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广告语篇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通过互文性的手段能够使广告语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能够表现出广告语篇形式的多样性。广告语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际行为,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互文现象。我们不仅从文本的形式层面研究广告语篇的互文性,更深入到文化内涵的层面,研究广告语篇的文化互文性。通过各种方式的互文技巧,能够更快、更准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使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促成购买,最终达到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
广告作为一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发挥着重大影响的语篇,对它的研究涉及到众多方面。本文所做的广告语篇的互文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只是针对汉语的广告语篇。由于篇幅的有限和语言的局限性,没有涉及其他语言的广告语篇。而且,广告语篇的互文性也不单局限于文字符号,还包括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等的互文。但是由于篇幅的有限,更考虑到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等不属语言学研究范畴,所以本文并没有结合视觉、听觉方面进行全面的讨论。
广告语篇的互文性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现象,而且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互文性作为语篇的基本特征不仅为广告语篇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为广告语篇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语言学应该更多地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到语篇分析和语言研究中,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拓展更多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9-30.
[2]张隆溪。结构的消失--后结构主义的消解式批评[J].读书,1983,(12):95-105.
[3]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4,(02):39-46.
[4]杨衍松。互文性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4,(04):12-15.
[5]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01):72-78.
[6]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01):15-21.
[7]史忠义。"文本即生产力":克里斯特瓦文本思想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 1999,(04):33-41.
[8]罗杰鹦。布鲁姆的"互文性"和《曼斯菲尔德公园》[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01)。
[9] 辛斌 . 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的语用分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33(05):348-352.
[10]李玉平。互文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3.
[11]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9-30.
[12]涂艳丽。互文性在解释语篇连贯中的作用--以"Some Day My Prince Will Crawl"为例[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8(09):108-110.
[13]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15]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16]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7]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1):6-10.
[18]辛斌,赖彦。语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当代修辞学,2010,(03):32-39.
[19]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J].当代修辞学,2010,(05):1-12.
[20]李玉平。互文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1]胡苑艳。以互文性为基础的语篇生成过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74-178.
[22]吴安卿。招聘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J].海外英语(上),2014,(01):219-221.
[23]庞玉厚。从模因论看互文性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48-155.
[24]丁金国。论语篇的互文性特征[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105-114.
[25]刘泽权,张丹丹。假如林语堂翻译《红楼梦》--基于互文的文化翻译实证探索[J].中国翻译,2015,(02):90-95.
[26]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祝克懿,宋姝锦译。词语、对话和小说[J].当代修辞学,2012,(04):1-12.
[27]Michea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roduction, Bloomingto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
[28]Micheal Riffaterre, Text Production, trans. Therese Ly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9]蒂费纳·萨莫瓦约(Tifena Samowayue),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0]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张寅德译。文本理论[J].上海文论,1987,(05)。
[31]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2]Mary Orr, Intertextuality: Debates and Contexts, Cambridge: Polity,2003,238-246.
[33]罗兰·巴特,屠友祥译。S/Z[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4]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5]罗兰·巴特,李幼蒸译。符号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6]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9.
[37]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叙事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8] 王一川 . 语言乌托邦 :20 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 [M].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22.
[39]李玉平。互文性定义探析[J].文学与文化,2012,(04):16-22.
[40]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J].当代修辞学,2010,(05):1-12.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86.
[42]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01):77-82.
[43]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02):16.
[44]乔兴兰。广告语篇的互文性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07):222.
[45]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01):80.
[46]倪庆华。地图·文化·魂[J].地图,2015,(03):52-59.
[47]乔兴兰。广告语篇的互文性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