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05 共169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乡村特色景观的营造研究
【第2部分】乡村景观吸引力提升策略分析绪论
【第3部分】乡村景观设计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
【第4部分】乡村景观发展研究
【第5部分】 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
【第6部分】樱桃沟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应用
【第7部分】乡村特有景观的建设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 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

  4.1 乡村景观吸引力涵义及构成

  4.1.1 乡村景观吸引力的涵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吸引"的解释是这样的: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故而,"吸引力"的本身含义即为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的能力。在管理心理学中,吸引力解释为:能引导人们沿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35].

  我们需要考虑到:乡村景观能够引起游客的共鸣,引起良好的吸引效果。乡村景观的吸引力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使用者需求,从多方面进行界定[36].根据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资料查阅,本文认为,乡村景观吸引力的涵义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内,基于景观美学,通过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借助资源优势特点,保障一定的生态功能和空间合理性,使景观资料具有良好的欣赏功能并能够有效地吸引更多关注的潜在或现实能力。这种能力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占有最大比例的权重,它能有效促进乡村景观的发展。乡村景观的吸引力是受景观内部和外部综合影响的一个概念[37].

  4.1.2 乡村景观吸引力的构成

  (1)乡村景观的自然吸引力。

  乡村景观的自然吸引力主要是指自然景观的美、奇、特、稀缺、特殊的特性等,主要体现在乡村自然景观质量的高低,乡村自然景观的异特性和乡村自然景观的特殊价值等,比如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具有体现地球地质过程的国家地址公园等。

  (2)乡村景观的文化吸引力。

  乡村景观的文化吸引力主要来自景观的文化内涵,文化传统、文化渊源、特殊的文化价值[38],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乡村的民间节庆、优美的历史传说、特殊风俗民情、名人遗迹和传奇经历。

  (3)乡村景观的宗教吸引力。

  乡村景观的宗教吸引力来自宗教特殊吸引力,主要表现为宗教场所和著名的宗教活动。

  (4)景观主体的个体偏好乡村景观的个人偏好是主体支配景观吸引力的力量,包括自然追求、文化喜好、宗教信仰等方面,这种偏好是稳定的,具有其他因素很难改变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个人爱好、个人宗教背景以及社会时尚对个人偏好的影响。

  4.2 增强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基本原则

  4.2.1 重视需求

  规划和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服务于人[39],围绕人的使用而解决问题,所以在考虑大环境生态性的基础上,更多要考虑的是人的需要,尤其是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去考虑各自的需要,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出发,营造宜居、实用的人居环境。

  4.2.2 特色创新

  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实现发展的。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乡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许多传统的东西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当前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为了适应这种状况,我们应该一方面尊重传统、保护遗产,注重创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能很好的把握延承和启新间的关系,让世人能从我们的设计中看到景观变迁的历史、人类进化发展的历程和痕迹。乡村景观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景观的保护,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规划成功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出未来乡村景观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40].

  4.2.3 美学原则

  景观在被观赏的过程中作为客体出现,由众多景观要素组成,人具有景观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人往往会受特定的美学价值观的支配,对周围的景观环境形成美学价值判断,获得特定的自然或人文的美的感受[41].遵循美学原则的设计,一定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作品,更能迎合人们的喜好,满足人们对景观赏心悦目的心理期望,给其带来愉悦的享受。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并获得具有应用和保护意义的美学价值[42].

  4.2.4 多元共生

  景观格局是由一系列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43],即聚落、农田、道路、山地、水系、自然植被群落等,景观生态学中将这些元素描述为基质、斑块和廊道。促进多元共生,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形成一个良性大循环的景观格局,才能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维系乡村人文肌理真实性与连续性。因此,保持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多种生物共同生存成为乡村地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44].

  4.2.5 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是指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整体的各部分、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外部的关系,进而综合成一个整体模型,用以进行分析并做出基于全局的最优决策,以及与之相协调的各部分的目标和决策[45].在城乡体系中,为了达到空间结构划分合理、资源有效配置和城乡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应统筹部署城市与乡村规划中的人口、资源、能源等因素。在统筹规划的理念下,乡村景观规划首先要处理好城乡景观的协调关系,注意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之间包括绿地、水系等的衔接。其次,应着眼较大的尺度下的景观规划,统筹各个地域乡村之间的景观,营造统一协调的景观风貌,形成有机整体。

  4.2.6 文化传承

  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村一面。规划要在满足生产生活的功能性之上,延续原有乡村的特色。要注重在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建设中添加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乡村。

  4.3 乡村景观资源的吸引优势

  4.3.1 具有自然风光特征

  通常情况下,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居民生活方式及环境景观与城市有明显差别[46].典型的乡村地区包括人造建筑和自然环境,这些构成了乡村居民点的环境,而对于纯自然而言,乡村风景资源又有一定的人工痕迹。

  乡村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异于城市的景观环境,通过农业生态资源的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可以提供给游客回归自然的休闲体验。例如,开阔的草原景观给人以辽阔壮美的感觉。

  4.3.2 具有生态特征

  乡村风景资源的人类干扰程度较低,自然属性较强。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景观,具有与城市景观完全不用的景观特征,在区域景观体系中占据广阔的地域范围,具有景观的原始性和自然性、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景观的完整性分异突出的特点[47].农田、植物、水域、动物都是可贵的生态再生资源。

  4.3.3 具有农村传统风俗文化的独特继承性

  我国具有悠久的封建社会历史,形成了底蕴丰富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是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法律制度和道德、艺术、礼貌和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总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被保留了下来,创造了农业文明[48].

  农村的生产生活、民俗民风较完整的被保留了下来。加之,我国地域广阔,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农村具有的淳朴古老的传统风俗、慢节奏的生活、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遗迹和千年沉淀下来的农业社会价值观体系更是对当今在城市中被快节奏生活带动得身心疲惫的人们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

  4.4 乡村景观吸引力的产生机制

  从客观意义上讲,乡村景观具有美学的特质,这种自身特质正是乡村景观吸引力的产生根源,同时受到人观赏动机的影响。正是观赏动机和乡村景观美的相互作用结果而产生景观吸引力。从景观角度看,吸引力反映了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乡村景观的美学特性及其环境刺激游者感官和心理,观赏者对乡村景观表现出特有的空间偏好和心理感应[49].吸引力是观赏主、客体互动关系的体现,脱离考虑观赏者的需求和体验,是无法正确认识乡村景观吸引力的。

  4.4.1 乡村景观拉力

  乡村景观拉力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资源拉力和环境拉力,而乡村景观的发展由这两者共同推动。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往往是乡村景观给观赏者的第一感受,它将乡村景观之美进行外在和内在的高度融合,即从单纯的认知出发,对景观资源的形态和文化进行美学分析。乡村景观资源质量是乡村景观吸引力的最根本要素,取决于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环境美学价值、资源可持续发展价值以及教学研究价值等诸多方面[50],我们充分考虑乡村景观的独特性质,结合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同时从乡村美学和景观美学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以增加乡村景观的价值。依据美学规律和生态学原理设计的人工-自然景观,具有美丽的外貌和良好的生态功能,景观的独特性、清洁性和可观赏性,直接影响到乡村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对于前往农村旅游的人来说,农村最大的吸引力体现是与城市的不同,即在城市中所不能感受到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物质条件方面,农村具有城市无法看到的大规模天然农业生产景象、新鲜的饮食条件、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动植物景象;人文环境方面,农村具有的淳朴古老的传统风俗、慢节奏的生活、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遗迹和千年沉淀下来的农业社会价值观体系更是对当今在城市中被快节奏生活带动得身心疲惫的人们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

  乡村性是乡村景观发展的核心特点。自然环境、农田经济景观、聚落建筑等,是乡村景观在发展中所具有的特色元素。对于乡村景观来说,乡村化是相对于其他特征能够使外界予以更多的关注,能满足非乡村人群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是与城市景观的城市化特性相比中显现出的最大特色。

  人类的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较喜被植被覆盖和有水域的景观,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易读的景观,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环境美学强调良好的景观应该达到多样性、整体性以及连续性的标准[51].

  4.4.2 需求推动力

  需求推动力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有需要或兴趣从而产生的对其关注的力量。对于乡村景观来说,它的需求推动力就是观赏人所关心、关注的事物,被称为需求动机,如果能够清楚人们的需求动机,那么就能利用这个动机,挖掘乡村景观的吸引力,以及对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详细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乡村旅游中,向往来到乡村旅游的人,往往是带着一种自身的情结而来,有的是从乡村走往大城市的人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有的是从小生活在高楼林立的水泥墙下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总之,都是带有一定的需求目的而来的。旅客的休闲心理和消费需求就成为了景观吸引力产生的推动力。"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52],这句话说出了许许多多想要逃离城市、回归田园的城市人的心声。人们从乡村中奋斗出来,即使经过很多年,在他们的心中仍会沉淀着故乡美好过去的点点滴滴。当城市里紧张、单调、冷漠的生活令他们厌倦的时候,很难不怀念成长过程中在乡村经历的那些风景、社会关系和生活状态。这句话说出了许许多多想要身在城市,心在家乡田园的人的心声。这些人们走出乡村,来到城市,但无论经过多少,故乡的美好却是永远在梦里牵动心弦的拨弄。尤其当人们发现并厌倦了城市紧张、单调但缺少人情味的生活时,颠沛之感便难以自抑,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便会愈发不可收拾。那些优美的风景、亲切的邻居、悠然的生活竟然如此让人魂牵梦绕。于是回归乡村、漫步田间、安于林里,进而达于天地,是人们进行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而满足这样需求,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具有灵魂的原生态乡村。于是回归乡村、重返田园的心情,就成了他们偏爱乡村景观而非其他景观形式的原因。

  乡村景观需要充分考虑观赏者的需求和喜好,借助一定程度的变化和设计,能够引导观赏者产生对景观的好感。观赏者对目的地景观的关注与向往程度主要取决于在游前对景观的预期和偏好,这种良好的景观感知,是乡村景观的一种潜在的吸引力,能够使观赏者产生心理上的期望,进入一个良有利的循环,而在参观过程中的实际感知,如果可以印证观赏者心理之前所抱的期望,则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并最终影响对乡村景观的反馈,以此提升观赏者对一处乡村旅游点的满意程度。

  4.4.3 阻力系统

  乡村景观阻力系统,即在游客从出发点到旅游地过程中起联系或阻止作用的介质,主要由空间距离阻力、时间阻力、经济阻力以及信息流通阻力等组成。游客到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在旅行途中的代价就越大,所产生的阻力就越强,也就是说景观对他产生的吸引力作用就越小。前往旅游地点的交通是否便利,也会使观赏者的心理受到影响。所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当前的特色旅游形式,便利的交通条件自是首重。感知途径以及市场运作都会影响到一处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因此,可达性,即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测量与感知的自由度,是乡村景观阻力系统的影响主要因素。

  4.4.4 提升策略

  回归自然、亲近绿色,是乡村旅游迎合城市居民的休闲心理和消费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主要的资源。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中的动机、偏好进行分析,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态度进行总结提炼,并专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需求动力系统质量,如提高旅游者感知度、增强信息的可达性等方式,促进乡村景观吸引力的转化与提升,进一步增加旅游流量。农业景观以及从景观所具有的农业生产功能获得产品,是具体农业生产劳动的实践性成果和过程性体现,是乡村生产和谐这一人居环境要素,这更是乡村旅游中最大的特色,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相对城市旅游具有异质化,进而产生强大吸引拉力的最主要因素所在。所以一定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劳动因素加以重视。

  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来说,山水风光的特色是目的地的资源本底,在发展旅游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任何过程中,决不能以破坏自然风光为代价,否则将造成恶化人居环境,造成粗放式不可持续的经营。尽可能地将山水风光展现出来,保持和张扬自身的地脉,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这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所没有的了。绝不能因眼前利益而无原则破坏山土植被、水道河路,从而伤害乡村地缘的格局,应尽最大力度防止旅游建设中人居环境改变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和功能退化。

  4.5 营造乡村景观吸引力的三个主导要素。

  4.5.1 要素之一--物境的运用

  物境的运用即对各个景观要素的客观表达。构建吸引力的基本保证是能够满足使用对象在功能上的需求,且具有合理性。

  (1)农田景观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农田是乡村地区最基本、面积最大的占地类型,农田向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农副产品等以满足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农田景观是农民整日耕种劳作的主要场所,也是乡村景观中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部分。

  1)对农田的规划,首先要进行保护。侧重对农田土地的面积和完整性的保护,这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稳定的基础。根据区域生产的需要,合理分配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为了防止对农田的破坏,可根据场地特征设置防护林带或防护网。

  2)确定大田的景观风貌,进行格局规划,根据各种作物的生理特性及农田设施条件,规划种植布局。在农田运作中不同作物及种植方式搭配种植,几种作物按一定的比例配置实行轮作,这样有利于保持地力、防治农业病虫的危害,获得多种农产品,使整个农田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农田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产出农产品同时,还能提升景观农业的质量,辅助了当地旅游业的进步,这样既有利于土地的高效使用,又保证了完整的农田景观效果。特别是农作物,运用不同颜色进行配置,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2)道路

  乡村同外界的依靠道路来联系,可以说它是关系到乡村发展的生命线「 53].道路作为组织景观的纽带,将不同景点,诸如周围的农田、水域、山体、乡村群落等连续成景观序列,同时又是景观视线走廊。

  1)道路的选线及线形

  在道路规划以及选线的时候应以避免过度占用农田为原则,利用选择的线形对当地原本就具有吸引力的景观空间予以保留和利用。线形的设计必须视地形和周围的环境情况而定,科学选线、合理组合线形,道路应随着景观实际地形的变化而改变。在保障便利通畅的同时,避免使用过长的直线,尤其是在景观无节点之处,应使之达到一种流动美的效果「54].线形应该尽量连贯,既美观,又具有良好的视觉引导作用;同时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给人一种连续的开放感。道路若把地块分割开来,会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妨碍口照等不良现象。

  2)道路的分类

  乡村道路可分为宅前路、住宅区级道路和过境公路等多种形式。住宅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为14-}-18米,其中车行道宽一般为7}-9米,多采用一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也可设有人行道。宅前道路是主要用以进入住宅或院落的道路,以人行、自行车交通为主,考虑有少量住户的机动车辆出入,路面宽度一般为2 }- 4米。过境公路是乡村对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参照总体规划,视具体情况而异。

  3)道路绿化种植

  道路的沿途绿化不仅用做遮阴和行车道分隔带的用途,还可用以改善景观的质量。

  树种的选择要注意其尺寸、外形等,需考虑与周围景观以及道路整体格调相互协调的问题。好的绿化设计,柔化硬质铺装,要注重突出地方,维持动植物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路面材料

  对于路面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功能用途,还要考虑到景观视觉上的美观。路面材料要有强度、耐磨,车辆通行的街道可选择柏油或沥青路面,主要用途为人行的路面,应主要使用地区代表性材料,可节约经济;可以组合使用不同的材料,例如石料、沥青、混凝土等,这些材料既可以增加道路的多样性,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又能有较好的视觉诱导。

  (3)植被方面

  1)主要包括大面积的道路绿化廊道、植被斑块、生态防护林带以及森林公园等,以开放空间作为主要形式,各种植被类型呈现镶嵌的网络结构形态,以对乡村景观的生态作用形成调节和保护效益。

  2)运用植物进行空间的分割和私密感的营造。植物高于2米,可形成闭合空间,私密感最强;齐腰高及以下的植物则会形成开放或半开放空间,不能提供私密性。

  3)另外,在草地、耕地、路边、果园里和树篱旁栽种更多的运用各种芳香植物,充分调动感官,使空间体验更为丰富。

  (4)水系方面

  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滩涂、湿地、人工水渠等。水是生态系统循环中的重要媒介,水体的优劣对一整套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5].乡村中水体按照人为的干预程度,主要分为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

  1 )对水体进行规划设计时采取预防为主,生态化建设手段为辅的方针。对河流进行结合植被廊道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内容有:水污染的治理与预防、区域范围内的小流域治理、滨河生态廊道建设、湿地的生态恢复与保护、人工渠道的生态化设计等。河岸植被:当其大于30m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温度和过滤污染物;宽度大于80-100m时,能较好的控制沉积物和土壤的流失「56]

  2)河滩地可以提供多种游憩方式给大众,比较常见的有慢跑、自行车、散步、口光浴、儿童游憩场。这部分空间的利用以开敞的草地为主,再恰如其分的布置上树丛。为了满足人们亲水性的需求,还可设置一些栈桥或是平台。

  (5)建筑

  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地区的建筑形式特征的形成往往是适宜自然环境的结果,而且会带有当地浓重的人文特征。建筑是聚落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俯瞰乡村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点。建筑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不仅是在视觉上能直接呈现给人们的物象,而且具有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功能内涵。所以,在进行建筑的改造时,要主要考虑到民居的形态、分布特点以及建筑的布局等问题,注意与整个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衬,尽量保持原有的乡土风貌和传统民居,发挥地方民俗特色。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地区原有生活方式改变,旧的建筑不再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民居,在进行改造时不必全部拆除,应适当留取一些具有典型时代属性的建筑;新建的要尊重原有的建筑形式和色彩,延续当地传统的景观风貌。另外,借助科技进步,可以创新的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乡土化"的延续又能激起人们对自然、对自己熟悉环境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亲切感。

  4.5.2要素之二一一情境的表现

  白居易有诗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质量的景观设计,要考虑到以"情"而感人,表现"物境"的最终目的还在于传情。我国大多数的艺术创作经常喜爱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情境的表现是在对物境的运用上的一种引申。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不同地域的乡土特色和乡土文化,在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对此的深入,就是一种情境的表现。

  在我国文学的诗词歌赋中,常借助植物的描写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因此就赋予了许多植物特殊的文化意义。汉语读音中"柳"与"留"谐音,常用垂柳表示留恋、依依不舍之情。桃树通常表示爱情、好运,桃李比喻学生,石榴表示多子多孙。松柏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常以此象征坚贞。古人常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来比喻人的气节。兰花素雅,常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58].借助这些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营造出具有美好寄托、富有情境的景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