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1 共54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优化探究
    【第一章】公司社会责任实施体系探析绪论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相关理论
    【3.1 - 3.4】XB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况
    【3.5  3.6】XB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及其体系现状
    【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优化设计前提条件
    【第五章】XB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制优化设计
    【第六章】XB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社会责任管控方式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未兴起之时,人们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则认为企业的目标是二元的,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审视外,也要从企业利益相关方的角度进行审视,即企业既要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要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在 19 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企业法学者最先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主张对企业赋予公共性,即将企业与员工分开,从不同的法律根基对其进行定义,不考虑员工个人的利益关系,保护并维护企业的最大利益,赋予企业与此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美国的伯利教授认为企业董事的行为应对股东负责,而且只能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负责,而多德教授认为"终究是舆论形成法律,而舆论认为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同时也应该进行社会捐助",即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捐助活动,积极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同时,随着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政府也开始关注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的捐赠活动,并通过立法机关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如美国标准商事企业法规定企业可以"为公共福利、慈善以及科学和教育进行捐助".其通过立法明确了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尽的义务。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的研究,不论是德国从社会公共利益方向研究,还是美国从企业治理结构方向研究,都基于西方国家在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基础上进行的。此时西方国家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初期,这一时期社会面临着工业事故频发、劳动者缺乏社会保障、企业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此时,人们开始对企业的经营伦理、企业的社会公益担当都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呼吁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也要求承担起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维护员工利益,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也是在这一时期企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更为了提升企业形象与社会地位基础,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融入企业日常运营中。

  2.1.2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1)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

  20 世纪 50 年代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念并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导致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企业所占比例偏小,企业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愿偏低,加上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不深,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社会责任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而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尤其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学者,开始逐步深入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社会角度、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企业行业,发表了各自的理论研究,详细地表达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在学习和探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始分析和研究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全球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战略与贸易自由化等给人们带来的是沟通更广泛,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变得更加直接。即使是到了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众多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仍然呈多元化态势,众多企业社会研究学者也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学者卡罗尔(CarrollArchi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这一定义也只能归之为狭义的片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并不能完整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企业所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包括企业的地域性差异、企业生产经营的差异、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差异等,这些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想要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内涵,明确其具体内容,都不得不直视差异化的存在。但是除去这些差异化,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有共通性。学者博文(BowenH. R)认为"企业应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相关政策靠拢,并承担采取合理具体行动的义务。"学者麦克格尔(McGuire Joseph W.)提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过这些义务的某些责任".而学者戴维斯(Davis Keith)和布鲁姆斯特朗(BloodstreamRobert 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承担社会福利的义务。"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包括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为了给企业社会责任赋予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定义,有学者提出 "企业社会行为"的概念,它指:"一个企业组织社会责任基本原则的综合反映,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政策、项目,以及与企业社会关系相关时可观察到的结果。"(2)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与认知。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传入我国。1987 年,学者王秋丞提出他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出于自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学者昊克烈于 1989 年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可概述为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义务".在这一时期,众多国内学者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影响下,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基础,开始丰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前进的方向。

  90 年代初期,众多学者对于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逐步建立起统一的认识,尤其是在某些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规范。1990 年,学者张彦宁认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2005 年,学者周祖城也提出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方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2008 年,学者徐明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是法律之外的责任,不包括危机处理、公关等。

  综上,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爆发、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分享的时代,人们不断完善丰富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更是不断得到了修缮和补充,除了企业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外,也应包括基于企业间存在的差异化而产生的不同的道德责任、环境责任等相关内容。

  综合以上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的影响。

  2.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2.2.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融会贯通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就是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过程,可以发现企业的任一管理行为都可视为是由内在因素的驱动而引发。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进行深入研究时,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行为随着企业管理动机的差异化而呈现不同。因而我们以企业管理的驱动力为依据,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以道德为驱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将企业家或企业作为道德实施主体,企业家或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完全是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与他们的商业目的没有联系,并且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或企业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以公益慈善为侧重点。

  第二个阶段是企业为回应社会压力而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该阶段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得到更广泛的宣导和加强,要求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也愈加强烈。在面对公众压力时,企业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社会大众的呼声,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评估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环境、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与企业利益相关方开展对话、沟通与交流,也向人们强调了社会预测、社会审计等应对环境的工具。

  第三个阶段是风险预防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当时流行的企业管理模式则是企业社会责任风险预防管理。风险预防管理是通过风险评估、预测并根据评估结果建立相应的预案的过程。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给环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企业对此类影响进行了预测、评估并加以规避,藉此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这个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企业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具前瞻性。

  第四个阶段是基于财务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阶段认为企业是经济组织,认为企业应该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战略管理模式中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与股东的利益是不冲突的。

  第五个阶段是基于企业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此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已经将企业经济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相结合,企业除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而且应该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包括企业战略、企业使命、企业文化等都应该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

  有学者研究认为,近几十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研究、探索与最终形成是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里程碑。而企业管理实践也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量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注重的产品质量改善,企业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以确保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个阶段的标志是 1987 年 ISO9000 的发布,企业获得 ISO9000 认证具有竞争优势;第二阶段是环境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 1997 年 ISO14000 的发布,企业在关注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因企业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企业为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会争取获得 ISO14000 的认证;第三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此阶段的标志是 ISO26000 的发布,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行充分融合,开展企业管理的全面管理工作。企业不仅要关注质量和环境还要关注更加广泛的社会利益,同时也要对企业利益相关方负责,回应他们对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期许和要求。企业也由此进入了以质量、环境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全面管理阶段。

  2.2.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内容

  管理体系指的是为开展某项管理而构建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企业通过组织建设与构建,制定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规程,并使之程序化,资源分配合理化,从而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一种包括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文化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等核心内容的管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主体性内容、客观效果评价。一个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应结合主体性组织建设与客观效果评价体系。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执行程序要点来讲,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主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它一般包括组织机构、岗位权责、工作协调等,主要是指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行为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以及相互协调机制。企业各单位、各岗位的组织隶属关系、工作汇报关系是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基础,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中的组织管理及工作沟通协调机制有助于管理行为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

  第二个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生产运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风险管控体系等,主要是指在企业现有的运营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企业现有组织机构中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通过程序化的机制,通过组织化的协调,将财务、人力、信息、信息等资源充分整合,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全方位、全覆盖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同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与信息管控,充分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以及其知情权与监督权。

  第三个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考核体系。它包括对企业整体、单位及岗位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管理行为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考核的方法、考核结果的评估等等,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行为的效果,从而不断清晰企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优化责任指标的设计,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原则,持续改进,将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内容、标准、方法进行不断补充完善,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优化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第四个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体系。具体包括培训体系、职责划定、制度建设等,主要是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行为中各单位、各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所需技能知识等,明确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向各利益相关方传达和说明各自所应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并以此作为约束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更好、更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