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脱逃行为的发生对基层执法人员来说,是一条高压线,轻则承担行政处罚,重则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从脱逃行为本身来看,该行为严重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使得法律的执行成为了被戏谑的对象。随着犯罪率的提高,被司法机关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人越来越多,脱逃行为的发生也会呈上升趋势,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冲突,保障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成了势在必行的课题。
从本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关于脱逃罪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争议,尤其是脱逃罪的主体认定更是成了焦点。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个脱逃行为,因为行为人所处的关押状态不同而承担不同的法律后果;对保外就医的罪犯长期不归、逾期不回的情况无计可施;对被取保候审却无故不到案,上网立逃的行为人不追究任何的脱逃行为的责任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对法律的不尊重。
笔者相信,在理论与实践不断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对脱逃罪的立法做进一步的完善,终能将许多脱逃行为列入脱逃罪的范围内,进行责任的追究,并借此达到刑法预防犯罪和惩治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 着作及译制类
1、赵秉志、田宏杰、于志刚着:《妨害司法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吴占英:《妨害司法罪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年版。
3、李希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版。
4、张英霞:《妨害司法犯罪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二、编着类
1、赵秉志主编:《妨害司法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赵秉志主编:《妨害司法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宣炳昭主编,《刑法各论的法理与实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版。
三、杂志类
1、鲜铁可、杨泽华:《脱逃罪的认定》,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 年第 2 期。
2、杨细保、胡杨成:《若干情形下脱逃罪主体的认定》,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 12 期。
3、齐文远、刘代华:《论脱逃罪的主体》,载《中国刑事法杂志》第 33 期。
4、毛元学:《无罪羁押者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探析,载《当代法学论坛》。
5、刘晓娟:《逃离管制行为构成脱逃罪》,载《政法论丛》2004 年第 1 期。
6、张剑平、乔舸平:《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逃走是否构成脱逃罪》,载《中国检察官》2012 年第 12 期。
7、倘余军:《在逃人员异地被抓获后送押途中逃跑是否构成脱逃罪》,载《中国检察官》2013 年第 7 期。
8、杨今才、刘超:《保外就医期间故意不归应构成脱逃罪》,载《检察实践》2002 年第 6 期。
9、谢建林,刘斌:《刑事被告人脱逃犯罪防控策略探析》,载《犯罪研究》2011年第 5 期。
10、刘湘梅:《犯罪嫌疑人的确认》,载《法学研究》2003 年第 2 期。
四、学位论文类
1、李文莉:《罪犯脱逃的法律责任》,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10月。
2、杜军强:《私放在押人员罪法律适用探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 月。
3、薛璟:《脱逃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5 月。
五、报纸类
1、刘觅琼、秦亚峰:《浅析脱逃罪共犯的犯罪形态问题》,载《法制与社会》2008 年第 12 期。
2、陈萌:《无罪脱逃小议》,载《法制与社会》2007 年第 7 期。
3、吕晓华、孙开元:《脱逃罪主体问题之我见》,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 2 期。
4、孟伟:《论脱逃罪的主体》,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 期。
5、程学军、张浩:《取保候审中脱逃又投案性质认定》,载《江苏法制报》2012年 3 月 1 日。
6、沈义、阳学智、邓德文:《保外就医罪犯故意“下落不明”当属脱逃》,载《检察日报》2005 年 2 月 24 日。
7、石磊:《罪犯探亲时逃走,是否构成脱逃罪》,载《检察日报》2005 年 8 月4 日。
8、刘方权:《论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确认与撤销》,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