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应用翻译学的体系及其特点

时间:2014-07-22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7617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对应用翻译的研究以往主要考虑其使用范围和功能,如说: “应用翻译范围较广,即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与文学翻译相对( 方梦之,2003) ,”其实,应用翻译不仅在内容与功能上与文学翻译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在翻译载体、翻译方式、翻译流程、翻译技术、翻译标准、译者素养等诸多方面与文学翻译大相径庭。现将两者列表比较如下:【图】
论文摘要
  
  应用翻译是语言服务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服务于生产领域、商业经营、外交事务、社会生活中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翻译内容信息性、翻译载体多样化、翻译方式规模化、翻译流程复合化、翻译技术现代化、翻译标准具体化、译者职业化等特点。

  近二三十年来,应用翻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而迅速发展,应用翻译的发展催化了翻译市场化和职业化进程,翻译研究随之不断升温。历史上翻译研究多以文学翻译为对象,无论对翻译过程的描写,还是对翻译标准的探讨,包括等值、动态对等、信达雅、神似、化境等都关注文学作品,甚至霍姆斯的翻译研究路线图中也没有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的一席之地。学者们历来只关注译者个体,忽视共事翻译的译者团队; 只重翻译策略和方法,不谙现代技术; 只谈理想化的翻译标准,不论作为社会产品的译文的具体标准。应用( 文体) 翻译学正是要研究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流程、载体、途径、技术、标准以及信息传递者( 个人或团队) 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应用翻译学内在体系的一系列要素。

  二、应用翻译学的体系
  
  笔者对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曾撰文( 2011) 作过讨论,文中对 Holmes 的译学构想进行了局部调整,提出应用( 文体) 翻译研究在译学整体框架中与文学( 文体) 翻译并列,共同构成理论研究中的专门研究。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下设 6 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下又有若干专项研究。现将翻译研究的整体框架及应用翻译研究的各分支图示如下:【表】

论文摘要  
  图中,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的六个子系统为: 一般理论研究、文类研究、术语与术语库、翻译管理、翻译技术和本地化研究。其中,一般理论研究又分宏观研究、中观理论和微观研究。文类研究可细分为类型学理论以及科技、商务、法律、新闻、旅游等具体门类。术语与术语库可分术语学理论、术语分类、术语管理、术语库建设等。翻译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 CAT) 、机器翻译、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本地化研究又有本地化理论、本地化管理、本地化技术等分支。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 文体) 翻译研究体系除了本体的 6 个分支外,还包括市场调研、教学培训、翻译批评等外围研究,与本体研究相辅相成。以下对 6 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讨论:

  三、应用翻译的一般理论研究应用
  
  翻译一般理论研究包括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研究,是对应用翻译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其他各分支也有各自的理论研究,如术语研究中的术语学理论,文类研究中的类型学理论,本地化研究中的本地化理论等。

  ( 一) 宏观理论应用
  翻译的宏观理论研究翻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作者、作品、译者、译品、读者、中介人,以及相关的客观世界、评价体系和基本范畴体系,包括它的本体论、价值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学科的灵魂。本体论研究应用翻译的本质特点,是“描述某物之为某物的学问”,是“描述某一本体,即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或某一社会事实的学问”。( 舒也,2006) 方法论服务于系统建构,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对各种具体方法的原则概括和总的认识。例如,功能目的论的代表人物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的方法论原则。功能是指译文按预定方式运作后在译语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忠诚是指译者、原文( 作者) 、读者、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原则上译者要尊重并协调其他各方的态度和利益,做各方的调停人。应用翻译方法论包括翻译研究方法论、翻译实践方法论、翻译批评方法论和翻译教学方法论。价值观对所作研究作价值判断。价值观对应用翻译的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特别是对翻译批评掌握和翻译标准的厘定,会有指导。认识论则指对应用翻译的本质特点和应用翻译活动的总体认识。

  ( 二) 中观理论
  中观理论是衔接翻译的宏观理论和微观技巧的桥梁。一种成熟的翻译理论往往配有可以付诸实践的方案、策略、模式或框架,如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豪斯( House) 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勒费弗尔的改写,韦努蒂的归化、异化、阻抗、同化和文化移植,严复的“达旨”,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还有直译或意译,全译或变译,变译中又可分为摘译、节译、编译、综述等翻译策略。凡此种种,皆由宏观理论推演而出,或是对语言转换的具体手段用宏观理论加以概括,是概念化的结果。中观理论向上可作为特定理论的表征,向下有运用具体方法技巧指导翻译实践的功能。

  中观理论从宏观理论推导、延伸,也可以从实践经验和技法中概念化、范畴化而得。有的中观策略游离于特定的理论体系之外,可为不同宏观理论所共有或可用不同的理论来阐释,如“译前处理”、“后编辑框架”、“壮词淡化”、“突出主题信息”等。

  ( 三) 微观研究
  翻译技巧的研究列入应用翻译的理论范畴,其理由是: 翻译技巧是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验证的。翻译技巧往往有一定的理论渊源,是可以用相关学科的规则或原理来论证的。

  在语言学进入翻译研究领域之后,人们开始用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翻译技巧。

  奈达的早期着作不乏对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的阐述,如核心句的语法转换、语序处理,甚至具体到时间词、数量词的处理等。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 1985) 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专章叙述了翻译转换法,其中包括移位法、替换法( 词形替换、词类替换、句子成分替换、复合句中的句法替换、词汇替换、反面着笔、补偿法) 、加词法、减词法等。

  而我国张培基等 1980 年编着的《英汉翻译教程》更是以英汉语言对比为主线,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了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从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词类转换、增词、重复、省略、正反译法、分句合句、被动态译法、从句译法直到长句译法,与传统语法中的词法和句法合理对应。( 方梦之,2007)翻译技巧随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翻译技巧主要从语法的角度条理化、系统化; 现在,学者们已从不同的相关学科的原理出发,对翻译技巧加以解释。随着篇章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研究了译文篇章的衔接与连贯、段落的调整等技巧,并且注意到译文要反映原文语言的意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不同要求。除从语法、语篇角度加以考察外,也可从语义认知和语义结构的角度来阐明; 等等。

  四、文类研究
  
  首先是类型理论的研究。语类的概念是基于社会的或社团的,话语社团是一个社会修辞网络( so-ciolrhetoric network) 。在一个话语社团中,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有不同文化习俗,但是言语行为的首要决定因素是功能,即对社团共同目标的追求,这种追求通过社团所拥有的语类把社团成员联系在一起。( Swales,1990) 本质上,话语社团就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必将对语类的生成、传播和接受产生影响。语类规范反映了一个话语社团或文化的思想、信念和“做事”的规范,反过来一个话语社团或文化的思想、信念和“做事”的规范构建了不同的语类。对不同话语社团语类事件的探究能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专业或学科是如何通过语类来体现他们的文化特征的。( 庞继贤、程乐,2012)诺德将文本按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使之感染、表示寒暄等四种功能分类( 但往往遇到一个文本多种功能的问题)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按三大语境因素语场 ( field of discourse) 、语旨 ( tenor of dis-course) 和语式( mode of discourse ) 分类。三大因素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交流意义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或文本的变异,或是文体的变化。也有按照文本依赖文化语境的高低而分为高文化语境( high-cultural context) 文本和低文化语境( low-cul-tural context) 文本的。文体学则按文本的正式程度( formality) 来划分类型。总之,文本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各异,有效地、明晰地、简易地进行文本分类对应用翻译至关重要,因为文本的分类直接影响翻译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文本类型影响翻译,其中“有两方面的主要问题要研究: 1. 研究文本类型对理解翻译过程有何助益?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不同文本? 译者的专业化是否同时以科目内容和文本类型为条件? 2.不同语言的文本类型在哪些方面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相同的? 原文和译文之间能观察到那些异同?”( Trosborg,1997) 这就是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类型问题。

  应用文体的文本庞杂、类型繁多,“翻译不同类型的文章,应该运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这是当代翻译理论的核心。”( 郭建中,2001) 按内容分,应用翻译有法律翻译、商务翻译、政论翻译、旅游翻译、广告翻译、科技翻译、医学翻译等。但是,类中有类,同一大类的文本还可细分。如医学翻译,根据不同形式和内容还可分为: 医学学术翻译( medical aca-demic translation) 、大众医学翻译 ( popular medicinetranslation) 、医—患翻译( doctor-patient translation) 、医疗技术翻译( medical technical tanslation) 等。( Pi-legaard,1997: 159) 科技翻译也可根据不同文体和内容分为涉及法律的文本( 如专利说明书、技术合同等) 翻译( legal document translation) 、学术翻译( academic translation) 、科普翻译 ( popular sciencetranslation) 等。商务翻译涉及法律法规和广告,法律法规具有规定性、约束性、用词严谨、措辞谨慎等特点。而广告翻译要宣传产品,树立企业形象,达到促销的目的,用词灵活,言词华丽,具有文学语言的特征。

  五、术语与术语库
  
  术语研究包括术语学理论、术语管理、术语使用和术语库建设等。早在 1931 年,奥地利工程和工业家尤金·维斯特( Eugen Wūster,1898-1977) 发表文章论述术语工作系统化,提出并解释术语工作的基本原理,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术语研究可说是应用翻译研究的发轫。1951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名称为“术语: 原则与协调”的第 37 技术委员会。首次国际术语学术讨论会于 1958 年召开,表明术语学研究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术语库”的概念产生于 1960 年代末,当时卢森堡欧洲经济共同体翻译公司希望用电子计算机为译者提供多语种术语。

  1971 年国际术语信息中心(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Centre for Technology) 在奥地利成立。1979 年第一届国际术语库会议在维也纳召开,表明术语库的研究开始进入世界视野。( 隆多,1985: 6 -10) 术语研究不仅仅为了翻译,但翻译离不开术语。

  术语的统一和规范是应用翻译,特别是大规模翻译项目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重复性事物的概念采用统一的、标准的术语是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于多人参与的翻译项目,制定术语表是翻译流程中译前处理的重要环节。大型翻译公司一般都建立术语数据库,用来记录、储存、分类、检索术语。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全部程序由一个操作系统管理,它根据数据处理的需要,调用各个分支程序( 如读文、排序、语言翻译、文件管理、输出等) 。

  每个术语库有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完成三种功能: 数据的输入功能、存储功能和输出功能。现在,术语库有双语的、多语的,也有按专业分类建立的。

  世界上每天都有新事物产生,随之而来的新术语层出不穷。管理好、翻译好面广量大的各类术语是应用翻译面临的一大难题。

  六、翻译的本地化与全球化
  
  本地化指将产品按特定国家、区域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符合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包括软件本地化和网站本地化。前者指将产品用户界面和文档资料与在线帮助菜单进行语言转化,使之适应某一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细微差别; 后者指根据当地的语言文化习惯,对网站的文本、图标和格式进行调整,包括改变时间、货币格式、联系信息及其它网站元素,使之符合本地访问者的要求。对我国来说,本地化也称“汉化”,主要是使外国企业的产品符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全球化指使产品具有普遍适应性,从而无需重新设计就可适应多种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过程。我国企业要“走出去”,向世界各地出售和推广产品,把各类文件的文字转换成为另外一种语言; 制作适当的平面或网站图文件; 在小册子中预留空间,填入不同长度的各国语言文字; 或把网页内容从网站应用程序和软件的标示语言中抽离出来; 使用全球易于接受的范例确保产品可以支持国际字符集。( 贺显斌,2011: 325)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本地化和全球化每天都在大量地发生,已成为应用翻译的一个重要侧面。

  对本地化的系统研究已近 20 年,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皮姆建议,译学理论可以针对本地化翻译服务开辟一个“专业性跨文化”( professional interculture) 研究领域,让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翻译(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Localization,Translation,GILT )行业成为一个可控实验室,更好地考察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对翻译的影响 ( 转引自张莹、柴明颎,2011) 。本地化研究的分支包括本地化理论、本地化管理、本地化技术、本地化教学与培训等分支。

  1990 年,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 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LISA) 在瑞士成立,这是 GILT 在商务领域内的主要组织。LISA 提供的服务包括制定本地化行业标准和质量保证规范,举办本地化论坛和研讨会,开展本地化培训,出版本地化书刊等。1995 年,本地化研究中心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创办,出版专业研究期刊《本地化焦点》( Local-ization Focus) 。2007 年,该中心联合其他高校和国际企业开始“新一代本地化项目的研究”。( 张莹等,2011) 中国译协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于 2007 年成立,标志着我国本地化组织和研究的新起点。

  七、翻译技术
  
  翻译技术可分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工具、一般工具( 如 Microsoft Word) 和电子资源。( 王涛、鹿鹏,2008) 用于翻译工作中查询、记录、储存、采用信息以及收发信息和交稿的技术,通称翻译工作中的 IT 技术,具体包括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管理、翻译文档资料管理、软件本地化,以及在线词典、各种电子词典、术语库、语料库以及一般文字处理、字数统计、拼写语法检查、网络工具、图像处理的软件等。翻译技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翻译工作的无纸化程度急速提高,掌握 IT 技术已成为译者,特别是翻译应用文本的译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对于应用翻译研究和实践来说,翻译技术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翻译技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阿尔楚尼( Artsouni) 提出机器翻译的设想。但是直到新世纪以后机器翻译才进入实用阶段。人工辅助机器翻译( Human Assisted MachineTranslation,HAMT) 的工作原理是: 将待翻译文本输入到一个翻译程序中,程序基于统计、语言规则和海量的语料对文本进行翻译,这个过程通常可完成90% 的工作。机器翻译完成后,再由译者调整语序,改进语法,并根据目标读者或市场对语言的要求润色。这种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语言服务商和客户所接受。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发展,翻译技术突飞猛进,翻译系统功能不断改善,语言服务行业生产力持续提高,传统的手工模式被信息技术的洪流淹没。现在,普遍采用 CAT 和机器翻译,译前处理涉及到编译工具、文件格式转换工具、批量查找和替换、项目文件分析工具、字数统计和计时工具、报价工具等;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涉及到项目管理工具、术语提取和识别工具、多种电子词典工具、平行语料库、搜索引擎等; 在项目后期处理过程中,涉及到质量检查、编译、排版、发布、测试等多种复杂的工具。这些技术和工具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家来说是陌生的,翻译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呼唤新一代的研究者。在 Web3. 0 时代,语音识别和即时语音翻译技术极大发展; 基于大数据语料以及用户交互的智能机器翻译系统将粉墨登场。云计算和云服务很快覆盖全球,云翻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会极大提高行业生产效率。还有正在建设的智慧语联网,通过对资源、语言技术、社区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的有机整合,创造链接整个语言服务的云平台,可以满足语言服务产业链更高层面的需求。( 王华树,2013) 国外翻译技术课程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机译技术及工具、语料库与翻译、术语学、字幕翻译、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翻译与排版技术等。

  欧美许多大学早已开设翻译技术的各类课程,并着力培养翻译技术的硕士和博士。我国翻译院系对翻译技术的研究和教学明显不足。

  八、翻译项目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大中型翻译项目剧增,项目管理已不可或缺。在现代翻译项目管理中,除了语言层面之外,还涉及社会文化、制度规范、文档格式、阅读习惯、质量保证等方面。管理范围涉及翻译流程、翻译质量、人力资源、语言资产、标准执行等。

  翻译项目管理指翻译服务机构的项目经理按照客户的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和现代管理方法,依靠规划和控制、团队合作和协调等多种手段来理顺翻译、审校、排版等工作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翻译任务,并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项目管理包括九大要素: 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范围管理、集成管理。其中以质量管理、时间控制和成本管理为三大核心内容。翻译项目管理要保证效率与质量,促使工作流程优化和组织成员协调,并以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所有工作按规定要求进行,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现代语言服务的标准并不是孤立的。语言需求遍布各个行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除了考虑特定的标准外,还要考虑相关行业标准和客户企业标准等。

  这些标准从服务方和客户方多重视角,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能力、服务质量、项目流程,服务步骤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普及拓展了传统理论中对标准的认识,同样应该成为现代应用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就宏观市场而言,翻译管理包括翻译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的管理。对翻译工作中各环节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质量。德国翻译标准 DIN2345 以过程和管理为主导方向,强调各个翻译行业协会在各种翻译规则的制定和翻译质量标准的强制实施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德国的翻译市场比较规范,翻译公司提供的翻译产品的质量比较高。( 蒋莉华等,2012)九、结论应用翻译研究的 6 个子系统分别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信息论、文化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学等外围学科,与文学翻译研究所涉有相同之处,但是在学科的交叉点、侧重点、应用方式上有区别。应用翻译的一般理论研究具有历史传承,以往裹挟在文学翻译研究理论框架中,它的特殊性没有凸现出来。近几十年来文本类型研究随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所推进。术语研究与时俱进,成为翻译产业进步的推手。本地化研究还只是近 20年来的事,它的理论和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翻译管理和翻译技术是建筑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子学科,已成为当代应用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特征。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