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功能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1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功能作用
小城镇绿地系统和所有大城市绿地系统一样,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在城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但是,市民不单单只满足于对绿地的视觉,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提高以及能够营造休闲娱乐的气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其作用也逐渐在创建生态化的城市规划中慢慢落实。
3.1.1 生态功能
按照生物自然属性进行绿地格局的设置与规划,能够更好的完善城市环境大现象,绿地在规划中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生态功能。
①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尽管如此,大量的有害气体以及废水等,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水源、空气以及土质。而城市绿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有害气体进入大气中,降低污染水源、空气的程度。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污染,我们的生活条件以及稳定的生态系统会严重受到破坏。通过规划城市绿地能够改善环境的质量,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能够美化环境以及整合绿地系统。
通过改造绿地植物的优势,可以改善空气污染,吸收有害气体以及放射性物质。可以维持大气平衡,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李国伟 2005)。例如:一个 10 平方米的芦苇荡一年可产生 90 公斤左右的污染物质,在芦苇荡中设计绿地规划,会使水中氯化物减少 90%、悬浮物减少 50%、有机氮减少 80%,总的来说硬度会减少 33.3%.
②改善城市中的气候相比农村来说,城市的特点为工业较为发达,绿地面积较少以及人口多,建筑物高且密度大。这些特点导致了城市气温偏高、空气湿度小、风速慢以及散热慢,更为严重的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而绿地能够较好的控制地表温度、湿度对其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不良气候,增加市民生活的舒适度。
③减少噪音污染
城市中主要污染之一就是噪音污染。国家规定超过 30 分贝属于噪音污染,而城市中的噪音超过了 30 分贝就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的生活以及身心的发展。有关研究机构指出:林带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噪音污染。并进行了实践证明,宽度是 40 米的林带能够降低 13 分贝左右的噪音,30 米宽的林带能够降低 6 分贝左右的噪音。所以在防止噪音污染时,可以采取种植林带植物,发展城市绿化。当然这种方式并不能根除噪音污染,所以在发展城市绿化的同时应控制噪音源(高瑞宏 2003)。
④其他方面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还包括: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维护水源以及土质、确保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降低因灾难导致生物的死亡。
3.1.2 景观功能
绿地的设置对城市形象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绿地植物设置对于城市形象的影响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①构建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及景观
在绿地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建筑群体与绿化关系。利用植物的配置以及科学的设计,结合建筑的特色,促进绿色植物与建筑群体的协调。利用植物所具有的特点(色彩多变、高低起伏),来勾勒出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及景观,衬托出建筑的魅力,以及来影响人们对城市中的印象。
②美化市容市貌
在城市广场和道路两侧规划绿地,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绿化程度,还能够提升景观效果,使城镇广场与其周边环境相适应,美化城市的面貌。
③绿化对建筑的衬托作用
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不外乎于城市中的公共建筑,而且在设计这些公共建筑的造型、肌理以及色彩等方面时,还要充分利用绿地的作用,来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科学、合理的配置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建筑的形象以及特征。
④发展城市绿化特色
随着经济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城市中的建筑群体都是较为相同,有一定的共性,缺少特色。城市中的建筑商要想发展,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在城市建设中挖掘地方文脉以及地域精神,在搞好建筑设计的同时,采取绿地建设策略。结合城市总体布局以及建筑的格局,因地制宜的采用植物的多种结构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将城市绿化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3.1.3 游憩功能
伴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休闲活动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城市绿化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休闲活动功能的要求①日常生活娱乐场所
规划城市绿地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激发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城市绿地可以建设在公园、城市林荫道、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院落绿地以及街头小游园等地方,这些场所都能够为居民提供的日常活动的场所(如:晒太阳、散步、小坐、晨练、游戏以及交流等),缓解居民快生活的压力,锻炼以及消解疲劳,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②提供观光旅游以及休养场所
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急剧增大。在面临快节奏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以及安逸的生活。所以,旅游已经是人们追求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一些园林和风景区(水域附近的绿地、郊区的森林公园、风景优美的园林)都可以提供人们度假以及疗养所需的优美环境,在景色优美、气候和环境都很舒适的条件下,能够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
③绿化宜传及科普教育
绿化的传播与科普教育的进行,离不开城市绿化场所。在城市的各个地方(例如:
展览馆、陈列馆以及宣传廊等)以信息文字、图片等方式向人们宣传居住公园、综合公园以及小区绿地的相关文化知识。利用生动形象的活动方式(在绿地场所举办各种演讲),与传播娱乐相结合,提高人们对绿地的相关了解。对青少年而言,进行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莫过于动物园、植物园以及一些特殊绿地(湿地生态系统绿地)。所以,大城市产生的生态问题,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千岛效应,较为严重。
3.2 在小城镇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前提是:小城镇绿化系统。要足够重视规划小城镇绿地系统。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中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脱离城市规划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先要确定一些基本的功能用地规划(城市工业、行政、交通、居住以及商贸等),再按照相关的编制法规,规划城市的绿化用地。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并没有深入研究分析实际问题。一般情况下,只完成城市规划中的两项硬指标(“城市绿地率”以及“人均公园绿地的面积”)。在城市建设以及管理体制的约束下,有关城市绿地规划部门不能很好的实行执行权力,造成在规划绿地和实际的房屋密集的现状不符(王保忠 2004)。
3.2.2 忽略规划大环境区域
传统的城市规划绿地系统中主要针对区域内的绿地范围进行分类、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门工作。然而,这种方式内容少,深度浅,并不能指导和规范建设生态环境。对此,有关绿地规划部门要重新认识“城市绿化”在绿化系统规划中的作用。
通过对近现代国外的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实践和理论中了解,发现国内针对城镇绿的建设的探讨,仍就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然而对绿地的认识也造成了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不少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城市绿地规划理论,提出新观点并落实在一些城市建设中(郝莹婕 2007)。例如:人们在北京总体规划中提出“绿色空间控制区”以及“绿化隔离带”的策略。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能够得到改善,以及生态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长期研究绿地系统的动力之源。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环境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善,必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将城市环境放到更高的视角,发展城市绿化系统,才能更好的得到改善。
绿化狭隘的定义为绿地的束缚,着重于空间上的扩张。而然,对于这种狭隘的定义来说,只有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绿化,才能良好的改善我国城市环境。相比较建筑所占领的土地和交通道路所占领的土地来说,所存在的城市绿化空间形成了一种空间体系(总体到局部、宏观到微观、由外向内渗透的城市空间体系)。针对于我国城市普遍的现象(人多地少),小城市具备着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即:其规模较小,没有较为紧张的城市建设用地。此外,小城镇与农村的联系程度较高,其自然环境的优势较为显着。污染源少。所以,小城镇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现有的大自然的基础上,营造一个舒适的、清净的、优美的环境氛围。小城镇绿化系统规划的重点、难点是:注重大环境绿化。发展城镇化一大特征,强化大环境建设,充分融合小城镇化与区域生态大环境的特点。所以,如果不能打破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城市“绿化”的含义,就会造成小城镇自身优势的浪费,城市环境不能得到良好的改善以及发展不了小城镇特色(杨伟涛 2008)。
3.2.3 绿地布局结构单一
传统的绿地布局结构的基本原则:点、线、面结合。而在绿地系统规划中,这种布局格式并不科学,当然也是在规划中必然出现的结果。对于“面”来说:则是单位居住区绿化等大型的绿地。所以,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必然会出现点线面的局面。在对小城镇格局进行规划时,主要取决于五点内容(李晖 2008)。第一:城市环境污染源(风暴、烟尘、噪音、洪灾以及地震、水源污染等)。第二:人口以及建筑的密集程度。第三:
如何才能够确保小城镇中居民对其绿化的基本需求。第四:怎样构建绿布局能够有效缓解环境污染。第五:通过合理的绿地布局结构,合理利用周围田园景色以及优良空气,确保小城镇具有良好的环境。此外,现有绿地建设结构简单、形式单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善城市绿化系统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城市的发展速度越快,相对应的环境污染也就会加重。比较小城镇与大城市的绿化系统规划的区别:小城镇发展属于外延式的规模;大城市的发展属于内涵式改造。小城镇的绿地结构方式决定了其必有的灵活性以及弹性。从这一方向来说,大城市的绿地规划更适合现有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黄陈拓 2010)。
3.2.4 绿地指标缺乏灵动性
争取绿地的法定依据是:在城市用地平衡中的绿地指标体系中的绿地率。但是,在城市规划的建设中维持或提高城市生态平衡质量,并不取决于绿地指标体系的绿地率。对城市绿地建设进行评价时,是根据该城市居民生活状况、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为标准的,并不是根据人均的绿地占有面积。在城市中有许多流动人口,城市中的实际绿地面积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从而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王亚军 2007)。所以,人均公园绿地指标是以城市户籍人口计算。除此之外,造成绿地分散的主要原因为:
在分析城市绿地的时候,由于在分析绿地面积和服务半径实际需求的时候存在考虑不周之处,导致规划绿的方式不能真正的起到环保的作用,更加不能形成完善高效的绿地系统,发挥不出其真正的作用。不仅如此,在进行城市绿地分析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使城市绿地不能为居民带来真正的利益。因此,在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进行构建时,应该充分结合以下四方面因素:第一:要考虑小城镇居民接近自然环境不远于到市公园的距离。第二:要考虑小城镇的资金问题。第三:要提高公园绿地人均占有量。第四:不能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以及改善。此外,绿地面积的绝对量并不能决定城市绿化程度,而是取决于建设绿地的地方。因此,在规划公园绿地时,特别要注意绿地的分布合理(强调城市公园绿地的分配均匀度)。总而言之,传统的小城镇绿地规划系统中,仍存在着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致使我国小城镇原有的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质朴的、有特色的大自然发生了改变。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在进行小城镇绿化建设时,没有充分重视绿化建设的本身;第二:分析小城镇的规划理论得知:并没有实际分析本城镇所拥有的特点、优势以及不足,盲目的照搬大城市的规划理论,致使在规划小城镇绿地时脱离了实际,致使绿化分布不合理以及不能达到制定的指标。只能切合实际根据小城镇本身优势发展,才能统一城市结构、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地方特色(郭春华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