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05 共169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乡村特色景观的营造研究
【第2部分】乡村景观吸引力提升策略分析绪论
【第3部分】乡村景观设计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
【第4部分】乡村景观发展研究
【第5部分】 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
【第6部分】樱桃沟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应用
【第7部分】乡村特有景观的建设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通过上文进行旅游者需求动机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乡村旅游中,向往来到乡村旅游的人,往往是带着一种自身的情结而来,有的是从乡村走往大城市的人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有的是从小生活在高楼林立的水泥墙下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在乡村景观营造时,应设法满足旅游者的情感需求,注重融入景观的亲和感、原乡感以及自然生态之感,这也是乡村景观的吸引力所在。比如古朴的木质小桥,涓涓的细水、大片的麦田以及放牛耕作的景象。

  4.5.3要素之三一一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指在人们在观赏景观时主观情谊与客观物境达到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是观赏者由物及情再产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当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对精神境界的探索,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也更加依赖于有一种精神的寄托。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有着崇尚自然、别有幽趣的显著特点,在乡村景观的构建时,可以巧妙的将园林手法运用其中,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表达融入进去。苏州拙政园中,有"听雨轩",轩旁有一池,睡莲生于其中,庭中有芭蕉,结合下雨时的情境,正印了唐人李商隐所作"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园中亦有一"远香堂",名出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一句,两处意境相融,不仅表达出了周围植物,而且将香气印在建筑的名字中,继而引起通感,令人仿佛一年四季都可以闻到一股沉沉幽香。

  4. 6吸引力提升的可行性措施

  提升乡村景观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认同的生成、转化。在新的发展时期,结合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特殊性,通过一定的策略有效提升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应用范围和推广价值,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4. 6. 1乡村景观的园林化

  中国园林向自然世界寻求设计灵感。我们除了将自然风景作为导师,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维,将乡村景观作为作为第二自然进行研究「60],将人类与土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理论依据和形式来源。乡村景观是人在对土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所以地域差别显著。只有将多个维度内的乡村景观整体进行研究,从中提炼设计的思想,才能做到从小范围设计到大空间规划,都能使作品蕴含有一定厚度的文化内涵。我国的设计师们己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乡村景观是人在乡村地区的生存中,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与自然界不断相互交流实践的产物。它的产生过程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烙下自己文化痕迹的过程。过程不仅仅是空间性、物质性的,也是一种时间性的,更是精神性和文化性的。无论历史还是当代,乡村景观所具有的文化性质都与当代园林设计的发展都有互通。乡村景观的文化性质的持续影响作用表明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意义。文化内涵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存在的要素。如果忽视了乡村景观独具的文化内涵,一味的进行单纯的城市化设计建设,就会使景观与乡村的物质基础和价值取向不相吻合,使景观成为废旧的雕塑、甚至成为破坏环境源头,适得其反。

  所谓乡村景观思想,就是以上探讨的以乡村景观为主体的价值观。可以说,充分体现乡村景观思想,对乡村景观内涵的场地历史予以尊重,将场地文脉予以延续,通过形式的艺术表达和功能的填密梳理,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造景手法,能更好地进行景观设计。

  4. 6. 2营造宜人的乡村景观意象

  乡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乡村景观意象不仅来自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而且来自非当地居民的认知,这是乡村景观认知的两大主体「61]

  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特点:

  (1)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个性化:不同的人对于乡村景观的感知意象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感知,它取决于景观认知主体的特征,包括主体的年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多方面的个性化特征。

  (2)乡村景观意象具有地方性:乡村景观会因所在不同地域具备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因为自身的经历、喜好以及风俗差异,就会有不同感知。

  (3)乡村景观意象具有社会性:在这个信息交流快速的时代,通过各种媒介,人们的信息可以很快的得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人们的认知很容易趋同,也就是被社会化。

  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内容;在缺乏意象特征和优势的地域,应依据美学原理充分发挥人的设计创造性,进行意象的营造「67].乡村景观意象的营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又需要细究到乡村景观的各个要素,使乡村景观特色与景观意象的共同性形成相辅相成的景观感知体系「63].乡村景观意象的营造最重要在于景观的美学质量。清新宜人的自然景观,这是最容易被观赏者所喜爱的自然元素,它们具有自然朴素的性格,使观赏者感到亲和,也是最容易运用的意象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古朴的生活景观,诸如果园、稻田还有插秧犁地的耕作场景,也无不显示了农业景观中蕴藏的迷人魅力,这些体验是人们对农家生活的向往。袅袅炊烟、牧童放牛、夕阳西下的田野,感受到的是城市生活所缺乏的单纯和自然,乡村景观规划中应重视这一价值差异,审慎还原真实的农田意象。

  乡村景观意象规划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最主要内容,是站在思想和精神的高度上进行的景观规划「64].在乡村景观意象的建构上,不仅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更需要有深刻人文意境的乡村聚落、乡土建筑的表达;有效的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提炼和总结乡村景观意象的可识别特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促进乡村自然风貌景观格局的恢复,营造舒适、宜人的乡村景观意象,为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田园牧歌的乡村画卷。

  4. 6. 3注重对本土元素的保护和表达

  乡土景观虽然起源于自然,但是之后的发展却依存于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为基础。

  他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以自发和半自发的形式形成和发展,故呈现出多元化的形象。

  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决定着人们劳动、生活和口常行为习惯的不同,进而从客观世界影响主观世界,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活动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主观精神通过物质性的实践对客观世界有反作用。乡土景观正是这种主观在实践中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典型事例。乡土景观因其自然和文化上的天然性,无比真实的反映着一个地域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乡土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乡土景观作为文化的沉淀被保留,成为精神财富的历史遗产。乡土景观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厚度,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使地域的文化发展在物质上外显出来,而内涵始终不离当地的地域性文化,所以说文化性是乡土景观的内在本质「64]

  如前所说,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上总揽乡土景观的特征,可以发现:乡土景观源于当地人类的历史发展,在诸多方面体现着居民在这片地域上生活的过程与结果。不同地域生活方式之间出现的差异,地域性-这一根本性的影响因素-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乡土景观的文化性和地域性是其出现、保留并得以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所处地域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有传承与传播功能,无论是纵向上还是横向上都具有极大地保留和保护意义。而从人类的角度来说,乡土代表着生活的方式,是他们身上最深也是最得以辨识的特征。所以我们应该明确的意识到:乡土景观不仅仅是那些物质化的建筑与空间架构,更包含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人们为了生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制造出了很多物质化的东西,大众居民最常见的使用行为是生产、生活行为,各种生产工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乡土景观由此具有了功能性这一绝对不同于城市景观体系的必须因素。乡土景观的功能性是其与其他景观体系最大区别,也是其最具特色的性质,是乡村景观的辨识标签。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景观的本质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和功能性。它从客观上表现着当地地域性的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习俗、道德标准甚至政治制度,而对城市旅游者吸引力最大的,是乡土景观中的服饰文化与饮食文化。

  从过年时的年夜饭、对联、爆竹,到清明节的踏青和端午节的粽子。从巴马旅游的兴起,到《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城市生活的乡村文化痕迹始终无法退去。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农业发展的历史,我国的文化与农耕文化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即使在城市中,这些文化仍然予以保留,这是我国城市文化中无法割裂乡土文化的直接证据。也充分表达了我国城市人群向往乡村、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乡村的服饰、饮食同样是乡村景观文化的载体,淳朴简单的乡村服饰与城市的时尚华丽形成强烈反差,饮食的健康安全更是让现代的中国人无比向往。在景观设计中,要把握住这一点,深挖传统,全力挖掘和弘扬从传统文明中保留下来的特色饮食习俗、土特产品等文化元素,并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乡村景观设计中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比如加上一些"农家小菜",有民俗特色的服饰,这样做才能使人们既能享受乡村景致的天然山水,又能神会乡村文化的厚重历史和深沉底蕴;既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娱乐需求,又能品味到城市中所没有的特色佳肴,进而使本地的景观产生更大的旅游市场资源拉力。

  对于农村乡土景观的营造,旨在唤起人们对农本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并将感情寄语此,将思想深入于此。自然环境、人造建筑、道路等元素留下的改造痕迹,表达的是中国道、儒、佛等诸多哲学体系中所共同结晶沉淀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乡村景观具有历史性,历史性与文化性不同,历史性说明乡村景观在思想和理性上包含着我国先贤的智慧结晶,是在时间纵轴上的发散根基,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来源。

  乡村景观的设计与保护关键,要把握住文化性、地域性、功能性、历史性的特点。

  我们时常会发现社会上存在空中楼阁式的设计,严重不顺应当地的生活和审美习惯,这就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景观的历史性,没有深入的了解到当地的人文特征。即使做到了独特创新,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对于建筑,我们应该从形态、颜色、体量方面,结合当地民俗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从中引申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植物上应较高程度的运用本土植物,既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高,有效生态稳定,更能节约经济成本。

  乡土景观是在乡村出现并发展演变的景观,它与人们的生活长期相互作用,己经融为一体,与当地的文化融合,更加深沉醇厚,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

  所以在进行乡土景观的设计和改造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文化性、地域性、功能性、历史性这几个要素,充分考虑到它的形成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深入体会和思考劳动者的创作条件,需要我们对当地事物和人们生活做足够深入和系统的了解,从当地的地域性资源中获取的灵感,读懂其内涵中长时间的积累实践,在此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创造出内涵深厚的景观设计。

  4. 6. 4强化景观的功能性和生态化特征

  此起彼伏的山脉、清澈的流水,这样的画面是乡村生态环境美好的体现,也最能够唤起旅游者心底对于乡村环境的向往,能够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的心理预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保护乡村生物圈落的完整性、多样性、丰富性既是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要求「65],也是景观吸引力提升的题中之义。

  对乡村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优化,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提高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成为提升乡村景观吸引力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1乡村空间结构。

  乡村具有由景观斑、景观道、景观廊和景观基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特征「66];对景观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布局,重视廊、道、斑的合理性,可以达到各个单元生态过程的祸合,从而强化景观系统的生态功能性,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方面。

  1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的或者带状的景观要素,是某些物种的栖息地,可以起到对生态流的屏障作用或过滤效应,廊道可以成为某些生态流的汇,是进行斑块联系的重要纽带。通常我们将廊道分为四种类型,即森林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和树篱廊道。常见的有河流、林带或者线形的树木、草地等的自然要素。为了形成整体区域的融汇,将各个廊道进行有序的组合,以带状廊道为设计重点,注意要尊重自然,尽量利用现有的原生通道,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进行人为的截弯取直。

  设计时应当注意廊道的宽度。当生物廊道很狭窄时,边缘种和内部种都很少,随着宽度的增加,这两者便跟着增加。当宽度较小的时候,没有生态学上的影响。一般认为,当宽度大于7-}-12m时,宽度对生态效应的影响才会显现出来。河岸植被:当其大于30m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温度和过滤污染物;宽度大于80-}-100m时,能较好的控制沉积物和土壤的流失。

  2)斑块大学可以影响单位面积内的生物量、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等;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影响着养分的迁徙和物种的运动,它的结构特征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分、养分循环和水土流失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景观结构的完整和持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发和建设时,应注意斑块间的协调,同时应注意保护景观的自然原始感,减少人工建造痕迹,必要时出现的人工斑块要尽量和自然斑块相互融合。

  3)基质,指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者土地利用类型「68].从生态学上讲,基质的连接程度高,生态流受到的屏障作用就小,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更有利于维护景观结构的稳定性。

  (2)建设绿色网络。

  绿色网络的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节。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基地,为鸟类、草类等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创造鸟语花香的意境,在美学、心理以致社会效益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以植物造景为主,减少硬质景观的堆袍,植物栽植以当地生态效益较高的高大乔木为主。

  2)在城郊放射性的道路、铁路、河道及高压线走廊两旁,大规模的建设带状、楔形绿地。绿色网络本身之间应互相连通,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要较好的与周围的景观相连接。

  3)大片的保留优质的农田,规划靠近城市较窄,乡村中心较宽的形态,最终形成水网、路网、绿网。

  4)需要特别注意大型自然植被,变化较多的生态敏感区和一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期不得恢复的地区。

  (3)能源利用。

  乡村的能源结构方面,应提倡生态型和多元化,尽量使用环保型能源,如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可再生资源,使生物的生长空间得到拓展。

  4. 6. 5开拓乡村景观资源旅游的市场

  优秀的人居环境必然要求旅游者在沉醉于乡村美景的同时更能够享受舒适、便捷的生活,因此,重视乡村的历史遗风遗俗,并不代表故步不前,不需要发展;关注传统文化也并不等价于可以安于现状,停止发展和创造。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科学文明在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过程中一样需要被重视。开拓乡村景观资源旅游的市场,特别需要注意景观的知名度、主题特色的定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管理四个方面的提升。措施如下:

  (1)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便捷的交通和高效的信息传递速率等都是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有力条件。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创造适宜乡村环境的需要,协调好传统文化的延承与当代经济建设间的关系。

  (3)将数字化智能概念引入旅游管理和建设。开发智能的管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政务管理系统,旅游营销系统以及应用项目,进行电子化的管理,给旅游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4.6.6乡村景观与乡村经济共发展

  我国乡村土地资源辽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景观也从以农业耕种为主,向多元化的集约型景观新体系发展。乡村的发展,关键在如何将乡村的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乡村资源是乡村人们为了各项需求,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模式和土地格局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

  自古以来,土地一直是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主要由土地格局和土地利用模式两个主要方面共同构成,两者都可以对乡村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新中国的土地政策出台以来,一直通过政府的相关措施从宏观上影响着乡村各类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乡村景观土地格局的规划设计。同时,政府通过乡村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实现对乡村土地开发的控制。以此种方式对土地的开发进行掌控,是极为有效而实际的。因此,在多种乡村资源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

  近年来,处在城郊的乡村地区,因为被城市影响,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土地开发。

  这样的土地利用模式,因为缺少合格的土地规划,对于乡村各项远期前景是弊大于利的。对于这类现象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事实求是的态度,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状况,进行相应的乡村用地规划。

  (2)自然资源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

  自然资源也是当前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离开钢筋水泥的丛林,到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乡村去换一种心情成为城市中普遍甚至时髦的行为方式。但同时因为时间上并未富裕到可以长期留驻的程度,故同时要求地点必须处在较近的空间范围内,而且到达不需过多时间。因此,城边的乡村恰恰符合这些城市人苛刻的要求。

  每到周末,城市人相约到邻近城市的乡镇去体闲娱乐,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的愿望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旅游地经济效益的增加。近年来,"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在一些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出现并发展。但是问题也随之接连出现:某些人只顾的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乡村生态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使当地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不合理的布局规划导致了乡村原有自然环境的混乱,使乡村景观的承受力降低,远远小于城市人的破坏力,这也可能使乡村的发展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以后的乡村资源开发中,必须对此类问题提起足够重视,综合考虑,适度开发。

  (3)都市型农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

  农业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部分,也是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最大区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黄金时期。都市型乡村农业景观,是指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并具有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并具有体闲旅游、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景观。都市型乡村农业景观从出现原因上来说,是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的具体表现和物化,对乡村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6.7乡村景观适宜模式-"三生"模式

  理想的乡村景观需要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的生产功能,使第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环境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提供精神文化内涵的支持;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四个方面的功能,体现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的多重价值,构建"三生"模式,即"生产一生活一生态"的乡村景观模式。

  (1)生产性景观。

  生产性景观的主体是农业,是乡村景观中的组成部分之一「69].正当地开发和应用生产性景观,维护基本农田的开发状况,保持基础的乡村景观形式;乡村景观资源的正当利用和农用土地的正当开发,以及供给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拓展各种乡村经济形式,能够大幅度提升人们的收入。

  (2)生活景观。

  生活景观是由物质形态以及精神文化两种形式构成的。物质形态:乡村聚落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人们的口常需求。同时,有比较良好且完备的自然景观,能够保护了乡村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使得居民能够有较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侧;精神文化: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充实多样,能够保护和维持其特有的文化信仰、传统风尚、风俗礼仪等。

  (3)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是能够维持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要因素之一,乡村景观的稳定性良好可以促进乡村整体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从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来看,乡村景观越是多样化、结构越复杂、人造景观的成分越低、自然条件的适生性越好、水热光的条件配置越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越好,景观的稳定性就越好。

  4. 6. 8乡村景观吸引力的评价

  (1)乡村景观美景度评价。

  景观美景度是衡量景观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方法有定性描述法、物理元素知觉法和心理学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侧重,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乡村景观美景度的评价主要是以文化生态学与环境哲学为理论基础,把人作为景观感受的主体,强调人的感受,审视景观对人视觉上的影响。

  人们所普遍认知的审美标准是从景观的自然性、奇特性、环境状况、有序性、视觉多样性和运动性来入手分析。大多数人们所知的景观正向美景度评价有:①判断空间的尺度和比例是否合适;②多样性和变化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和空间的动态变化。

  注重尺度、色彩、线形、质地和韵律等基本元素来分析景观质量,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和均衡性等;③景观系统的洁净度与健康性;④景观的安静性,有无噪音的污染;⑤景观的可达性和生物在其中移动的自由。

  (2)乡村景观敏感度评价。

  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存在差异,导致景观生态的敏感性也存在着差异。另外,景观生态群落的特征决定了乡村景观的敏感性。景观生态越稳定,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就越强。气候、地质、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都是能够影响乡村景观敏感性的因素。从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来看,乡村景观生态愈多样化、结构越复杂、规模越大、人造景观的成分越低、自然条件的适生性越好、水热光的条件配置越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越好,景观的稳定性就越好,敏感度也就愈低。

  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人们往往不注意对道路景观的保护,而恰恰,道路周围具有被认为敏感度较高的景观类型。因此,道路和观景台通常作为景观视觉敏感度的空间感知的依据。

  (3)乡村景观可达度评价。

  乡村景观的可达性评价用来客观反映乡村景观网络特征和乡村景观区域组合特征「闭,通俗来讲,就是乡村景观能够被观赏和到达的制约条件。对于乡村景观可达性的评价,一般关注到达费用、空间距离、地形特貌以及时间成本等方面。

  (4)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

  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避免不了要人为增加一些建筑、公共设施等新的景观元素。

  人造景观是指在局部或整体改变原有景观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建造的景观,是乡村景观建设中必然要存在的景观类型。随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逐渐加深,人造景观的规模也随之变大。人造景观有时会与自然景观存在一种互斥的作用关系。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中,会对自然景观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造,但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一些变动,是可以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的。从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的整体相容程度来考察乡村景观的相容度,如景观的外貌风格和周边环境是否相容可赏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