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2.1 伽师县地域特点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观光果园不仅是对果树种植的环境的美化,它承担着和一般公园绿地同样的游览、游憩、休闲、娱乐的功能,以及果园独特的采摘等体验活动,因而其空间环境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空间,这个综合性的空间的形成不单纯是需要构图,而是运用自然、土木、生态、建筑、艺术、文化等多种领域知识,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综合多功能的复杂系统。
一个地方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和风格常常反映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时代特色,因而优秀的景观环境的营造通常能够反映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
伽师县位于新疆西南的喀什地区,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丝绸之路”的枢纽喀什市在西、南部分别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毗连(图 2‐1)。
伽师县紧邻喀什市,位于喀什市正东,与巴楚县、疏勒县、岳普湖县相邻(图 2-2),全县总面积约 6600 平方千米;总人口约 33.8 万人,其中维吾尔族约占 90%。
伽师县属暖温带内陆干燥气候,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降水稀少。年均气温 11.7°,年极端气温为 41.1°与-22.1°,热量光照充足,温差大,湿度小。
伽师县主要为沙漠绿洲的空间环境,科克铁提沙漠位于伽师县东南的广大地区(图2-3),沙漠西接伽师县城,东临麦盖提,约占伽师县总面积的 3/4。在喀什噶尔地区绿洲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 16.91%,但绿洲植物资源丰富,果树种类如石榴、无花果、扁桃、核桃、伽师瓜、大樱桃、阿月浑子等,甜瓜和西瓜品质优良、含糖量高。其他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林木、农作物、野生药用植物种类等各具特色。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五彩山,也成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天门神秘大峡谷以及烟波浩渺的西科尔水库等自然景观颇具特色。
2.1.2 伽师县历史沿革
伽师自古也是喀什噶尔绿洲人文发展史上的关键点,“伽师”是‘喀什”的同音异译,即突厥语“玉”之意,伽师在喀什的大环境中,其历史与整个喀什地区相融合。
喀什作为着名“丝绸之路”中与其他相邻国家沟通的交汇点,是我国古代西域最早的国际贸易市场之一,曾被后人誉为中西方“友谊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从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在疏勒主持军务,到唐朝设立疏勒都督府,喀什与中原的沟通联系逐渐深入[6]。五代宋辽时期(公元 8 世纪末至 l3 世纪初),喀喇汗王朝的建立带来了伊斯兰教的迅猛发展,喀什作为东喀喇汉王朝的都城闻名一时[7]。公元 1218 年成吉思汗征西域,喀什噶尔初为大汗直接管辖,后封作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汗国领地[8],后汗国分成东、西两部分。1514 年(明朝武宗正德九年),察合台后裔赛伊德率兵消灭了东察合台汗国,在叶尔羌(今喀什的莎车)建立了新的政权,史称“叶尔羌汗国”。17 世纪中期,喀什噶尔成为伊斯兰教白山派的统治中心。清朝初期派大军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在喀什设参赞大臣[9-10]。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喀什市。
2.1.3 伽师县文化
喀什地区共有 396 个国家级、自治区和县级的重点文物保护遗产,具有“露天式的自然博物馆”的名称,数量是全自治区第一位。班超驻守“疏勒”的盘橐城,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全国规模最大的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巴克霍加香妃墓等,还有极富文化内涵的古街巷、生土高台民居聚落建筑群(图 2-4、2-5)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喀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此外,无论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袷袢、花帽等传统服饰,馕、抓饭、牛奶及酸奶、烤肉等饮食,还是非物质文化中的巴扎(集市)、婚丧礼仪、土陶烧制技艺、织布及编织技艺、文学、歌舞等都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点。各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汇,使得喀什地区的文化类型丰富多彩,尤其是宗教文化对城市、园林、建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从遗址中还是现存的建筑等都能找到其踪影(图 2-6、2-7)。宗教文化在喀什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各个层面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喀什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宗教信仰过程,这与喀什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上有很大的关联(图 2-8)。早期他们的信仰如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均从波斯等中亚地区传播而来。唐朝时期,疏勒地区佛教成为当时的主流宗教类型,佛教对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而有了洞窟、千佛洞、佛塔、寺庙等佛教遗迹,促使建筑艺术有了新的艺术形态。伊斯兰教的传入对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心里素质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园林、建筑形式上吸收了其他伊斯兰国家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的传统,运用本地的技术、手段、形式及本地材料形成了新型本土风格。“丝绸之路”上的喀什的灿烂民族文化对于研究古代喀什文化发展史,研究喀什城市、园林变迁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指导喀什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4 伽师县园林发展历史
喀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园林、园艺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文化的重要部分。自汉朝起,园艺业已有相当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园林的雏形阶段,隋唐时期汉人的西徙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繁荣与进步,菜蔬瓜果品种齐全,在建筑形态方面,沿袭平屋顶、土壁的形式,开始受汉代建筑艺术的影响[10](图 2-9)。
五代辽宋金时期的喀喇汗王朝最显着地特点之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这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普遍高涨的结果。喀喇汉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为喀什噶尔,当时境内瓜果众多[11](图 2-10),味甘汁浓,园艺业得到较大发展。建筑材料以泥土和砖为主,平面配置上带内院,结构采用圆顶和高大正门的形式,在装饰手法上使用瓷砖、花砖;高耸的清真寺建立打破了过去的那种单调呆板的格局。此时期城市和园林的发展较为孤立,园林的发展仍然是以果园的生产形式,在民宅中种植花果,可视作园林的特殊形式。
元朝时期,途经天山南道行抵元大都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其行纪中曾这样记载可失合儿“:极其辽阔广大,城镇和塞堡林立,有美丽的花园、果园和葡萄园。”鸭儿牵城“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城里有风光明媚的花园,城外环绕广阔的平原,生产人们所希望的瓜果”。喀什不仅城市宏伟壮丽,而且具有富丽堂皇的城堡,建筑材料以釉面瓷砖盛行一时,园林的形式在整个大空间中显示了宏大的场景,似乎园林发展到了成熟的境地,具体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对整个自然环境模拟,同时城市和建筑的趋于规模宏大,果园及花园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其用途也更加广泛。
明朝的叶尔羌汗国时期,园林的发展表现在果木种类的种植上,以及一些树木和花草的栽植上,如柳、松、柏、大蜀葵、千日红、凤仙花等[9](图 2-11)。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退,此时期的经济发展逐渐落后,园林发展逐渐淡化,甚至退出人们视野,园林的形式也以生产为主的果园或者装饰性的花园为主。
喀什地区园林的发展是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密切联系的,尤其是果木的传播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园林中的植物种类是以果树为主要树种的;各时期的园林形式以庭院式的为主,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是新疆园林的特点,对建设新型的观光农业园同样具有借鉴和启发作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以及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将带动经济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园林业的发展,喀什噶尔绿洲上重要的水果生产将向着观光果园的方向发展。伽师作为喀什的后花园,具有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双重优势,伽师观光果园将向着既具有休憩、游览、采摘、娱乐的功能,又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类型发展,观光果园将成为伽师乃至喀什重要的园林类型。
2.1.5 场地现状
伽师县城区已形成五纵十横的规划格局,城市规整、道路宽敞、绿化面积大、建筑整洁有序,城区内已建成城市景观轴、铜城公园、迎宾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民俗风情街、精品花卉及特色瓜果交易展示中心等公园绿地,形成了约 47.15 万平方米的景观硬化面积与约 8.89 万平方米的绿地(图 2-12),景观效果良好,到 2013 年底全县接待游人113487 人次,平均每天接待 310 人次;不足之处是建设了一些江南园林特色的建筑,与当地环境不相融合。百果园选址在城区西侧杏林处,原有杏林大约有 54 亩,是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林地,与迎宾生态园对角相邻,311 省道从杏林北侧边界穿过,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建成游人容量至少达到 1200 人。场地的西北侧为农业生态园,东侧为教师公寓,西侧为次要干道及农田。场地已经形成较为规整的几条南北向园路,与种植畦相平行,各园路相隔约 100 米;两条斜穿园路为林地与耕地的分界线。此外,整个场地的外围有方便运输的环路。场地的土壤较为丰厚,盐碱化程度较轻,植物种类选择的范围较广(图2-13、2-14)。
2.2 伽师县果树文化内涵和植物种类特点
2.2.1 伽师县果木的文化内涵
广阔的沙漠环境使当地人产生了对绿色的崇尚,形成了绿洲文化。当地人对果实的喜爱表现在将果实图案如石榴纹、葡萄纹、巴旦木纹、无花果纹、苹果纹、梨纹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地毯、花帽、陶瓷、金工、刺绣等等方面。当地的维吾尔族还将各种瓜果应用于谚语上,例如“身在山中,心在果园”“走甜瓜的路”(意为“轻车熟路”)等等。用哈密瓜比喻女子,以闻到沙枣花香味象征青春的来临,以沙枣树象征不畏严寒、酷暑等艰苦的精神等等[12]。维吾尔族常利用果木木材制作日常用品,例如,用当地生产的沙枣、杏、桑木等木料,手工制作木勺,制作精美的可称为艺术品。在建筑、交通工具等也主要是木结构,木材种类较多,不仅仅为果木种类,如用柳条作建筑材料,形成枝条架构式的民居[13],喀什的高台民居也主要为木结构。果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喀什“丝绸之路”影响之下的产物,但同时也已经内化成为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而在社会形态更替或者宗教信仰的转变过程中,其果木文化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从未退出和改变。由此可见,果树种植已经成为当地极为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代表其地域特色的重要文化类型。
2.2.2 伽师县果木的种类特点
喀什作为祖国最西部的城市,是古代中西的交汇要点,以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当时重要的口岸城市。首先具有各种生活物品的贸易机会,各种果木也成为其交易的产品,并扎根于此。伽师县的果树种类主要有:伽师瓜、欧洲李、杏、枣、石榴、无花果、阿月浑子、扁桃、西瓜、苹果、西洋梨、桃、胡桃、沙枣、桑椹等。其中一部分为内地较为常见种类,例如苹果、桃、枣、石榴等等,但是这些种类大多原产于西亚、中亚等地区,代表着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例如,石榴原产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据载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原。西瓜,原产于非洲,同时还有“种出西域,故名之”的记载,另外由于喀什的气候、自然条件独特,使得一部分果木只能在此生长,一些种类果品品质优于内陆。例如,伽师瓜、阿月浑子、扁桃、欧洲李等在喀什地区分布最广,产量最高,品质最佳。
大多种类的果木在春季均可赏花,而且树形树姿优美,可作为重要的园林树种;果品的成熟期大致在 6-9 月,如杏采摘在夏季 6 月,葡萄可种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采摘期可从 7 月至 10 月,此时期还有伽师瓜、无花果等种类成熟,枣的采摘从 9 月可至 10月,为开展采摘活动提供较长的期限。几乎所有果品均可以进行不同种类的加工,如制作蜜饯、甜点、果干、果脯等,这对在观光果园中开展体验式娱乐活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此外,一些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园林观赏价值,还有一些还可作为药用,例如阿月浑子、无花果、沙枣、石榴、扁桃等。
2.3 观光果园研究现状
2.3.1 观光果园的发展历史和分布
在欧洲,1873 年德国最早的观光农业兴起于乡村旅游,形式为大规模农场。英国最早的观光果业,始于 19 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是为城市规划提出的构想,在其影响下,英国开展了大批城乡规划,实施城市建成区外围建设农业绿带,带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欧洲观光农业作为最早发展观光农业的地区,可以说对其园林的影响也是极大的[14],例如,欧洲几何形的花坛、交错的水池等等,从侧面反映观光农业的发展之深、影响极大。
在美洲,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理论,即把集中的城市分散在广大的农业用地上的形式。1941 年,美国的游憩农业受到政府的重视,70 年代,国家对农业景观给予了保护。目前,美国的观光农业的形式主要为市民农园,即市民与农民共同经营,带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在亚洲,日本最早于 1930 年有了对都市农业的描述,70 年代,东京城乡日趋模糊,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并开始了城市农业的研究[15-16]。目前,日本的观光农业发展的类型较为多样例如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市民农园等,三种农园分别侧重园内风光,经历体验和参与。我国的观光果园首先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台湾,其主要观光农业形式有休闲农业区、观光果园、农业公园、市民农园等形式[17-18]。大陆观光果园首先发展于20 世纪 80 年代的深圳举办的采摘节,随后引发全国观光果园的兴起,农业产业园区更是层出不穷,到 2013 年新疆农业产业园区就 52 个,国家级 11 个。观光农业生态园观光果园始终受到游人的青睐和热衷,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较多成果。
2.3.2 观光果园生产与观光的关系
观光果园是观光休闲农业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一种新型果树产业与园林、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是运用果树业、园林业两种产业形成的交叉产业,它分别具有两种产业的特性。观光果园是经过规划设计的园林景观,能为游客提供观赏游憩的功能,具有园林业的基本属性。果树、园林两种种产业的结合,使果树生产业解决生产效益低的问题,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19-21],同时为园林景观的营造提供游览项目,从而形成叠加效应和联动效益。有学者提出观光果园与城市公园存在着差异,首先,表现在设计手法问题上,由于观光果园在功能上要求具有生产、经济等其他功能,其主要的景观组成要素就与城市公园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因而决定了造景手法、空间布局的必然不同,例如行列式果树的种植与自然景观的衔接形式、果树景观的营造、果树景观和观赏树种的配置等。其次,表现在娱乐项目的设置,参与性是观光果园的一个重要特征,观光果园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利用果园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让游客融入到各种娱乐活动中,使游客产生乐趣。简言之,就是把传统果园结合公园一同开发的新经营模式。
2.3.3 观光果园规划设计与种植设计
自然地理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导致农作物生产具有地域性,观光农业也就产生了明显的地域特点[22]。另有学者针对地域性提出了历史景观和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注重当地居民的期待[23-25],国外有学者针对罗马尼亚的传统水果种植区空间的分析,提出注重当地的潜力和保留传统的特异性的观点以及如何在中国成功发展这种观光果园模型的问题[26],另有学者针对特殊的场地做出了适宜当地环境的设计方案[27-28],这对设计师构成了挑战[29]。张波以新疆昌吉现代农业创新园的设计为例,说明了应充分体现地方文化和农业特色[30]
,展示了现代农业园林的特色。谢婷和杨兆萍对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园规划提出设计理念的创建方法[31-32]。但上述针对节水型园林的植物景观提出了景观评价的方法和理念创建方法,未提出实际创建节水园林的节水方法。在设计理念上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能赋予一个事物以情节,从而产生价值。各种民俗文化、文学文化以及其他宗教、道德、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都是规划设计观光果园游览项目的素材灵感[33]。王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新疆园林业的成因、发展以及演变特点[34],这对深入了解新疆地区的园林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谈到果园道路和水体的绿化,观光果园果树景观的观赏特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思路[35]。与园林景观相同,果园生产活动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表现的观赏景观有较大差异。观光果园可以利用季节的差异来发展不同的项目[36],春季可举行杏花节、桃花节等活动,夏秋季节可举办采摘节以及以葡萄酒为主题[37]的观光旅游等,使游客在不同季节里能够从事不同的活动。植物种类的选择对观光果园的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根据不同空间分区选择植物种类[38-41]。还有学者特别就观光农业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构建方法[42]。观光果园需要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保护地等传统措施调节果树的生长期,例如,选育优良的果树品种或者利用小型的温室、大棚等设施等,以延长旅游观光时间,减轻季节对观光果园的影响。
【图2-1~2-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