评定时,由于指标还不够系统性、全面性,应结合住宅建筑规模、建筑平立面、建筑结构等方面综合考量.在建设项目周边区域,应该由地方政府率先大力建设森林绿地,居住区的绿化生态效益不仅是靠居住区本身,应与居住区周围的绿地环境配合建设,形成相互的整体,有利于绿化的生态效益发挥,也能够达到较高的人均绿地面积.
(二)居住区绿化植物应用(1)通过3个样本居住区植物群落区系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3个样本居住区的园林植物物种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也大致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气候等条件.棕榈科植物在3个居住区中应用较多,由于近年来棕摘科植物病虫害较为严重,建议应适量种植,若进行本土化种植,后期病虫害防止及养护成本较高,也影响居住区内其他植物的环境健康.应多采用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养护管理方便经济的乡土树种作为基调树种.玉环县乡土绿化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玉环今后的园林绿化植物应逐步增加乡土植物的利用率,使其与生态环境有一个更好的适应能力[93].
(2)通过对三个居住区植物物种群落的研究,其结果如下:三个居住区的植物种类都达到了一定数量,居住区的植物物种数量随着居住区的建设档次而不断提高,苏泊尔碧桂苑的木本植物物种数量最多,物种丰富性强.木本植物物种数量广,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好,居住环境生态调节能力增强,居住区的生态和环境质量越好,反映出要想提高居住区的环境生态质量,丰富木本植物的使用也是较为可行的途径之一 .
(3)3个样本居住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析,结果如下:作为代表的小康型居住区华龙时代广场和高档商品型居住区(苏泊尔碧桂苑)在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等指标方面要比安居型居住区要好.在公共绿地中有一些区域物种数量低,同时面积较大的灌木与草坪的模式,乔木与草坪的模式都显得较为单一,海都花园在这个方面相比其他两个小区就有欠缺,因为这种种植形式对居住区植物群落的结构以及植物丰富度是不利的.
道路绿地多出现在小区当中的园路,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上.道路绿化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与道路的面积或者尺寸有直接的关系.
总体而言,公共绿地是居住区中植物物种数量最多以及整体绿化效果最好的绿地类型,同时树种搭配合理,层次感较为丰富,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宅旁绿地的整体绿化效果也较好,特别是碧桂苑.居住区的群落环境与本地植物自然、半自然的群落相对比,在于住区内园林群落较少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进行绿化设计与建设.这与我们国家在设计与研究方面与当地自然条件的调查不足有关系.通过前述数据的对比分析,居住区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与群落面积的增加呈现正相关,由此可见,适当增加植物物种数量对于小区的生物多样性有利.
(三)3个样本住区绿化种植结构研究
(1)通过3个居住区的种植结构数值比较分析,定位越高的居住区,绿化种植结构的生态合理性也高,3个样本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种植结构较为合理,海都花园在种植结构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潜力.
(2)绿化指标的高低与3个居住区绿化种植结构综合得分有紧密的联系,绿化种植结构得分较高的居住区,其绿化植物物种数量也呈现正相关.
(3)居住区绿化建设质量与当地房价、开发项目的位置、项目建设投资额有一定的关联,不仅能提高楼盘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销量.
(4)居住区绿化建设中,符合生态规律的绿化种植结构才是合理的,过高的结构比例不是最好的,在三个样本居住区的综合评分中,海都花园的绿化种植结构做到基本合理,但改进的余地也较大;华龙时代广场与苏泊尔碧桂苑的评分为合理,综合上述,较高层次的小康型居住区和高档商品型居住区的绿化建设要求基本达到,安居型居住区在绿化种植结构方面还有发掘的潜力.
6. 2讨论
居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文明发展与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居住环境则从侧面反映了该国的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的先进程度,作为与人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旳好坏对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发展质量影响很大.通过本文对玉环县3个样本居住区绿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研究中发现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例如绿地能有效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如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居住区的气温调节、风速调节、遮阳降温、西晒防护,以及如何通过绿化有效控制福射温差带来微风环流的形成等等.还有居住区较少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预先设计,如地震、火灾、台风季节等非常时期,居民安全快速疏散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目前都还较少涉及.
现行居住区绿化指标还不够全面,应积极探索新绿化指标的研究,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居住区绿化空间由二维的绿地布局向建筑物立体拓展,结合绿色建筑的先进设计,打破建筑构筑物对绿化空间的限制,如何将绿化结合进建筑物的形体之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这些意义重大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liff Hague,刘宛译.伊斯坦布尔之路:"人居11 "大会对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挑战[J].国外城市规划,1998, (2): 25-29.
[2]尹公,于相洋编著.浅谈居民区绿地建设[J].辽宁林业科技,2002.3:35-36
[3]百度百科:
[4]玉环透明售房网.
[5]《2010年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6]胡景诚,彭重华,邓应华.居住区植物造景发展探讨m.西北工学院学报,2000, (6): 21-24.
[7]陶菊.谈城市绿地的植物配置[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2(4): 21-24
[8]张科强,闰杰.把握环境内涵创造高质量居住环境m.西北工学院学报,2000,(6): 21-24.
[9]方咸孚等.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53-59.
[10]张琳,胡广霞.浅谈居住小区绿化m.河南林业科技.2000,(6):24-26.
[111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2,(1): 22-23.
[12]张宏.广义居住与狭义居住--居住的原点及其相关概念与住居学m.建筑学报,2000 (6) :46-48.
[1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M].
[14]甘永洪等.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 79-84.
[15]高原荣重.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21-25
[16]王立红等.绿色住宅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32-33.
[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aJ/T85-2002[M].
[18]徐文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155-160.
[19]周春玲.北京市居住小区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美景度评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11.
[20]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m中国园林,2002,(1):23-25..
[21]吴桂萍.关于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不同指标的比较[J].现代园林,2007(7):34-38.
[22]王凤珍.南京市居住区绿化质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13-34.
[23]徐文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130-145.
[24]建设部: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
[25]康少邦,张宁.城市社会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5):36-47.
[26]White,Willian.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J].Washington.D.C.Conservation Foundation. 1980.
[27]段瑜.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开放化趋向m.华中建筑,1998,(2):5-8.
[28]那向谦.再论人聚环境的科学研究[J].建筑学报,1996,(2): 35-36.
[29]Lynch,Kevin. 1960.He imagine of the city [J],Cambridge,MA:MIT Press.
[30]邱玲,部志荣.浅析居住区绿地文化.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141-145.
[31]Guidelines for planning,design and management [Mj.New York:Nostrand Relnhold.
[32]吴良镛.开拓新世纪的人居环境学m.华中建筑,1995,(2):21-23.
[33]柴锡贤.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1999,(2):15-19.
[34]Francis Mark.Urban open spaces In Advanc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 and design ,eds[M].E.Zube and G.Moore,New York:Plenum, 1987.
[35]Edited by Jean Claude and Jean Francois Gonthlor,Architecture for the future[J].Paris:Fluest S.A./ Pierre Terrail .Editions, 1996.
[36]艾定增等.景观园林新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5-18.
[37]刘秀敏.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之我见[J].建筑知识,1999,(1).9:10-11.
[38]程袁华.深圳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33-40.
[39]Chidister,Mark. Reconsidering the piazza[J].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8.78(1 ):39-43.
[40]徐微.长春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3-22.
[41]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2,8(1) :20-26.
[42]白德懋等.居住区的环境设计[J].城市规划,1986,(1):12-15.
[43]王毅.增加绿量改善小区环境[J].当代敬爱能住,2003(5):32-33.
[44]陈昕,钟红,张允超.居住区环境绿化的发展探索[J].浙江林业科技,2001(21):9-11.
[45]郑正青.广州市居住区环境绿化的探讨[J].热带地理,2005,(3):50-54.
[46]张莉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问题探讨m.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报,2000(3):13-14.
[47]高杨.生态小区的植物配置m.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209.
[48]王万喜,贾德华.居住区绿化设计探讨m.林业实用技术.2009(4):51-52.
[49]符徽楠,严玲璋,张连全,上海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中国园林,2000,16(2):20-25.
[50]钟继寿,刘燕辉.现代居住理念与社区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1999(4):48-50.
[51]郑映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7:23-35.
[52]畅国蔬..中小城市居住小区的植物配置[J].山西林业科技.2005(4):40-41.
[53]涂文红.浅议住宅环境景观之设计误区m.广西园艺.2008(5):29-30.
[54]王军.王春彦.徐明维.崔小波.生态住宅区园林建设初步研究--以南京亚东咏梅山庄为例[?)].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4):98-101.
[55]唐东拜,杨学军,许东新.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4):64-67.
[56]张硕.陈其兵.侯万儒.高素萍.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的评价方案与方法.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5-98.
[57]Trust for Public Land. 1994a.Healing America's cities[J].San Francisco:atuthor.
[58]肖攀.吴军.方振东.恩施市居住小区景观评析m.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4-47.
[59]贺飞,沈淑红.浅谈城市小区园林设计思路与原则[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7-68.
[60]玉环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玉环县土地志.[M]中华书局.2000(3).
[61]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3-05-10.
[62]巩如英,王飞,王颖,杜洁.济南市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的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08(1): 141-146.
[63]马晶晶,李春友,陈健,彭伟秀.保定市居住区绿化指标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6):220-221
[64]孙晓春.关于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9(09):100-103.
[65]潘友兰,周志翔.浅谈居住区绿化指标的内涵及其应用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0-92.
[66]肖伟峰.何小平.徐永荣.秦俊.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景观质量评价[J].2008:543-546.
[67]胡景诚,彭重华,邓应华.居住区植物造景发展探讨m.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83(1):69-71.
[68]陶菊.谈城市绿地的植物配置工程建设与档案.2002(4):20-24.
[69]张勇军,武汉建设工程绿地率有了硬指标.2005-08-15.
[70]张琳,胡广霞.浅谈居住小区绿化[J].河南林业科技.2000.9(6):25-26.
[71]方咸孚等.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53-58.
[72]张科强,闰杰.把握环境内涵创造高质量居住环境[J].西北工学院学报,2000,(6):46-51.
[73]方咸孕等.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52-58.
[74]郑树景.浅议居住区中心绿地规划.[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4):27-29.
[75]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5):53-56.
[76]陈自新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研究[J].中国园林,1998,(14):51-54.
[77]王冬米.陈征海.台州市乡土树种识别与应用.[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78]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58-260.
[79]张凯等.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54-157.
[80]胡长龙等.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52-355.
[81]郑黎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0,(5):44-47.
[82]胡长龙等.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59-360.
[83]胡长龙等.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84]徐文辉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54-155.
[85]徐文辉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59-161.
[8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M].
[87]徐文辉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1-63.
[88]杨士弘.城市绿化树木碳氧平衡效益研究.m.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1): 9-10.
[89]胡长龙等.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61-363.
[90]武文婷.城市休闲广场绿化比例研究.[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20-27.
[91]张勇军.武汉建设工程绿地率有了硬指标.www.soufLin,2005-08-15.
[92]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5)
[93]胡景诚.株洲市居住区绿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4]张巧莲.居住区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