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通过上述相关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程度。但我国现在关于该理论研究较少而且局面混乱,所以,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迫切需要深化,特别是介入因素的出现能否阻断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链条。因此,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不仅对该理论向前发展颇有裨益,同时会对司法实务界准确地定罪量刑提供参考根据。因此不断深化对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对推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这一刑法目的的真正实现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由于笔者个人能力的局限以及文章篇幅和写作时间的限制,使笔者对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对某些观点的理解与分析难免有不妥之处,但是这会激励笔者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然时刻关注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状况,继续开展深入研究,以弥补文章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着作部分:
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5.赵秉志。刑法学总论研究述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阮齐林。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山版社,2008.
7.姜伟。罪过形式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赵秉志。刑法因果关系专题整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火学出版社,2007.
9.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周道鸾,张军。刑法罪名精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11.王扬,丁芝华。客观归责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12.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4.张军等。刑法纵横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5.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6.韩忠漠。刑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7.赵秉志。刑法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8.侯国云。刑法因果新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9.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 1 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0.[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着,李昌珂译。德国刑法总论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1.[日]两田典之着,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7.
22.[德]李斯特着,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德]罗克辛着,王世洲译。德国刑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4.[意]杜里奥。帕多瓦尼着,陈忠林译。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5.[日]大塚仁着,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6.[日]大谷实着,黎宏译。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7.[日]野村着,全理其,何力等译。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8.[日]大塚仁着,冯军译。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9.[日]木村龟二着,顾肖荣等译。刑法学词典[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论文部分:
1.靳婷。被害人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认定--以日本刑法学说与判例为基础的展开[J].中国检察官,2013(4)。
2.汪东升。被害人行为介入情形下的因果关系判断[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8)。
3.范小军。对体质特异人伤害的法律责任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6)。
4.范文雪。论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方式[J].法制与社会,2013(3)。
5.徐梦萍。介入因素情况下刑法因果关系及刑事责任归咎[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
6.蒙瑞婷,莫金梅。对刑法中因果关系界定的研究--以黄某过失致人死亡案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32)。
7.李迪。论刑法因果关系中断的介入因素[J].中国商界,2010(5)8.光树强。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J].法制与社会,2009(5)。
9.刘明,张伟珂。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0.卢笑宇。从哲学中的因果关系到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以两个刑法案例为切入点[J].法制与社会,2009(3)。
11.马渊杰。刑法因果关系之判断--兼论司法实践中的操作[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12.王守萍。介入情况下的刑法因果关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
13.冯建军。论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公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2)。
14.陆漫。出现介入因素致人死亡的先在行为之罪责[J].人民司法,2008(18)。
15.郭伟。大陆法系刑法因果关系论的巡历--兼论我国相关理论的发展[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 年(2)。
16.赵秉志。中国刑法修改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06(5)。
17.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J].江海学刊,2005(6)。
18.朱德才。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源流考--写在刑法因果关系诞生 200 周年之际[J].政治与法律,2005(5)。
19.黎宏。刑法因果关系论反思[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5)。
20.胡亮。试述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特征[J].求实,2004(11)。
21.江礼华。刑法因果关系新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6)。
22.冯亚东。刑法因果再探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2)。
23.章建明。英美刑法双层次原因理论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3)。
24.康均心,王雨田。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5.陈兴良。刑法因果关系研究[J].现代法学,1999(5)。
致 谢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这两年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辽宁大学淳朴的校风,也让我领略了辽大名师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让我汲取了这一生受益不尽的知识。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首先要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邢志人教授。本文从选题到开题报告,再到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都倾注了邢志人老师的智慧和心血,每次经由您的耐心点拨都让我的论文写作思路更加明晰。邢老师虽然教学事务繁忙,但总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悉心教导我,恩师的这种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及人格魅力,深深的感染着我,使我终身受益。
感谢赵丙贵、唐煜枫、路军和石英老师两年来对我在喜欢的刑事法学习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并在开题答辩及预答辩中给予我论文写作的宝贵意见。各位老师对学术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感谢辽宁大学、感谢法学院、感谢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培养!
感谢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的王淑俐庭长和全体法官一直对我的关心和对我毕业论文撰写的关注,并给我提供的相关书籍和写作方向的建议。
感谢我亲如兄弟姐妹的 2013 级政法干警班的全体同学,谢谢你们陪我度过的美好时光,感谢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我的帮助。我们从辽宁省政法干警笔试、面试及复试到相聚到辽宁大学法学院学习,一路上我们见证了彼此的努力和收获。
毕业在即,预祝我们共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感谢我的家人和好友对我二十多年求学生涯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感谢并希望评阅、阅读本文的专家、读者对论文的不足之处不吝指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依然会不断努力学习,踏实的的走好人生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