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六年级“借物喻理”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01 共4905字
  本文从阅读、写作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课文的写作手法为例,自行组织阅读材料,训练学生写作。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六年级”借物喻理“群文阅读教学探索”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论文。
  
六年级“借物喻理”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原标题:用好群文范例,奏响读写三部曲---六年级“借物喻理”阅读与写作指导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常常从阅读、写作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课文的写作手法为例,自行组织阅读材料,训练学生写作。这些阅读材料并非单纯的同一“人文内涵”组合,而是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形式,把握文章内部结构,并在文章之间形成“互文关系”.在认真消化这些材料,探索群文时,学生逐步提升了阅读和写作技能。
  
  一部曲:读中悟法,“法”在例中
  
  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依照导读要求,设置单元主题“借物喻理”;以课文《桃花心木》为引例,自行组织4篇课内阅读材料《观书有感》《长歌行》《做人像铅笔》和《手指》,4篇课外阅读《做一粒咖啡豆》《小毛虫》《三只钟》《破水桶》。这些材料是我精心挑选的,作家来自古今中外,体裁有古诗、寓言、散文、佛经故事。择取不同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就是为了方便学生探究,采用“借物喻理”这一相同的表达方法。这些文章在具体运用中又有哪些不同形式呢?
  
  一、以故事为引子,初悟“借物喻理”
  
  师:战国时,墨子的学生子禽问:“老师,你说一个人是话说多了好,还是说少了好?”
  
  墨子沉思了一下回答:“池塘的青蛙日夜不停地鸣叫,又有谁去理会呢?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上一两声,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里,墨子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道理,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墨子以青蛙比喻“话说多的人”,以雄鸡比喻“话说少的人”,然后将它们作比较,说明了“话不在多而在于精”的道理。
  
  师:这种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手法叫“借物喻理”,这种手法形象生动,让人很容易理解和领悟。(板书:借物喻理)
  
  二、以《桃花心木》为例子,理解“借物喻理”
  
  抓住关键词“奇怪”,解读种树人的“奇怪”举止,理解他思想的“并不奇怪”之后,进一步研读。
  
  师:如果写作最大的技巧是要有读者意识,那么,阅读的最大技巧就是写作意识。作为读者,我们要常常站在写作者的角度,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思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涵,更可以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林清玄写桃花心木,是要借桃花心木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作者写桃花心木,是想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这么说,林清玄也是在“借物喻理”.那么,这个“物”和“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都有“不确定性”.老天爷下雨的时间不确定,下雨量不确定,桃花心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狂风暴雨也不确定;人的“不确定性”和它是一致的。人也无法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变故,什么时候会生病、会生什么病,不确定;会发生什么天灾人祸,不确定;会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还是不确定。
  
  生:“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自己学会找水源,将来才能长成百年大树”和“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其内涵是一致的。
  
  师:也就是说,“物”和“理”之间要有“一致性”,借物之特性,喻理之分明。“物”的特性讲得越清楚,“理”就说得越分明。这叫“物”清“理”明,水到渠成。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