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战略管理论文

鲜为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17 共124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鲜为饲料集团产业发展战略探究
  【第一章】鲜为集团战略目标、现状及战略规划
  【2.1 - 2.4】鲜为集团现存的主要问题
  【2.5】鲜为集团的经营方向选择
  【3.1】鲜为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2】鲜为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第四章】鲜为企业产业战略选择
  【5.1 - 5.3】鲜为饲料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
  【5.4】鲜为集团职能战略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鲜为集团战略规划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战略环境分析
  
  经过第二章的分析,可以看出鲜为目前没有实力再承载多元化、多产业链条经营,并提出先暂停瘦狗型"鸭产业",重点发展猪、鱼两个产业链条。可值得注意的是猪、鱼两条产业链上目前无低投入高盈利性的现金牛经营单位,想重点发展哪个链条都需要高资源投入,为防止再度出现鲜为经营的持续恶化,本章通过分别对猪、鱼两个产业链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分别总结归纳出猪与鱼产业链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并分别作出各自的 EFE 矩阵和 IFE 矩阵,为后续战略选择打好基础。

  一、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 政治环境

  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在 2012 年年初颁布的《农业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要求在 2015 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500 万吨,农业部配套出台的养殖业"十二·五"规划则指出,到 2015 年出栏500 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 50%.

  为保证食品安全,"十二·五"规定[2]:到 2015 年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要淘汰 50%,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 80%左右。"规划"还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稳步发展猪肉的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的结构,提高冷鲜肉比例,扩大小包装分割肉生产,加强肉的精深加工,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品牌".可见猪肉产业链中小型的养殖、加工等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趋势[25].政府会淘汰掉那些以不正当手段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破坏冷鲜肉行业形象的小公司,会有部分行业成熟客户重新招标,另谋供应商,这对鲜为来说,是个巨大的利好机会。

  从 2009 年至 2011 年每年国家给予该养殖业务的财政补贴为 25 亿元[14].政府补贴给予了鲜为一定的财政支持,但同样也会让更多的企业觊觎猪产业。近年来多家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始在养猪领域投入巨资。可见猪产业的热门指数已逐年飙升,大规模极具资本优势的机构介入对于鲜为是个不小的威胁。

  国家"十二·五"规划还指出水产品方面[2],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预计在"十二·五"末期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 6000 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 3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0%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提高到 45%以上,冷冻调理食品和分割小包装食品的比例占水产冷冻加工品的比例达到 30%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 20 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水产品加工大型企业 20 家、超 10 亿元的 100家。

  总体来说从"十二·五"期间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水产养殖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围绕水产养殖的深加工、品牌化经营将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这对鲜为来讲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一面。

  但在另一方,也看到目前国家对渔业的一些实际支持存在变数,具体表现在国家对渔业的财政补贴情况上,如图 7 所示,自 2000 年之后,政府对渔业补贴一直是出于增长的趋势上,其中在 2008 年补贴值达到最高,但自 2009 年以后,政府补贴却骤降,在后续的 2011 和 2012 年里,其补贴金额也基本和 2009 年持平[23].

  2. 经济环境

  中国农业中的肉类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十一·五"期间,年增长率为 2.69%,在整个农产品领域内,其增长速度位居前列,目前中国人均 GDP 已超 4000 美元,国民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1979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 17 公斤,但到 2009 年已经突破 40 公斤。2011 年肉消费已占我国 CPI 总量的 20.36%.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已经进入飞速增长阶段。受城镇化进程的驱动,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1 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年复合增长 2.1%[32],详见图 8.随着人均购买力的增长,我国生猪市场的增长空间仍然广阔。这是鲜为扩大经营向猪产业链下游延伸的机会。

  目前去全球 12%的玉米用于乙醇制造,20%的菜籽油、20%的豆油、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的制造,已经出现了生物能源与人争粮的局面,加之环境恶化导致全球的粮食生产率逐渐降低,加之通货膨胀导致用于生产饲料的原材料价格一高再高,不断吞噬饲料行业利润空间的同时也不断对鲜为猪产业施加威胁。

  猪肉消费增长态势相对平稳,但由于产业链上游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性明显,以及养殖环节的高风险性导致生猪供给周期性波动使得我国下游猪肉价格波动巨大。仅在 2011 年猪肉价格涨幅达到 38.9.%.图 9 是农业部统计的近 10 年的猪肉价格波动情况:这对猪产业操作者的资金实力是个巨大的考验。对处资金供给相对紧张时期的鲜为来讲,威胁不小。

  同猪产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大体一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提高,饮食消费力愈来愈强,水产以其丰富的影响价值和低脂肪程度,在我国饮食结构中消费占比的提升幅度越来越高,且超过猪肉,可以预见其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且超过猪肉。

  中国水产行业总量已经有 20 年稳居世界首位,其生成总量突破五千万吨。特别需要指出的,中国的水产业中养殖业的比例增长日益迅速,目前已经占到整个水产业的 70%左右,并且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肉类一样,伴随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水产品的消费支出在人均收入消费的比重中正在逐渐增加,从 1992 年的6.71%逐渐上升到 2007 年的 14.2%,并且今年来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从水产鱼类的消费类型上来看,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中,鱼类产品占据了 50%以上的份额,其中以草鱼、鲢鱼、鲫鱼、鲤鱼和鳙鱼五大类淡水鱼与为主[20],淡水鱼的消费近年来快速增长,与海水鱼类消费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淡水鱼类发展将是水产品行业最大的希望。这些都是从宏观上对鲜为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3. 社会环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较之牛、羊、鸡、鸭、鱼而言,猪肉在中国更有市场和地位,国人对猪肉有着良好的消费习惯。其中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量又是农村居民的 1.5 倍(如图 10 所示),国家统计局结果显示,截止到 2011 年底我国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总量已高达 5053 万吨[15].

  在肉类消费中,中国人强调肉类的保鲜,无论是南方的煲汤、北方的各种面点都对肉的新鲜程度有特殊的要求。即使是能够长期保存的腊肉制品,其制作过程也要以鲜肉为基础。目前我国的终端鲜猪肉消费市场主要猪肉产品可分为热鲜、冷鲜两类:

  ① 热鲜肉。

  热鲜肉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未经过处理,肉的温度较高,容易滋生细菌,无法保证肉的食用安全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淘汰。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肉品供应主要以冷鲜肉为主。

  ② 冷鲜肉。

  冷鲜肉主要优点是 0-4 摄氏度贮藏,比热鲜肉更安全、卫生;肉品经过成熟,味道更鲜美;缺点是最好当天买当天吃,不超过三天;多购还是要进冻箱。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明显改善,老百姓健康消费意识的觉醒,热鲜肉必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近年来中国城市冷鲜肉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恰好说明了这点。

  从近年来的"注水肉"到"瘦肉精"再到"注胶肉"等大量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使得全社会对整个猪肉产业链条的质量监管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关注。这对猪产业链条提出了更高的"升级换代"要求,对于猪肉这款生活必须品而言,人们的核心诉求已逐渐转为吃的安全、吃的放心。"自家开心农场"业的快速成长,恰说明人们对安全食品诉求的迫切性。但对于大多数城镇居民讲,他们迫切的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企业站出来拯救他们嘴中的这口猪肉,这个企业可以对这头猪从猪种到他们手中全程负责,而不是双汇那样出了问题,将问题推动其上游毫无责任承受能力的农村散养猪户头上。品牌猪肉意识逐渐增强,据统计各大厂家冷鲜肉已占整体市场份额的 10%,但仍有 60%的市场份额被热鲜白条肉仍占据,这将成为鲜为以及各大品牌猪肉厂家未来主攻的市场空间。对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安全食品品牌"的鲜为是次百年难遇的机会。

  近年来我国鱼类消费持续增长,如图 11 所示,我国家庭鱼类消费中,城镇家庭消费远于农村家庭消费。目前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城市密集区域的水产品人均年消耗在 70 公斤以上,但内陆局面则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鱼类消费量任务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图 12 所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鱼类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

  水产品的消费在中国独具特点。鲜活鱼是消费者最主要的吃鱼方式,新鲜在消费者心中代表了品质和口感,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绝大部分选择鲜活鱼。根据对成都一百位社区居民的鱼类产品消费习惯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鲜活鱼占 83%,鱼糜制品等鱼类深加工食品占 28%,冷鲜鱼仅占 5%.

  另外,吃鱼本身的麻烦、鱼的腥味和烹饪鱼的难度阻碍了人民对鱼的消费热情,传统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是导致上述阻力的根本原因。据中国肉类协会统计分析,我国人均年消费量猪肉为 39.6 公斤,而鱼只是 12 公斤,猪肉是鱼的 3.3倍。因此,消费者的鱼类消费习惯还需要被教育,这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成本的过程,且此项投入容易被行业新进入者窃取。

  一般消费者在购买鱼及鱼制品时,首要渠道依然是农贸市场渠道,其次是大型商场渠道,社区便利店和社区菜店也有部分消费者,网络尚难成为主要消费方式。农贸市场是最难推行品牌化的一个渠道,这对鲜为相当不利。图 13 为成都一百位社区居民的鱼类产品购买渠道的抽样调查统计结果。

  从以上分析可知,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城市聚集地区和城市家庭消费的占主导地位,这些地区均对食品健康安全问题较为关注且具备一定的品牌消费意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鱼类消费偏低,说明未来具备大幅度提升潜力。目前鱼类的消费情况在我国前景基本看好,这对鲜为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鱼类消费习惯还需要被教育,这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成本的过程,且此项投入容易被行业新进入者窃取;鱼类购买的主要渠道为品牌鱼难以推广的农贸市场渠道,这无疑为鲜为鱼产品营销提出了挑战。

  4. 技术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32],近年来小养殖户加速退出,而大型养殖场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6].出栏 50 头以下的养殖户,已从 2002 年的 70%下降到 2009 年的 39%.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大中型养殖户,2009 年则已经增长到 27%.劳动力价格攀升是驱动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上升的主要原因。2004 年至2010 年间,养殖工资年增长为 10%,而同期除了 07 年至 08 年由于蓝耳病疫情导致生猪供应量减少、农民散养利润达到 200 至 400 元/头外,其他年份生猪散养利润都在 100 元/头左右波动。近年来中国农民养猪的成本上升,养猪积极性下降,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大型养殖企业迅速扩张的时代。

  另外,目前我国母猪的产仔率和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猪仔的死亡率偏高,主要原因在于猪饲料的技术尚不成熟,还不能够达到通过猪饲料有效提高生猪免疫力,抗应激的目标。这就对猪动保行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无论是规模化养殖还是散养,都存在着疫情爆发的可能,一般来讲,动物疫情传播有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目前面对大规模动物疫情的爆发,人类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治愈动物方法,主要手段仍是以防为主,一方面采用隔离手段避免传播。另一方面,则是采用疫苗注射,药物预防等手段防患于未然,通过增强动物的抵抗力来组织疫情的爆发。目前我国在该领域虽然已经起步,但整体水平不高,很多药物还处于仿制阶段。

  养殖产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对饲料生产专业化、配方精细化以及对动保的安全性、防范及时性有效性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作为国内大型饲料生产企业的鲜为,如能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必将实现快速扩张。水产养殖方面,无论是规模化养殖还是散养,都存在着疫情爆发的可能性,目前面对大规模动物疫情的爆发,人类尚缺乏非常有效的治愈动物方法,主要手段仍是以防为主,一方面采用隔离手段避免传播。另一方面,则是采用疫苗注射,药物预防等手段防患于未然,通过增强动物的抵抗力来组织疫情的爆发。我国在该领域虽然已经起步,但整体水平不高,很多药物还处于仿制阶段。

  除此以外种苗繁育方面也是水产领域一个有待功课的技术问题。由于种苗通过杂交获得,多数种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会出现退化现象,其抗病能力降低,发育迟缓。稳定种苗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少数种苗还控制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因此,高水平种苗的培育是这些产业中的核心技术问题。

  鲜为集团目前作为国内率先涉足种苗、动保领域的少数企业在这方面应该说占得了先机,这是有利的一面。但另一面也看到,这些技术的功课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具有不小的难度,且成果出现时机不可预期,从而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风险,这都是对鲜为集团发展不利的一面。

  (二)产业环境分析

  1. 猪产业环境分析

  猪产业链条包括种苗、动保、饲料、养殖、屠宰/分割、食品流通六大环节,这六大环节有分别代表了六个行业,每个行业都尤其特殊的环境特征。

  1) 种苗、动保行业处于成长期

  猪种苗育种位于整个产业链的顶端,是利润最高的环节。但目前我国的种猪行业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种猪企业重引种轻视育种,国内养殖的核心种猪大部分依赖进口,仅在 2011 年就引进数量超过 1 万头,接近全国核心种猪更换数额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部分大中型育种企业已经加盟 NSR和 CCSI 等育种体系,国外企业先后有 14 家育种企业进入中国开拓市场,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中国自身的育种计划,拟在 2016 年前,完成 100 家核心育种场的处理,为实现种猪新品种的研发做好准备。

  相比较而言,位于生猪产业链的上游的"动保"行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由于具有较高的行业利润和技术门槛,截止到 2009 年,我国已有相关的动保制品生产企业 78 家,年销售额到 64 亿元,其中年销售过亿的企业已经达到 22 家,生产的制品品种有 193 种,产量 158 亿毫升,其药品的平均利用率为 43.55%,目前全行业的增长速度保持字 15%-20%之间。但同国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药物制品的研发能力也相对较弱,目前多数制品处于跟踪国外研发的脚步,自主创新产品较少,截止到 2009 年,我国新品准的 329个兽药制品中,只有 39 项为新产品,大量企业出现生产同一中类型产品;而国家对该领域的行业规范具有"准入门槛低、退出转型难"的特点,动保产业。

  2) 饲料、食品流通行业处于成熟期

  猪肉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品种,仅在 2011 年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生猪年出栏 66170 万头,产值上万亿元,其规模不亚于汽车产业。虽然近年来猪的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产业链的最终产品-猪肉价格却具较大的波动性,猪肉价格的整体走势呈一个持续上涨的趋势。

  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与猪肉的生产周期来定[22].如果从母猪配置、到产仔和 4-5 个月的育肥工作,出栏期的周期为 380 天左右,如此长的产品周期决定了整个猪的产业链条对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其响应有较大的滞后性。

  饲料作为整个链条中的核心,是受猪肉价格波动影响最为显著的行业,2006年、2007 年受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原材料上涨的等原因造成的猪出栏量下降,猪饲料生产规模有所缩减。此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给予政策支持,饲料产业才逐步恢复增长,如图 14 所示,2010 年突破 5000 万吨,2111 之后几年仍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4].

  在猪饲料的产品类型中,目前主要以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料三种为主,其中配合饲料和浓缩料占据 90%以上的市场,并且每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外饲料企业的进入,新型教槽料也开始投放国内市场,由于其技术难度大,利润高,国内如金新农、双胞胎等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生产此类产品,约占整个市场的 30%左右,其余市场份额基本由外资企业或代销的国内饲料行业所占有。目前我国猪饲料行业经过 10 多年的快速增长已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以正大、希望、双胞胎为代表的 20 多家饲料企业集团,已经占全国总产量的 30%以上。

  3) 养殖行业处于衰退期在整个生猪产业链中,养殖行业的集中度最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生猪的养殖规模较小,到 2010 年,50 头以下生猪饲养场仍占整个饲养规模 40%以上,而年出栏率在 1000 头以上的饲养场,只占全行业规模的 20%,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生猪是依靠 1000 头以下的饲养场或散养农户完成的。这种小规模散养客观上造成了生猪成本高、管理混乱,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加大。

  随着中西部经济崛起和养殖比较优势丧失,加之养殖环境恶化,使得部分养殖业向资源环境优势、原材料优势区域漂移,从而导致饲料产能漂移。生猪养殖和饲料产能向山东、河南、辽宁、湖南、江西的快速漂移和增长,数据如表 5 所示。

  纵观整条猪产业链,上游种苗、动保处于成长期,需要加大投入利润空间无限;中游饲料、养殖业,一个处于成熟期,一个处于衰退期,但已经开始转型整合,只要把握好规模化养殖这一大方向,进行适度投资改革,或通过上下游资源优势进行战略整合,其转变为成长期的可行性很大;下游食品流通领域正处成熟期,消费者已初具品牌猪肉消费理念,因此只要好品牌营销即可把控。因此,猪产业链条在我国应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交界一代。

  2. 鱼产业环境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和出口大国。2010 年渔业统计年鉴[17]显示,2009 年水产品总产量达 5116 万顿,这其中淡水养殖为 2216 万吨,占整个水产产量的 43%,其中青、草、鲢、鳙、鲤、鲫等是目前主要的养殖对象,占淡水养殖总量的 69%.

  鱼类养殖和禽类、猪养殖相比,其养殖时间更长,一般来讲、青、草、鲢、鳙等主要鱼类的性成熟时间需要 3-4 年,所以从投放鱼苗开始计算,到长成成鱼销售其周期一般都在 1-2 年以上,有些可能会达到 3 年,可见鱼类产品具有更长的生产周期。

  1) 种苗、动保行业处于成长期

  鱼苗产业是水产养殖的基础行业,调查统计显示,优良育种对水产单产增产的贡献度已经达到 25%.目前我国水产鱼苗的市场潜的需求在 500 亿元。2008 年国家启动建设大宗水产与技术体系,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了 25 个实验站,培育除了"中科 3 号"、"长丰鲢"等多种优质的鱼苗产品。但目前我国的主要几种鱼类养殖的亲本基本主要来自国家 6 个原种场,缺少在此基础上的良种培育。此外育种方面还存在着种质混杂现象严重,保种选种技术落后,育种周期长等原因。

  目前我国大多数育苗水体的体积在 1000 立方米以下,设备陈旧老化,一些新兴鱼苗企业如国联水产、东方海洋等已经开始注重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收购兼并一些小型的育苗场,提升整个行业的集中度。鲜为可谓该领域的带头人之一,拥有一定的行业积累,发展前景看似良好。

  水产业中的动保环节其位置比较特殊,发展时间只有十多年的时间,最初其产品以消毒剂和杀虫剂为主,但近年来动保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得不少企业销售保持了20-30%的增长,目前全国有规模的企业保持在100-200家,但没有龙头企业出现,其市场份额都相差不大,并且各企业的销售具有很强地域优势。2005年我国兽药行业推行GMP以后[19],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而寻求组合发展。我国水产动保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研发能力低下。

  面对近年来由于水产品体内残留药物导致的出口受阻问题,各个企业都缺少有效地解决方案和替代产品。鲜为由于此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市场前景亦看似良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庞大的水产动保市场,传统的饲料行业巨头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庞大的销售网络开始涉足该领域,一些动保企业以饲料和动保组合销售的方式和这些企业合作,谋求快速的发展,这之于鲜为是个不小的考验。

  2) 饲料、食品流通行业处于成熟期

  鱼饲料是鱼类养殖的核心环节,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其生产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拥有了鲜为、海大等一匹世界级的水产饲料企业,一些优质产品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到 2009 年底从业人数超过 40 万,行业总产值已经达到800 多亿元。目前在我国,水产饲料的增长一直高于猪饲料和蛋禽饲料,2012 年其增长率高达 30.7%.

  同时饲料行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绿色食品和无污染食品已经成为食品领域的新宠,因此对于养殖业而言,防止污染,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激素等违禁药物,避免重金属、药物材料是水产饲料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饲料的原材料短缺现象比价严重,豆粕、鱼粉等原材料对进口依赖程度较大,玉米的消耗巨大,2010年其消耗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 60%以上。对于以鱼粉用量少,但却可做到高肉料比的鲜为饲料无疑是个挤掉同行业竞争者的大好机会。

  而作为鱼类附加值高端的品牌化流通领域,目前行业内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诞生了如"大湖"、"千岛湖淳牌"等一些品牌,但是由于推广成本巨大,定价过高,目标客户群体只能锁定为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端消费人群,销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且名声不大,大多数品牌鱼还处于一个地方品牌阶段。

  我国鱼类市场容量为2100亿,"大湖"仅占0.24%,"千岛湖淳牌"仅占0.048%.水产产业链的深加工是另一个高附加值行业,2008年我国淡水产品实际加工总量是200万吨、附加值1971亿元,年均增长31%,水产加工品成为我国出口农产品重要组成[18],2008年创汇10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26.2%;其中淡水产品加工量和加工比例提高较快,加工比例从2003年的4.5%提高至2008年的14.1%.

  目前我国水产制品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冷冻产品高达 70%.而精深加工的鱼糜、罐头等食品比例偏少,产品缺少利润。特别是淡水鱼方面,其深加工程度和其总量相比所占比例偏小。水产深加工领域现阶段已经进入弱寡头竞争阶段,给鲜为鱼糜制品的发展将遇到较大的阻力。

  3) 养殖行业处于衰退期

  在利润附加值较低的养殖领域,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依然是千家万户的散养方式,目前国内只有一个总产值超过 10 亿元的渔业企业,其主要养殖集中在内陆地区,养殖方式主要包括池塘养殖、湖泊增养殖、网箱养殖等。由于环境污染情况日益加剧,水产养殖业开始向沿海、沿江、沿湖源头地区规模化漂移,位于长江上游的鲜为显然具备地理环境优势。

  纵观整条鱼产业链,上游种苗、动保处于成长期,种苗的发展需要巨大的科技投入和相对漫长的时间周期,而动保行业则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营销扩大自身的销售规模,销量有限,但利润空间巨大,购买者较多,竞争激烈程度比猪产业要低,虽与猪产业链同处成长期,但鱼产业链明显离导入期较近;中游饲料、养殖业,一个处于成熟期,一个处于衰退期,但已经开始转型整合,但由于对环境、地理因素要求较高,规模化发展与猪养殖业比发展会较为缓慢;下游食品流通领域正处成熟期,消费者品牌鲜活鱼消费理念基本尚未形成,鱼糜类深加工产品受技术因素制约,市场容量扩展会相对较缓。因此,整体来看鱼产业链条在我国应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交界一代。

  (三)竞争环境分析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的观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根源在于其内在竞争结构中,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分别是行业竞争者的竞争力、供应商额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与替代品的威胁。这五种基本力量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鲜为的核心问题是要找好防御这五种竞争力的位置,甚至能"借力发力",使他们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1. 猪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饲料的主要原材料为玉米。虽然我国玉米产量屡创新高,但受玉米深加工能力的快速增强及环境因素导致国内粮食增产难度的加大的影响,2008 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以每年 10% 以上幅度上涨。2011 年前 10 个月,饲料玉米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由 1 月的 2.11 元/kg 上升为 10 月的 2.45 元/kg,涨幅达 16.11%,创下 200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随着我国北方主产区新玉米批量上市时间的到来,11 月和 12月玉米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回落,由 10 月的 2.45 元/kg 下跌为 12 月的 2.36元/kg,跌幅为 3.67%,但 12 月同比仍然上涨 11.32%.2012 年以来,玉米价格再次呈现出快速上涨态势,由 1 月的 2.35 元/kg 上升为 5 月的 2.46 元/kg,4 个月内涨幅达 4.68%,再次创下 09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玉米的行业价格决定了即便规模化采购,也只能小范围的对价格有所缓冲,不起本质作用。而短期内玉米替代品尚处研究当中,加之四川省的玉米产量有限,导致鲜为相较于位处山东、河南、河北一代的饲料厂又增加一部分运输成本导致鲜为对供应商控制能力较弱。

  由于四川省规模化养猪业尚处起步阶段,大部分川猪养殖仍以散养为主。鲜为生猪产业链中养殖环节只是小范围试点性质实现了合同养殖,所以屠宰厂的主要生猪供应商为一些大型"猪贩子".他们对整个生猪产业的行情波动颇为敏感,直接与养殖户对接,而且已具备短时间"储猪"能力,因此屠宰厂对上游供应商的控制能力亦差。

  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我国是猪肉消费强国,正如社会环境分析中所述消费者对可靠品牌猪肉的消费需求迫切度日益增强。"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加快产业集中度的相关规定表明大量的小规模猪肉供应企业将叫停,此种局势下,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的。

  3) 新进入者的威胁

  虽然前几年国家高额的政府补贴导致"养猪热"盛行已久,但该行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饲料成本高、猪药费高、人工工资高、养猪自动化程度低、养猪效率低、生产水平低,风险颇高,本身进入门槛就不低,2012 年 5 月 1 日国家已经出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16]旨在提高饲料行业的准入门槛,保障正规企业的运行。足可见未来几年猪行业来自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小。

  4) 替代品的威胁

  首先,中国人的传统菜系,多为猪肉为主,几千年来形成的消费习惯一时间很难改变。其次,猪肉价格持续走高的态势也可看出,猪肉尚处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还有,随着国家宏观调整产业整合形式加剧,猪肉将越来越安全且价格会日趋走低。最后,牛羊养殖业规模化程度远远低于猪养殖,短时间内难以规模化大量生产。所以猪肉将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处于我国的肉类消费的主力地位。可见在相当长时间内猪肉来自替代品的威胁程度较小。

  5)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饲料企业中,80%是中小饲料企业,产品质量差、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准入门槛低,零碎、分散经营,产能不稳定。但这批企业的竞争力可基本忽略不计,因为政府以明文暂停这批企业。国家鲜为国内猪饲料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双胞胎、英伟等企业。其中英伟为外资企业,起步较早;国内民族企业起步较早的猪料生产企业主要是双胞胎。

  根据鲜为集团提供的行业数据数据,各主要竞争对手所占市场份额如下:鲜为目前产业链下游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双汇。近年来双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先后投资 40 多亿元,形成了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年销售额 400 亿元。

  双汇的营销模式如下:产品:通过高温肉制品、冷鲜肉、低温肉制品形成高中低档产品组合,形成对各阶层各年龄段人群的全面覆盖。价格: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定价方式,低温肉制品的价格和利润较高,冷鲜肉采用大众定价,高温肉制品采用竞争性定价方式品牌:采用主副品牌模式,主品牌统一用"双汇"作为产品品质背书,副品牌根据产品特性而定。

  渠道:双汇渠道采用专卖和分销相结合的方式,双汇冷鲜肉采用的是直营店和加盟店形成的专卖渠道,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采用的是分销渠道"瘦肉精"事件充分暴露了双汇模式的一些弊端。双汇核心优势来源于深加工的规模对上游议价能力提高以及通过品牌对消费者影响带来市场话语权提高。

  鲜为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优于双汇,其他方面较之双汇差距较大。

  无论是饲料还是屠宰/加工下游流通领域,鲜为来自同行业者的竞争压力都不小。

  2. 鱼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从表 8 的波动情况上看,鱼饲料原材料价格起伏较大,但整体趋势呈现为走高,这反映出买方的需求整体较高,但买主并不单一,数量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供货方很容易对价格实现掌控,对于鲜为来说,供应商的整体议价能力较强,对鲜为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中国水产行业的饲料购买能力近年来处于稳定增长的一个时期,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以散养为主,购买者总数较大,并且单个购买量不够高,这有利于卖方议价,另外鱼类饲料的生产者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垄断,主要饲料生产集中在几个少数的企业手里,所以对购买者来说其议价能力较弱。由于水产饲料为鲜为主业,故其形势对鲜为有利。

  3) 新进入者的威胁

  多年的技术积淀让鲜为在水产养殖业内的技术水平已堪称一流,水产养殖业,特别是上游鱼苗、动保产业的技术壁垒较高,进入较难。饲料领域存在政策壁垒防御,养殖业国家今年给予的支持力度并不大,今年国家在水产行业倡导的是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品牌,因此鲜为的新进入者威胁主要来自于产业链中下游。

  4) 替代品的威胁

  鱼类制品目前在我国水产品消费领域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淡水鱼,主要原因有其他水产品规模化养殖程度低,供应量有限导致价格偏高,加之中国饮食习惯和加工技术的影响,中国水产品消费依然以鲜活产品为主,目前替代品威胁较小。

  5)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在水产行业,鲜为、海大和恒兴等集团主要控制种苗、大宗原料、饲料部分的生产。

  在鱼饲料方面你,鲜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海大、恒兴等品牌,这些公司目前正全力进入动保领域,但由于技术水平和使用效果有限,尚无显著市场份额优势。鱼苗、动保方面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集中度很低,产品技术水平低,销售额超过 1 亿元公司尚属少数。但其他饲料企业现正在通过捆绑式经营战略稀释鲜为在此领域的优势程度,竞争者的竞争实力已日渐增强[21].

  在水产养殖方面,我国鲜活鱼市场上鲜活淡水鱼市场容量 2100 亿,最大的淡水鱼厂家大湖股份以优质大湖、散养概念打造优质生态鱼,专供高档酒店和高端人群,年产值仅 5.2 亿元。另一品牌千岛湖产值仅 1 亿元。绝大部分为无品牌的普通鱼销售,行业处在自由竞争阶段。可见品牌鲜活鱼目前销量甚小。

  在鱼糜制品领域,鲜为主要竞争对手为:海霸王、海壹、海欣、安井。2011年四家的合计销售额为 38 亿,销售占比 25.3%,现阶段已经进入弱寡头竞争阶段,给鲜为鱼糜制品的发展将遇到较大的阻力。

  (四)外部环境评价矩阵(EFE)

  1. 猪产业外部环境评价矩阵(EFE)

  由对猪产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分析,可以总结出猪产业目前所处外部环境对其发展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可以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又称 EFE矩阵)。详情如下:猪产业 EFE 分析最后总加权得分为 2.72 分,说明猪产业所处外部环境对其发展相当有利。由 EFE 表可以看出,当前猪产业链要想发展应该提高规模采购能力或加大猪料配方原材料替代方向和新型饲料的研发力度。注意产业各环节上价值链附加价值能力的培养,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2. 鱼产业外部环境评价矩阵(EFE)

  通过对鱼产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分析,可以总结出鱼产业目前所处外部环境对其发展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可以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又称EFE 矩阵)。鱼产业链的 EFE 矩阵最后总加权得分为 2.05 分,小于平均分 2.5 分,说明鱼产业所处外部环境对其威胁巨大,对其发展不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