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05 共214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问题研究
【第2部分】司法实践中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典型案例与问题
【第3部分】司法实践中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混乱的原因
【第4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标准
【第5部分】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结合了笔者的司法实践以及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为司法实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对于当前司法实践中涉嫌本罪的案件有几点建议:

  一、如果该行为没有直接针对他人人身权利,也并未严重危及公共安全,但确须进行规制的行为,可以考虑适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相关罪名。

  二、如果是已经使市场经济秩序或者他人人身权利受到了侵害的行为,虽然可能涉嫌侵害公共安全,但对公共安全侵害并不明显的,可视具体情节按照《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或是按照《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来进行处罚。比如因在小区楼顶私设无防护装置的太阳能板而误伤他人的情况,可视情节按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进行处蜀;三、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不明显但已明显危害到公共安全的,应当适用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比如盗窃公路上的警示设备,可能造成交通工具损毁或导致人员伤亡的,应以破坏交通设施罪论处。

  最后,在司法实践当中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争议较多,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由于笔者理论水平有限,经验也有所欠缺,本文对该罪的分析或许还不够准确,衷心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第二庭编:《刑事审判案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参见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林亚刚:《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邓思清:《刑事案例诉辩审评一一交通肇事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月版。
  [7]于同志:《刑法热点裁判与规则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4月版。
  [8]储槐植:《理性与祛序》,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鞠永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
  [10]鲍遂献,雷东生:《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刘志伟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2]英]斯科特■拉什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第4期。
  [13]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出版。
  [14][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6][意]杜里奥。帕多瓦尼着:《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谷萍:《无证又醉酒撞死四个人交通肇事罪?没这么便宜》,载《检察日报》2009年4月1曰第007版。
  [18]代彦,王翁阳,魏文静:《盗窃害丼盖直接威胁和危害生命安全》,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0月29曰第4版。
  [19]李松,黄洁:《北京最大“碰瓷”团伙案宣判》,载《法制日报〉〉2007年9月28日第005版。
  [20]陈伟:《“车辆碰瓷”行为的定性分析》,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1]徐蕾蕾,陆华,郭剑烽:《两个月”碰瓷“80余次获利8万,6人团伙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批捕》载《新民晚报》2009年11月25曰。
  [22]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1期。
  [23]高艳东:《谨慎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相当性》,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5期。
  [24]张明楷:《论以危险方法杀人案件的性质》,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25]龙倩:《激辩:偷窨丼盖该当何罪》,载《天府早报》2004年12月21曰第6版。
  [26]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7]徐瑜:《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论文
  
  二、外文文献
  [1]Sanford Kadish, Fifty Years of Criminal Law,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87,1999.
  [2]Vgl. Claus Roxin,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3. Auf1., 1997.
  [3]Andrew Ashworth, Defining Criminal Offences without Harm. In Peter Smith(ed.),Criminal Law: Essays in Honour of J. C. Smith,London: Butterworth,1987,p. 16
  [4]See Husak, Philosophy of Criminal Law, Totowa: Rowman & Little field, 1987.
  [5]Randy Barnett,Bad Trip: Drug Prohibition and the Weakness of Public Policy,Yale Law Journal, vol. 103, 1994.
 
  致谢
  
  论文写作到此,意味着我的在职研究生生涯近乎划上句点。虽然在校时间不长,但重温了校园生活、聆听了老师们教诲、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关心和集体温暖,恍惚间有种时间倒流的感觉。当然,能够师从蒋新苗教授是我的荣幸,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提纲的修订到最后的定稿,蒋新苗老师全程悉心指导,为本文的写作付出了很多的心血,非常感谢他的教导和关怀,在此特别感谢。另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一些同学和同事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有益的启发,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爱人也给了很多的支持和理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该罪的分析或许还不够准确,衷心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