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同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要素空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生态系统的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
2.1.2 景观设计美学原理
美学(Aesthetics)是由感知、思维活动引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感受,是人类审美和艺术实践的概括[12].美学的发展从古希腊罗马美学开始,在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对哲学美的研究,逐渐过渡为对审美的研究。
景观美学是由美学衍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美好的景观能吸引人。"景"是以外部的自然环境形象产生的客观视觉信息,而"观"是由这种形象传导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的内在情感和联想。关于景观的美感是审美主体和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空间下,相互交融和渗透而产生的,是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13].景观审美是通过对观察对象进行审视之后产生的满足和喜悦的情感,具有概况性和直观性。景观美学关系到被观赏景观、审美意境和观赏者三方面的相互作用。
景观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景观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和构成规律。概括起来,对于景观美学的研究,一方面要基于环境心理学,研究人对景观的"客观"反应,从而理解人对景观的认知,注意欣赏者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从历史变迁的角度,重新解析人的景观观念,总结规律,以发掘人们对景观的欣赏方式和目的。
2.1.3 人居环境学
景观规划是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规划设计[14].人居环境理论是揭示人类居住环境规律的理论,强调景观环境的可居住性、可投入性和可进入性以及景观环境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其中,可居住性是人居环境的中心。
2.1.4 园林造景理论
人工园林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创造安逸舒适的区域而营造的环境氛围。它有可能是在以原始的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根本上形成的园林景观,也有可能是通过人工手段,有设计理论指导而形成的景观。园林造景,经常以风景秀丽的山水为范本。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园林造景理论是很必不可少的,在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该理论,对于创造良好的景观氛围以及人文环境有着很大的帮助。
2.1.5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表现、精神活动和行为过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15].心理学分为五个子领域,而与景观设计关系最密切的是认知心理学领域。
所谓认知心理学,是指 1950-1960 年之间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认为是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研究核心是人类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心理过程。
它与西方传统哲学具有一定关联,其主要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在于认知的信息处理模式,即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推理和演绎的模式。因此,在人类大脑中思考、推理和演绎的过程类似电脑软件在电脑里的运作。所以,认知心理学中时常会谈到输入、表征、计算、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和认知,有助于设计者或者研究者更准确的把握人的心理喜好,从而从更符合人本身需求的角度进行设计研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景观
人们认为,景观是对客观自然界有序的、系统的反映。景观的概念和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有交叉,但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规划设计中,景观通常指能够被看到的事物。景观设计不仅包括对视觉范畴内的有形事物进行设计,而且上升到感官层面,纳入人们的感受进来。
"景观"一词的起源意义仅指一片土地。后来 1600 年左右,景观被荷兰一些画家当作风景画或肖像画的背景。而"景观"一词成为专业术语是在 18 世纪中叶时艺术家的作品当中。当关注景观成为那些受过教育、富裕和健康的社会群体的主要追求之一时,出现了大量描述性的风景诗。它的概念比以前几个世纪中的概念更为广泛流通,超越了过去仅仅指某一特定景色,从而更具广泛性和一般意义,但此时的景观多指乡村景观。景观的启蒙概念蕴藏了"人是首位"的信条,必须服从于人和人的意愿,同时接受了机械科学的原理,吸收了构成上的艺术形式。只是到 20 世纪,"景观"才被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进行技术和理论上的探讨。"景观"永远是一个能够满足游憩休闲需求的美学概念和需要专业化的训练才能够得以评价的概念[16].景观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对景观视觉组成和视觉质量的强调。在现代的景观含义中,景观的含义是景观设计中包括了很多细致和复杂的生态系统,景观的形态可以被重新塑造,有效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在不干扰自然平衡的前提下使人们得到快乐。对于景观理论研究的另一个焦点集中在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来改善人居环境的研究上。
不同时期下景观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领域中对景观的解释也不同,这些涵义互相影响和渗透,但是认识上的连续性欠缺,这就使景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景观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的意象的追求。通过运用理性设计,改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视觉效果,丰富建筑景观,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满足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双重需求。
2.2.2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式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和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17].基于景观生态学,结合景观地理学、景观建筑学的理论,乡村景观首先是一种反应人对自然环境干扰的格局,这种格局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记录,这成为景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乡村景观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1)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泛指城市景观之外的景观空间,包含了从城市边缘区过渡到野生地域范围内的景观。(2)从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经济景观、自然环境景观、乡村聚落景观和乡村文化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整体[18].(3)景观被干扰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人类的干扰强度较低,占主要部分,乡村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4)与其他类型景观不同的显著特征在于乡村的生产方式,拥有大量生产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从而能表现出乡村中才特有的田园生活风貌。
乡村景观是一种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乡村进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资产[19].对乡村景观资源的科学开发,可以摆脱传统产业对乡村发展的约束,充分利用乡村景观功能优势,构建新的发展产业模式,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建设提供保障。
2.2.3 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自然环境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20].乡土景观是当地人在长期生活中为了生存,针对自然过程、土地及地上空间和格局所采取的适应方式,反映和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反映着传统文化中人面对神的态度。长期以来,乡村景观在我国的建设情况一直是无人过问、自生自灭的状态。从设计、建造到使用,都是当地居民根据地域风俗和生活习惯等没有外界干预影响的自行安排。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农村民居越来越多地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毁坏了许多现有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开始对城市景观建设进行简单但拙劣的模仿。
同时,由于村民交流贫乏和农村自然环境的毁坏,乡土特色的维持遭到了严峻挑战。
农村的整体风貌和自然环境资源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对乡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以乡土景观的特质作为塑造乡村景观的元素,并把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作为所有规划改造的首条原则,乡村特有的景观现象才能得到它们应有的保护和发展,展现他们本来的风采,并焕发出新的生机[21].
2.2.4 旅游地吸引力
旅游地吸引力是指由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数量富集程度、旅游资源品位、旅游资源区域组合、旅游的开发完善程度、旅游知名度等)、旅游腹地规模(旅游腹地人口规模、腹地经济规模、人均经济水平、旅游接待规模)、旅游可达度和人口消费偏好等共同构成的旅游吸引力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