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检验论文

心电图论文(优选推荐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5-13 共10488字

  心电图是医学诊断的重要依据,心电图主要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心电图论文,来看看心电图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心电图论文精选范文第一篇:PICC心电图定位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蕊

  作者单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

  摘要:从心电图(ECG)定位下PICC置管的原理和意义、ECG定位下PICC置管在临床病人中的应用、ECG定位下PICC置管的禁忌证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ECG引导下PICC的置管具有精确度高、安全性高、费用花费少、操作时间短、学习周期短、后期可追踪性强等优势,但ECG引导PICC置管的限制主要存在于P波显示不清楚以及无法辨认P波的病人,同时置管时P波无变化的病人。对于这类人群,要达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以及方法的改进,使ECG引导PICC置管更具普遍性。

  关键词:腔内心电图; PICC; 研究进展; 综述;

  作者简介: 黄蕊,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65005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 何本一,单位:65005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 杨晓燕,单位:65005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央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的位置对于避免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异位置管可能导致导管漂移、静脉血栓或心律失常。目前PICC置管的定位有多种方式,如传统的胸部X线片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以及荧光染色定位等,而胸部X线片定位是最为广泛的定位方式,被称为PICC置管的"金标准"[1,2].但是对于胸部X线片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异位导管由于需要调整,病人常反复暴露于X射线之下,同时对于置管后位置的定位会延迟病人疾病的治疗,以及反复操作可能导致血源性感染概率增加[3].

心电图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标准:目前PICC尖端理想的放置位置为上腔静脉的下1/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3~4 cm内[4].异位导管放置在临床事件中达到9%~27%.如果导管尖端过高(位于上腔静脉中1/3或上1/3)可出现管道功能障碍和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而导管尖端太低(位于右心房或心室)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壁损伤、三尖瓣功能损伤和障碍,以及心内血栓[5].所以,对于PICC尖端位置的确定对病人后期治疗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19世纪80年代心电图(ECG)引导PICC置管首次用于麻醉手术病人中心静脉压的监测[6],目前ECG引导PICC置管作为一种规范的技术手段,在各大医疗中心广泛开展。相对于传统的PICC置管方式,ECG引导下PICC的置管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体现为精确度高、安全性高、费用花费少、操作时间短、学习周期短、后期可追踪性强等优势[7].本研究总结了ECG引导PICC置管在目前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1 ECG定位下PICC置管的原理和意义

  1.1 开展ECG定位下PICC置管的操作方法及原理

  选用配备打印功能的三导联心电监护仪,波形显示设置为Ⅱ导联,置管前检测病人基础体表心电图。PICC专科护士严格按照置管流程,在B超引导下利用赛丁格技术穿刺成功,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5 cm"时,用一条两端带鳄鱼夹的无菌连接线,一端鳄鱼嘴夹RA导联线,另一端头夹住PICC支撑导丝尾端暴露处,把体表心电图转化为腔内心电图。抽取生理盐水20 mL缓慢匀速推注,缓慢送入导管,每送0.5~1.0 cm观察心电监护所显示的心电图有无P波及P波的形态、大小。利用导丝和生理盐水的导电性,以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当P波逐渐增高,导管到达上腔静脉内,P波达到最高增幅时,腔内导管到达合适的位置[8].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其形态和振幅的改变可以反映出探测电极与窦房结起搏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借此达到对PICC尖端定位的目的[9].

  1.2 开展ECG定位下PICC置管的意义

  ECG定位技术是目前最为推广的PICC置管方式,在心电监护的检测下可以及时了解置管整个过程的变化,同时相对于胸部X线片定位等传统的置管方式,ECG定位具有更为精确的定位模式。在一项临床ECG引导PICC置管定位的研究中,ECG引导的PICC置管较传统的置管操作,敏感性可以达到99.12%,特异性可达到100%[4,10].

  1.2.1 在精确度方面

  ECG定位技术在置管精确操作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对ECG引导PICC置管的5年研究中,其精确度与胸部X线片定位无异,甚至优于胸部X线片定位[11].

  1.2.2 在安全方面

  ECG定位技术可以避免X射线的暴露,可以避免反复操作及胸部X线片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及时间的浪费。ECG引导PICC置管安全可靠,操作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确保操作安全,同时心脏发生心房颤动通常是因为器械刺激心房壁所致,ECG引导PICC置管可以定位尖端是否接近心房,从而避免与心房接触[5].

  1.2.3 其他方面

  ECG定位技术操作迅速且简便,易于指导和学习,节省医疗费用和资源,可以在后期持续监测PICC尖端位置是否正确,以及急性病人可以快速得以治疗[12].

  2 ECG定位下PICC置管在临床病人中的应用

  2.1 窦性P波病人PICC置管

  PICC尖端的位置与ECG的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随着PICC尖端从上腔静脉不断插入,P波的振幅将逐渐增宽/增高,当到达上腔静脉与心房交界处时,P波达到最大振幅。如果PICC尖端继续插入心房,会出现P波偏向、双向以及反向表现[13](见图1)。提示ECG可以反映出PICC尖端位置。

  图1 PICC尖端插入深度与ECG的关系对照

  注:①PICC尖端在上腔静脉时P波明显改变;②PICC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P波振幅达到最大,出现大P波;③PICC尖端刚到达右心房时出现最初的负向P波;④PICC尖端进入右心房时出现分裂的P波;⑤PICC尖端深入右心室时出现倒置的P波[14].

  2.2 肠外营养对ECG引导PICC置管的影响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长期使用肠外营养配方的病人,当肠外营养液渗透压高于1 100 mOsm/L时,通过ECG引导PICC置管,41%的病人PICC尖端在不满意的位置,需要进一步调整,提示肠外营养液高渗状态下可能影响P波的改变,导致PICC位置偏差,需要行胸部X线片进一步明确PICC位置[15].

  2.3 心房颤动病人行ECG引导PICC置管

  心房颤动病人因为P波缺失,一直被认为是ECG引导PICC置管的禁忌证。但大量研究显示,在心房颤动病人行ECG引导PICC置管时,随着置管深度的变化,ECG可出现f波形改变;当PICC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f波振幅最大;继续深入至右心房时,f波可表现为双向波(见图2)。提示心房颤动病人PICC置管同样可以采用ECG引导[16,17].

  图2 心房颤动病人放置PICC时ECG的变化

  注:A图表示PICC放置前,ECG显示未见P波,转而代之为大量f波;B图表示PICC尖端置入上腔静脉下段1/3处时,f波开始出现增高;C图表示PICC尖端置入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f波振幅增高达到最大值;D图表示PICC尖端到达右心房时,ECG出现双向f波。

  2.4 婴幼儿行ECG引导PICC置管

  正确的PICC尖端位置对婴幼儿相当重要,错误的置管位置会导致大量的并发症。置管尖端离心房太低,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置管离上腔静脉太高,可导致静脉血栓和心包炎。在婴幼儿中,胸部X线片过去被认为是确定置管位置的标准,目前对胸部X线片的定位解读上常存在困难,因为对于置管的放射标志线存在争议,婴儿气管隆突的位置常不在心包处,所以以气管隆突定位置管的尖端位置是不合适的。同时如果置管位置错误,需要反复地进行位置调整,增加射线的暴露。ECG引导PICC置管可代替胸部X线片定位置管,其准确性已被证实。同时对婴幼儿建议避免使用导丝引导法,盐水柱引导法对婴幼儿更为安全。有研究显示,可使用高渗盐水(4%氯化钠注射液)代替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婴幼儿行ECG引导PICC置管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数据支持[18,19,20].

  2.5 病态肥胖病人行ECG引导PICC置管

  对于病态肥胖病人,通常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以及特殊的体位,此时胸部X线片定位可能出现位置性偏差等。ECG引导PICC置管更有利于这类病人的置管,Bream等报道了1例ECG引导的PICC置管,通过比较前后病人ECG心电图的变化,确定成功将PICC置入指定位置,说明对于肥胖病人同样可以通过ECG引导PICC置入正确位置[21].

  3 ECG定位下PICC置管的禁忌证

  3.1 PICC置管禁忌证

  3.1.1 绝对禁忌证

  ①潜在穿刺部位出现严重烧伤、烫伤或皮肤感染;②中央静脉阻塞,如上腔静脉综合征,置于锁骨下的起搏器可导致锁骨下静脉狭窄;③累及四肢的透析瘘;④血栓发生高风险疾病,如终末期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3.1.2 相对禁忌证

  ①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病人;②血液系统紊乱病人,包括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和高凝综合征等;④菌血症、败血症以及血培养阳性病人;⑤ PICC置管处曾行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根治术病人;⑥血管顺应性差的病人[3,22].

  3.2 ECG定位下PICC置管禁忌证

  ECG引导的PICC置管不适用于P波不明显及无法辨认情况下的病人,同时还有在置管时P波无明显改变的病人[5].目前大量临床操作显示心心房颤动动,由于无法辨别P波的出现,导致PICC操作困难,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f波在置管过程中可由于置管的深度变化,出现振幅的增高以及双向波,可以用于引导PICC的操作。心房扑动影响P波的观察,是ECG定位禁忌。在病人安装起搏器的条件下,不适用于ECG定位下PICC置管。有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也不适用于ECG定位下PICC置管。

  4 结语

  PICC置管的位置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传统的置管方式采用胸部X线片定位,目前受到很多争议,包括射线暴露、医疗资源浪费、费时以及婴幼儿影像标志线的确定等。在一项纳入202例PICC置管病人中,其异位导管的临床事件占比可高达9%~27%[23].ECG引导PICC置管的推广极大地弥补了传统置管方式的不足,其可操作性、精确性、安全性等特点使PICC在基层医院广泛的开展成为可能。同时ECG引导PICC置管在救助病患的同时,可以显著节约医疗成本,这些都体现出ECG引导PICC置管在临床上的优势。通过近年来对ECG引导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研究,目前ECG引导PICC置管方式更为规范以及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在临床上衍生出导管电极法和盐水柱法,在应用上普及在婴幼儿病人、病态肥胖病人以及心房颤动病人等特殊人群中。然而ECG引导PICC置管的限制主要存在于P波显示不清楚以及无法辨认P波的病人,同时置管时P波无变化的病人。对于这类人群要达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索以及方法的改进,使ECG引导PICC置管更具普遍性。

  参考文献

  [1] GLAUSER F,BREAULT S,RIGAMONTI F,et al.Tip malposi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compare bedside insertion to fluoroscopically guided placement[J].Eur Radiol,2017,27(7):2843-2849.

  [2] OLIVER G,JONES M.ECG or X-ray as the ′gold standard′ for establishing PICC-tip location?[J].Br J Nurs,2014,23(Suppl 19):S10-S16.

  [3] HERTZOG D R,WAYBILL P N.Complications and controversie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2008,31(3):159-163.

  [4] ZHAO R,CHEN C,JIN J,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an intracardiac electrocardiogram to guide the tip positioning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6,22(3):217-223.

  [5] PITTIRUTI M,LA GRECA A,SCOPPETTUOLO G.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method for positioning the tip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2011,12(4):280-291.

  [6] ARTRU A A,COLLEY P S.Placement of multiorificed CVP catheters via antecubital veins using intravascular electrocardiography[J].Anesthesiology,1988,69(1):132-135.

  [7] OLIVER G,JONES M.ECG-based PICC tip verification system:an evaluation 5 years on[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6,25(19):S4-S10.

  [8] 汪华萍,杨丽霞,章玉英,等。腔内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准确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3):3995-3997.

  [9] 胡小艳,段盈芳,赵熙,等。静脉腔内心电图在 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440-444.

  [10] OLIVER G,JONES M.Evaluation of an electrocardiograph-based PICC tip verification syste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3,22(14):S24-S28.

  [11] 廖丽萍,郭菁,吴锦,等。不同检测方法在 PICC 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5(3):106-109.

  [12] 孙红,王蕾,聂圣肖。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916-920.

  [13] 付小伟。腔内心电图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7,25(1):53-58.

  [14] MONARD C,LEFEVRE M,SUBTIL F,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with 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guidance:malposition risk factors and indications for post-procedural control[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2019,20(2):128-133.

  [15] MUNDI M S,EDAKKANAMBETH VARAYIL J,MCMAHON M T,et al.Accuracy of intravenous electrocardiography confirma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J].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2016,31(2):207-210.

  [16] GAO Y,LIU Y,ZHANG H,et al.The safety and accuracy of ECG-guided PICC tip position verification applied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2018,14:1075-1081.

  [17] ALBERTINI F,STRUGLIA M,FARAONE V,et al.Effectiveness of the ECG method in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of PICC typ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Minerva Cardioangiologica,2019,67(3):207-213.

  [18] ROSCHE N,STEHR W.Evaluation of a magnetic tracking and electrocardiogram-based tip confirmation system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pediatric patients[J].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fusion Nursing,2018,41(5):301-308.

  [19] 何广荣,李洪伟。新生儿中心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大小与导管尖端位置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7):523-525.

  [20] CAPASSO A,MASTROIANNI R,PASSARIELLO A,et al.The 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 method for positioning the tip of epicutaneous cava catheter in neonates:pilot study[J].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2018,19(6):542-547.

  [21] BREAM P R,GU E.Use of an ECG-based confirmatory technique for bedside placement of reverse-tunneled cuffed dialysis catheters in three morbidly obese patients[J].Kidney International,2015,88(3):633-636.

  [22] 吴伟连。PICC的护理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4,3(264):1406-1407.

  [23] VENKATESAN T,SEN N,KORULA P J,et al.Blind placement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antecubital central catheters:initial catheter tip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carina[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7,98(1):83-88.

  文献来源:黄蕊,何本一,杨晓燕。PICC心电图定位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1,19(13):1759-1762.

心电图论文精选范文第二篇: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安晓飞

  作者单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功能科

  作者简介: 安晓飞(197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副主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电学诊断方面。;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特征和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实施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80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回顾性分析全部病患临床资料,依据其脑血管疾病类型将其分成脑出血组(38例)以及脑梗塞组(42例),比较每组病患心电图异常情况出现率;心电图异常类型;分析疾病预后同心电图异常情况之间关联性。结果 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心电图异常出现率依次是97.37%、57.14%(P <0.05)。在心室肥大、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Q-T延长以及ST-T改变方面,脑出血组出现率均高于脑梗塞组;在U波改变方面,脑出血组出现率低于脑梗塞组(P <0.05)。80例病患在通过为期两周的治疗后,其中70例病情好转、10例死亡。在70例病情好转病患中,心电图异常者有54例,其中21例为脑梗塞、33例为脑出血;在10例死亡病患中,心电图异常者有7例,其中3例为脑梗塞、4例为脑出血,好转病患与死亡病患心电图异常占比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好转与死亡心电图异常病患中,脑梗塞、脑出血占比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041,P> 0.05)。结论 对急性脑血管病病患实施心电图检查,可一定程度上反应其病情状态,对于病情越严重的病患,其心电图异常率越高,并且心电图异常情况也可伴随疾病好转而恢复正常,但不可仅依靠心电图指标进行预后判断,需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心电图; 急性脑血管病; 脑梗塞; 脑出血; 心律失常;

  急性脑血管病主要是指一类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异常性疾病,其包含缺血性脑梗塞以及脑出血两种常见类型。其具有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以及发病率高的特点,对病患生命安全产生一定威胁。据一项临床研究显示[1],急性脑血管病是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因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75.00%~90.00%,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10.00%~25.00%.发病后病患可出现眩晕、失语、肢体瘫痪以及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昏迷和死亡,因此在发病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2].随着临床对急性脑血管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当脑部血管循环出现障碍后,会导致颅内压升高、电解质紊乱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并发症出现,最终对病患心脏功能产生影响[3].因此对急性脑血管病病患实施心电图检查具有一定可行性。本次研究通过分别对脑出血以及脑梗塞病患实施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急性脑血管病病患心电图异常情况,现汇报如下。

心电图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患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病患临床资料,依据其脑血管疾病类型将其分成脑梗塞组(42例)以及脑出血组(38例)。42例脑梗塞病患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39±4.29)岁。38例脑出血病患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6.47±4.3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塞组病患经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梗塞,颅脑CT检查可明确脑组织坏死区域、面积以及脑水肿情况;颅脑核磁共振检查提示梗塞区域T1低信号、T2高信号[4].脑出血组病患经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出血,颅脑CT检查可清晰显示出血位置、出血量、血肿形态、血液是否进入脑室和血肿四周是否出现低密度水肿带等,病灶通常呈现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晰,当脑室有大量积血时可呈现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可准确发现结构异常情况,还可监测脑出血发展过程[5].

  1.2 研究方法

  全部病患入院后均实施心电图检查,使用光电1350P心电图机(采购于河南美伦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检测,该仪器分辨率是5 m V,采集率1 000次/秒,走纸速度是25 mm/秒,定标电压是10 mm/m V.心电图检查结果需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电图医师实施分析,同时确保其分析结果的相同性。全部病患在采取两周干预后,再次实施心电图复查。

  1.3 观察项目

  分析每组病患心电图异常情况出现率。比较每组病患心电图异常类型,主要包含心肌损伤、心律失常以及复极变化。分析疾病预后同心电图异常关系。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每组病患心电图异常情况出现率比较

  脑梗塞组心电图异常出现率低于脑出血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每组病患心电图异常情况出现率比较[n(%)]

  2.2 每组病患心电图异常类型比较

  脑梗塞组病患在U波改变方面出现率高于脑出血组,在心室肥大、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Q-T延长以及ST-T改变方面出现率均低于脑出血组(P<0.05)。两组在心肌梗死、传导阻滞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方面出现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每组病患心电图异常类型比较[n(%)]

  2.3 分析疾病预后同心电图异常关系

  80例病患在通过为期两周的治疗后,其中70例(87.50%)病情好转、10例(12.50%)死亡。在70例病情好转病患中,心电图异常者有54例(77.14%),分别是脑梗塞21例(30.00%)、脑出血33例(47.17%);在10例死亡病患中,心电图异常者有7例(70.00%),分别是脑梗塞3例(42.86%)、脑出血4例(57.14%)。好转与死亡病患心电图异常占比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247,P>0.05)。好转与死亡心电图异常病患中,脑梗塞、脑出血占比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041,P>0.05)。提示不能单纯依据心电图情况判断疾病预后。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大脑组织以及细胞坏死的一种疾病,其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尤其是当天气寒冷时,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伴随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改变,导致临床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同时发病年龄也逐渐下降。临床有研究指出[6],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病病患第一年疾病复发率可达到17.70%,五年累积复发率可超过30.00%.因此,在疾病发病初期实施有效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对降低疾病对机体的损伤程度和降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当前临床对急性脑血管病通常采用CT或核磁共振方式进行检测,但是上述检测方式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并且容易受到场地等因素影响,限制其使用。心电图机不仅记录清晰、抗干扰能力强,还便携,具有自动分析诊断功能,因此将其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检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当脑组织出现损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脑水肿情况,进而对颅内神经造成压迫,使得颅内压升高,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中儿茶酚胺大量积聚会使得心脏功能改变,最终发展为心律失常[7].并且,当出现急性脑血管病后,会使病患机体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同样会对病患心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急性脑血管病病患实施心电图检查,可一定程度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在毛洁等[8]人的研究中,其对急性脑血管病病患实施心电图检查,研究后发现在脑出血方面有98.91%的病患出现心电图异常,在脑梗死方面有55.21%的病患出现心电图异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有93.33%的病患出现心电图异常,并且其发现对于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的病患在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后,有64.56%的病患病情好转,有22.78%的病患疾病恢复正常。因此其认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异常出现率明显高于脑梗死,急性脑出血病患病情同心电图密切相关,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出现率越高,并且通过实施心电图检查,还可对疾病预后发挥一定指导作用。在本次研究中,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出现率为97.37%,显著高于脑梗塞组57.14%(P<0.05)。脑梗塞组在心室肥大、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Q-T延长以及ST-T改变方面出现率均低于脑出血组,而在U波改变方面出现率高于脑出血组(P<0.05)。80例病患在通过为期两周的治疗后,其中70例病情好转、10例死亡。病情好转病患中,心电图异常者有54例,脑梗塞21例、脑出血33例;死亡病患中,心电图异常者有7例,脑梗塞3例、脑出血4例。分析结果可知,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时,对于脑出血异常的诊断率高于脑梗塞,通过分析心电图异常类型可知,急性脑血管病病患心电图异常主要类型是复极改变,另外心肌损伤以及心律失常也是常见类型。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伤后,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对心脏正常复极顺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复极时间延长,出现心电图ST-T改变以及Q-T间期延长。对于脑出血病患而言,一方面大量出血会使脑组织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心血管运动中枢缺血和缺氧,进而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发生心电图异常;另一方面脑出血病患在发病早期会使用利尿剂或脱水剂进行治疗,加之病患有恶心呕吐等表现,使得其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水电解质功能紊乱,最终出现心律失常[9].伴随病患病情的逐渐加重,其心电图异常率也有明显升高。由于急性脑血管病病患通常存在意识障碍以及失语等临床表现,其心血管疾病体征往往会对神经系统症状所掩盖。通过实施心电图检查,可及时了解其心功能,进而协助临床判断。

  综上所述,将心电图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检查中,可有效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同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轻疾病对心脏的损伤,对促进病患机体康复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判断疾病预后时,需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高强,王剑,张波绪。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钙化与脑小血管病MRI特征性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18(4):347-350.

  [2]周璇,薛艺东,郭杰。mi RNAs及血清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4、NSE、S100β蛋白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28(9):540-544.

  [3]王晓丽,唐娟。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心电图QTcd参数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8):60-63.

  [4]王金环,苏丽娜,谷守维,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乳酸及心肌酶学变化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5):669-670.

  [5]李黎,童佳,何淼,等。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异常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1):19-21.

  [6]赵媛,陈彬,周力,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术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特点及诊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4):196-198.

  [7]李玉琴,张玉蛟。心律失常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73-75.

  [8]毛洁,彭伊。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4):324,326.

  [9]刘方,刘恒方,张敏,等。脑缺血患者急性期心律失常监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1):75-79.

  文献来源:安晓飞。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J].临床研究,2021,29(05):152-15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