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专业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7-03 共13422字

  全面深化改革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措举的论文,希望对大家研究这一课题时有所帮助。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一篇: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

  作者:郭强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摘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总目标、新内涵和方法论,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基本遵循,也是新时代制度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总目标:新内涵:方法论;

  作者简介:郭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Abstract:Xi Jinping's important remarks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have systematically addressed the overall context, the overall goal,the new connota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They provide basic guidance fo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institutional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Overall Context; Overall Goal; New Connotations; Methodology;

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基本遵循,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理。我们党始终都是根据这个原理来领导和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当然也是遵循这个基本原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改革,要求"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2]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改革新的历史方位。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新时代的基础是生产力质变

  现代生产力的两个主要表现维度,一个是工业化,另一个是城镇化。工业化方面,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这不是因为第三产业效率超过第二产业,而是第二产业出现了历史性产能过剩。到党的十八大前后,第二产业中大多数行业的供给能力已大幅超出需求,相当比例行业的生产能力达到峰值,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需要大面积大幅度去产能。也就是说,到党的十八大前后,中华民族追求了150年的数量型传统工业化基本实现,开始转入质量型新型工业化阶段。城镇化方面,到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全面超过农村常住人口,中国进入城镇化社会,传统的大中小城镇同步发展的城镇化模式也转向都市化模式。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实现和形态跃迁,说明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生产力发展到达了一个质变的临界点。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需要改革,这里的改革不是一般的改革,是顺应生产力质变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生产力质变必然导致社会基本矛盾内涵的变化,而社会基本矛盾内涵变化又集中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都指出,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等等。这些问题大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后是体制不平衡不充分

  如果把体制比喻成一个木桶,体制不平衡不充分就是体制"木桶"出现了短板,也就是体制短板。我们的体制"木桶"存在社会体制短板、市场体制短板、行政体制短板、创新体制短板等许多体制短板。例如创新体制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3]我们过去几十年发展得非常好,创造了世界奇迹,关键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了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可是这个动能已经接近尾声,继续发展不能再依靠它了,得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可是新一轮和上一轮不一样,上一轮是西方发达国家先革命了,我们在后面跟着学,那时候还可以学到一部分。这一轮在全世界差不多是同步的,美国相对快一些,但是美国限制我们学习,可以说中美贸易战的核心不是贸易而是高科技。中国只能靠自主创新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4]中国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迄今为止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关键在于我们迄今为止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套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支持创新、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四)体制不平衡不充分背后是改革不平衡不充分

  以往的改革主要是分领域、渐进式改革。改革在浅水区时,分领域、渐进式改革遵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逻辑,能够及时启动利益相关方普遍支持的改革,能够很快取得改革成效,增进改革的共识和信心,为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和条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深水区,这种改革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足以完成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历史任务。分领域、渐进式改革潜在的弱点,就是大家都喜欢"吃好吃的肉",而对"啃硬骨头"不够卖力,对本地区、本部门有利的改革积极主动,对本地区、本部门无利或不利的改革不够积极主动,甚至抵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有时候,影响改革的很多思想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领域的改革会逐渐出现交叉、碰头,一部门或一地方主导的或期待的改革需要其他部门、地方配合,分担改革成本,但这些部门、地方在很多情况下会因为对自己无利、不利而不积极配合,从而使得一些涉及多部门、跨不同领域的改革推不动。还有一些改革对社会有利、对国家全局有利,但是对部门、地方没有现实利益,甚至要限缩其权力,这种改革就更难。如此一来,分领域、渐进式改革就容易出现应有的改革无法到位、各领域改革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是改革不平衡不充分。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改革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齐体制短板。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总目标,也是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我们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另一方面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两个层面。1978年9月邓小平讲:"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5]邓小平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著名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5]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7]从邓小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基本制度上,我们是先进的、优越的。何为基本制度?主要是体现四项基本原则的制度。基本制度必须要通过具体制度,通过体制才能表现出来,跟生产力直接打交道的是体制,我们的传统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革。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就是对应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制度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对标这两个基本点的。制度自信首先是基本制度自信,不是一切体制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8]"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9]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所谓的"第五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个代名词,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指的是生产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的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现代化理论发生了特别重大的发展和创新。过去讲现代化,主要突出生产力现代化,现在则包括生产力现代化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现代化两个基本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制度问题,想得是很深的。他考虑的不仅是要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10]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呼应、接力邓小平的深谋远虑,制度现代化就是我们的鲜明指向。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有了总目标,如何实现总目标还需要路线图。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是"六个紧紧围绕":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路线图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和主轴,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从理论上破解了全面深化改革最关键的难题。改革走到深处容易走偏,而且是习惯性向政府干预、政府控制的方向偏,其根源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政府受历史惯性和本位主义影响,对自身应有的职能定位认识不到位,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到位。1992年我们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是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很长时期"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被理解为一种相对于国家而言的低层次作用,市场引导企业,市场之上还有更高明的国家来调节市场。于是对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会用计划的手段重新管起来,使得政府干预过多成为一个顽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新论断中,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是纵向关系、上下关系,而是横向职能分工关系,要在分清主次、先后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科学分工、良性互补。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有了路线图还需要时间表,我们规划了两个主要时间点: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个时间表和党的十九大规划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是一致的,都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将制度现代化和生产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国家治理现代化跟国家现代化的时间表设计成同步,说明我们党在改革和现代化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原理,运用得更加自觉,也更有发展创新。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是说十八大以前的改革不全面不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10]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10]"全面深化改革"这个词1988年就有了。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讲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意在哪里?这是在理论上、在方法论上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一)关于"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10]过去讲的全面改革确实全面,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上,对改革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及关联机制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二是实践上,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相互配套不够、协调不够,存在相互牵制甚至相互抵触现象,改革的总体效应发挥得不够。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受限于改革进程本身的深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过去,改革在单一领域甚至单一环节实现突破就可以取得显著效果,人们容易在认识上以为各领域改革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实践中我们就分别规划各领域的目标和路径,然后分头推进。这样的改革虽然全面,但是分散、不系统。时间一长,相互牵制的问题就会逐渐出现,改革的总体效果就会打折扣。严格说来,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只有一个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都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都是整个体制的不同侧面或者不同组成部分,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局部,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这"一整套"国家制度是单数,不是复数。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概念的提出,实现了中国改革在哲学层面、方法论层面上的一次飞跃,提高到了系统论的境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14]总而言之,过去讲全面改革,其"全面"强调各领域都改革,重点在"都",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强调各领域改革是一个整体,重点在"整体".我们现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更深刻、更精准地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在改革实践中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两方面都任重道远。

  (二)关于"深化"

  中国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之"深化"与过去讲的"深化"有什么不同?首先,"深化"是针对硬骨头和险滩来讲的,强调的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其次,"深化"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标尺的。过去讲深化,主要是相对于存在的问题而言,现在讲深化更是对标总目标,关键要看是否朝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推进,是否遵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也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具体而言,经济体制改革要看是否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则是深化,反之不然。社会体制改革要看是否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则是深化,反之不然,如此等等。所以,全面深化改革要事事、时时对标总目标,才能保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才能正确判断改革的进度,才能正确评估改革的效果。

  (三)关于"改革"

  中国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在哪?马克思主义讲的生产力主要在人身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有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产力才能够解放和发展。怎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呢?要通过改革,那改革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呢?这就涉及改革的初心和本意了。1978年我们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可是当时并没有改革开放这个词儿。"改革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党重要的正式文件中是1987年。1987年之前我们的用法是改革、开放、搞活,是三个词。1987年改革开放合并成一个概念了,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就等于对内改革加对外开放,这就把改革开放理解成两回事了,不够准确。其实改革开放是一回事儿,邓小平很早就讲,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7]习近平总书记说,开放也是改革。[16]我们讲全面深化改革,字面上并没有开放,那么开放去哪了?开放也当然包含在全面深化改革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开放最强调的是什么?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制度型开放,侧重的是体制,是制度,从制度、体制层面才能理解什么叫高水平的开放,什么叫全方位的开放。除了开放,改革的另一层含义是搞活,搞活是改革的核心要义、灵魂所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三个进一步解放",他说"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我们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条件。[8]"三个进一步解放"概而言之就是搞活。改革的目的与功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改革核心逻辑就是通过搞活和开放,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然也包括调动所有地方、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以说,改革的逻辑是激励逻辑,改革的机制是动力机制。如果把改革的逻辑变成了惩罚逻辑,改革的机制变成了压力机制,改革必然走向它的反面。我们必须优先改革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机制,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科学内涵都要求我们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201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8]

  (一)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和显著标志。顶层设计作为一个被引入到公共政策领域的工程技术概念,很容易被误读。对"顶层"的典型误读是将其视为主语,视为最高决策者,把顶层设计理解为中央设计、地方执行。对"设计"的典型误读是把设计等同于指令计划,或者等同于大而全的方案描绘。顶层设计在工科领域的原义是"自顶向下设计",也就是先总体后细节式设计、先整体后局部式设计。所谓"顶层"在改革中指某一系统的全局、总体,而不是设计活动的行为主体。目前,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含义是设计"顶层",就是设计改革的总体框架。事关全国的重大改革由中央进行顶层设计,涉及地方或部门改革发展的问题由地方或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如果将顶层设计理解为设计顶层,那么顶层之下还需要逐层设计,绝不能将顶层设计理解为全部设计,也不能将分层对接仅仅理解为落实上级设计,逐层设计中每一层都要根据本身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二)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指局部的、阶段性的试验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10]基层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主要形式。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强调,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性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探索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2015年年底,上海市率先在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旨在解决"先照后证"后市场主体办证难的问题。改革过程中全面清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简约透明的行业准入规则,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随后改革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在全国推开实施。

  (三)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都是改革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单纯使用其中一种方法,改革的效果就不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法论是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相结合的关键是找到结合点。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结合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关键要做到三点。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人民群众的关切中汇集改革的题目。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主角,确实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中提炼改革的思路。最后,要坚持以人民为阅卷人,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获得感,从老百姓的口碑中提供评定改革的绩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513.

  [3]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一-在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 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人民日报, 2015-11-16.

  [4]工信部副部长: 我国制造业要大力度"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EB/OL].人民网, htp://i/ance people .com.cn/GB/n1/2018/0714/c1004-30147394 .html.

  [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327.

  [7]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256.

  [8] [17][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106.92.6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289.

  [10] [11]121][31][19]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92,57.424.88.6-7.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22.

  [16]两会必强调改革开放,习近平这十句话别有深意[EB/OL].新华网ht://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8-03/14/c_ _1122533402 .htm.

  文献来源:郭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1(06):4-10.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第二篇: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作者:王子成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周庄文化旅游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党和国家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多,内涵丰富且具有多重方法论意义,需要从思维方法、科学内涵、路径选择等方面系统把握其精神实质。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实质;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开始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稳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是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的必然要求,实现了党和国家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深度、广度、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在实现"两个百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吹响改革集结号,表达了深入推进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全面理解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

  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基本遵循

  1. 坚持唯物辩证法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观念的东西不外是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必须始终遵循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自我革新。当前中国改革涉及的领域、幅度、力度前所未有,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具有长期性,同时要求改革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在改革领域的具体引用,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的哲学境界和政治智慧。

  2. 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在经济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三去一降一补".为及时调整并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克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同时,提出从供给端发力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相关改革政策的制定充分运用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

  3. 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实践性。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全方位推进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克服改革过程的各种障碍,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蹄疾步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充分显现。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

  1. 目标论与主体论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面理解改革的内在逻辑,首先要明确其目标与实施主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现代国家发展的两个向度,两者缺一不可,功能与作用不尽相同。国家治理体系是从国家制度的设计及完善程度上进行审视,而治理能力是反映的治理体系的功能外化表现。同时,要明确改革的主体是人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始终以最大程度满足人民诉求作为奋斗目标和改革方向,是改革的价值归宿与要义所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人民在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2. 矛盾论与系统论

  改革是基于经济社会的诸多矛盾进行的,改革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并实现发展的过程。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又可细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的哲学思维和战略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要求更为迫切,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破解问题为突破口。当然,改革需要总体设计、瞄准关键领域,改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统揽改革。

  3. 领导论与制度论

  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及成效,取决于党的建设是否坚强有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政治保证。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直接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上,直接体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否按照顶层设计往前推进。制度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参照是建立健全党和国家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反映出各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缺陷或缺位。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制度为重要任务,实现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

  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实践导向

  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问题与灵魂所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源于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问题上坚定了正确的政治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推进"四大伟大",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改革正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必然会触碰到利益固化的藩篱,如何破解改革的阻力和障碍,这就需要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当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哲学思维推进改革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过后,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并将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重提这一奋斗目标。同时,还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可以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是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各领域职能定位更加明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和处理问题。

  3. 健全党和国家各领域体制机制,为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与经验集成的过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需要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化形成基本经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如何克服改革过程中推进难度大、利益调整难等问题,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强有力贯彻落实,既要明确改革的重点难点,也要明确改革的任务目标,更要明确改革的路径方法。制度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在实现"两个百年"的关键时期,尤其要注重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及时性、系统性,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2]金里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要论》,《经济日报》2016年8月5日。

  [3]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4]徐永利:《增强用历史唯物主义指 导工作的自觉性》,《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8日。

  [5]徐绍史:《改革越往纵深发展越涉及重大利益调整》,《人民日报》 2014年5月20日。

  [6]秦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人民日报》2016年6月22日。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

  文献来源:王子成。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J]. 公关世界,2021,(10):8-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